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95篇
地质学   235篇
海洋学   56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饱和黏土中的长期浮力是否需要折减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为研究饱和黏土中的长期浮力是否小于相同水头高度下的静水压力,通过地基上浮失稳的模型试验,实测了上浮极限状态下(即有效应力约等于0时)饱和砂土和黏土中的浮力折减系数。实验装置由模型槽、土样、凡士林、浮筒、配重及压重设施组成,通过浮筒上浮瞬间的受力平衡得到失稳时的实际上浮力。实验测得饱和砂土中的浮力折减系数为1,饱和高岭土和饱和蒙脱石中的浮力折减系数分别为0.973±0.024和0.959±0.016。试验结果表明上浮极限状态下,饱和土中的浮力与纯水中的浮力差别很小。即便在高塑性黏土中,模型基础失稳时受到的上浮力与纯水中的浮力相比,仅折减了不到5%。基于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的分析表明,上浮极限状态下的浮力折减系数与土样固结前的Skempton B值互为倒数。大量实测数据并未发现饱和黏土的Skempton B值明显大于1,故饱和黏土的浮力折减系数也不可能显著小于1。本文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表明,在地基抗浮承载力验算时,饱和黏土中的长期浮力不宜进行显著折减。  相似文献   
52.
城市是游客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把握游客在城市间流动特征是探究区域城市旅游联系、明确旅游影响区域发展的作用机制与优化未来城市旅游发展布局及策略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借助聚类法、挖掘算法与网络分析法,以地理标记照片为研究对象,对泛长三角区域52个地级城市入境游客空间特征从分布、类型、流动、意象等视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依据入境游客聚集程度泛长三角区域可被划分为入境旅游核心区、次核心区与边缘区,其中,核心区与区域经济中心高度吻合,次核心区旅游资源特色突出,边缘区旅游发展潜力较高。同时,入境游客流动网络密度由中部核心区向外部边缘区逐渐降低,形成一个包含四等级的网络层级结构。且各省市区域内部入境游客分布与流动也呈现差异化特征,并与各地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交通条件和服务接待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最后,入境游客意象分析也在一定程度印证出目的地最本质的地方性特征对入境游客空间分布和流动特征的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53.
随着RTK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测量模式、效率及精度等方面都对传统大地测绘方式提出了挑战,而且其特殊的基站与流动站测量模式使某些工程测量手段的实现更加方便有效。本文从RTK定向、替代导线测量、工程放样、地形图测量等几个方面对RTK技术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概述,通过对比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两种测量方式的效率和精度特点。  相似文献   
54.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Climate System Model (CAMS-CSM) is a newly developed global climate model that will participate in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 Based on historical simulations (1900?2013), we evaluate the model performance in simulating the observ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ctic climate system, which includes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the Arctic Oscillation (AO), ocean temperature/salinity, 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AMOC), snow cover, and sea ice. The model?data comparisons indicate that the CAMS-CSM reproduces spatial patterns of climatological mean air temperature over the Arctic (60°?90°N) and a rapid warming trend from 1979 to 2013. However, the warming trend is overestimated south of the Arctic Circle, implying a subdued Arctic amplific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climatological precipitation in the Arctic is broadly captured in the model, whereas it shows limited skills in depicting the overall increasing trend. The AO can be reproduced by the CAMS-CSM in terms of reasonable patterns and variability. Regarding the ocean simulation, the model underestimates the AMOC and zonally averaged ocean temperatures and salinity above a depth of 500 m, and it fails to reproduce the observed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upper ocean heat content in the Arctic. The large-scale distribution of the snow cover extent (SC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the overall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spring SCE are captured by the CAMS-CSM, while the biased magnitudes exist. Due to the underestimation of the AMOC and the poor quantification of air–sea interaction, the CAMS-CSM overestimates regional sea ice and underestimates the observed decreasing trend in Arctic sea–ice area in September. Overall, the CAMS-CSM reproduces a climat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Arctic climate system and general trends from 1979 to 2013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s, but it shows limited skills in modeling local trends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55.
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及其3DVAR(3-Dimentional Variational)资料同化系统,采用36 km、12 km 、4 km三层嵌套网格进行逐3 h资料同化和快速更新循环预报,对2011年5月8日鲁中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资料同化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地面观测资料同化和快速更新循环对本次降水的预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快速更新循环预报时不同化地面观测资料,或同化全部观测资料进行冷启动预报,模式均不能预报出山东的降水。同化地面观测资料后,显著改进了模式降水落区预报。地面观测资料同化可以影响到700 hPa高度以上温压湿风要素的变化,从而改变了大气初始场的温湿结构,导致模式预报的700 hPa附近高空大气湿度和热力不稳定增强,700 hPa以下低层风场更强,850 hPa鲁中以南风速较无观测资料同化的偏强2~4 m·s-1,低层风场的动力作用触发高空的不稳定大气,降水出现在山东。  相似文献   
56.
文章以广西北部湾海水养殖区为例,采用模糊数学灰色统计方法与熵权法设置权重,采用TOPSIS建立广西北部湾海水养殖生态环境压力评价体系,并采用Arc GIS软件对广西北部湾海水养殖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①海水养殖生态环境压力受养殖模式与时间的影响。②陆基池塘养殖模式对生态环境压力影响最大;浅海筏式养殖模式和...  相似文献   
57.
20世纪80和90年代华北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几乎有一半的年份出现干旱,90年代华北的干旱频率比80年代更高。本文从干旱基本状况、干旱强度和干旱空间分布出发,对华北地区这两个年代的干旱进行了比较,并从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和大气环流场特征等方面,探讨了这两个年代干旱的成因。研究表明,在干旱强度和空间分布上,90年代明显强于80年代。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90年代明显强于80年代,表现了更显著的增暖趋势。80年代的干旱年中北极涛动显著增强,中高纬度地区为气压正距平带控制;90年代的干旱年中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为正负距平波列相间分布,存在EU和PNA遥相关型。本文还定义了西伯利亚高压指数,该指数90年代显著高于80年代,且与华北地区降水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华北地区旱涝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58.
HVSR方法用于地震作用下场地效应分析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美国Garner Valley Downhole Array(GVDA)竖向观测台阵的强震观测记录为基础,利用水平与竖向谱比(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方法与传统谱比方法研究了多次地震作用下竖向台阵场地的波动传播规律,探讨了该场地HVSR曲线与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TF)曲线的差异,综合利用频域求解一维层状场地P、SV波入射情况下场地响应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和合成理论地震图的波数积分法解释了二者差异可能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HVSR方法应用于地震作用下场地效应分析的适用性.研究结论表明:竖向地震动场地效应是HVSR与传递函数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竖向地震动场地效应主要是由竖向地震动中的P波成分引起的.在场地竖向放大可以忽略的频段范围内,HVSR可以作为传递函数研究地震作用下的场地效应.  相似文献   
59.
不同顶管组合方式的管幕冻结温度场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拱北隧道作为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的关键性工程, 在国内外首次成功运用了管幕冻结技术。以此为背景, 为更加全面地掌握饱和软土地层中管幕冻结温度场的分布特点, 开展了不同顶管组合方式下的管幕冻结温度场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各测点温度曲线在积极冻结期前4 h急剧下降, 随后逐渐减缓, 降至砂土冰点后趋于平稳, 三种布管方式均满足冻结设计要求; 冻结管中低温盐水提供的冷量首先传递给顶管管壁, 再以“面”的形式均匀地传递给周围土体; 积极冻结21 h后, 采用四根空顶管组合的C区冻结壁竖向范围最大, 空管管壁正上方冻结壁平均厚度约为105 mm, 在满足管幕刚度设计要求的前提下, 可采此布管方式以达到快速形成冻结帷幕的目的。限位管开启后的4 h内, 实顶管中线垂直距离100 mm范围内测点温度曲线虽有明显回升但仍维持在冻土冰点以下, 超出此范围后温度变化影响逐渐减弱, 且顶管间冻结壁稳定存在, 表明限位管在满足管间有效封水的条件下, 能在一定范围内起到定向限制地层冻胀的作用。优化后的双圆形冻结管在满足冻结设计要求的同时, 更加便于安装且经济环保。  相似文献   
60.
桑日群广泛分布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的中东段,是新特提斯洋俯冲作用的代表性记录。本文对冈底斯中段厅宫地区桑日群比马组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比马组所含的碎屑锆石具有85.7~143.5Ma、160.2~191.2Ma、334.4~364.1Ma和904Ma四个年龄段,其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85.7±1.9Ma,结合古生物资料,认为比马组形成于早—晚白垩世,其物源主要来自于拉萨地块,尤其是冈底斯岩基剥蚀源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比马组沉积主要来源于长英质岩石,是上地壳源区物质经风化剥蚀后搬运沉积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