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2篇
  免费   542篇
  国内免费   867篇
测绘学   367篇
大气科学   342篇
地球物理   471篇
地质学   1336篇
海洋学   395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234篇
自然地理   28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51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4 毫秒
61.
GRP文件格式到MIF格式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将GRP文件格式转换成MIF文件格式,提供一种数据不变,而文件存储方式改变的数据转换方法和实例。  相似文献   
62.
戈澍漠  郑福婉 《内陆地震》1997,11(3):193-201
强震危险区预测是当前地震预报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以预警活断层、预警活断层分段研究解决断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为主线,配合地震活动动态分析、地震波介质特征早期信息、近场趋势性前兆异常和危险性概率预测,确定了判别几年尺度强震危险区的指标。在“八五”地震科技课题研究过程中,圈这了范围不超过10000km^2的5个强震危险区,已成功地对1993年10月2日若羌6.6级地震、1995年5月2日乌苏5.8级  相似文献   
63.
华北板块南缘栾川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栾川群出露于东秦岭北部。在栾川群分布区域,古华北板块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南逆冲,构成北秦岭的太华推覆体。栾川群存在于该推覆体内部的特定逆冲岩席之中,沿这一逆冲岩席追索,确定古华北板块南缘的栾川群是连续沉积的,而受后期推覆构造的改造,栾川群在推覆体前缘的分布是断续相连的。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的研究,对栾川群的划分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栾川群由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及大红口组构成。栾川群形成于震旦纪晚期,由湖坪及潮下斜坡等滨浅海沉积物构成。栾川群的岩浆岩为具双众数特征的岩套,具典型的大陆裂谷岩浆岩特征。并认为中元古代以来,古华北板块南缘处于裂陷拉张环境。早期的裂陷形成了熊耳群、汝阳群、官道口群及竞坪群,晚期裂陷的过程形成了栾川群、陶湾群,其进一步发育导致以二郎坪群为代表的洋壳生成。  相似文献   
64.
黑龙江省农业地球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将黑龙江省1:50万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应用于农业问题的研究。通过将该省主要农作物产量与土壤、水系沉积物中地球化学元素分布进行对比,发现农作物产量与微量元素含量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其中Co对大豆,Zn对甜菜、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产量具有明显的影响,由此初步提出了黑龙江省农业地球化学种植区划。  相似文献   
65.
孔隙流体压力与流体排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冯乔  张小莉 《地质论评》1997,43(3):297-302
本文讨论了在压实作用下孔隙流体压力的形成以及与流体排驱的关系,指出异常孔隙流体压力是因岩石渗透率变化引起毛细管力增加而产生的,且二者之间在流体压力孕育过程中一直维持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对于连续沉积的盆地,只有当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增加到超过岩石的抗剪强度时,因岩石发生剪切破裂导致毛细管力降低,流体才被排出;对于强烈构造变动的盆地,因地层大量剥蚀引起负荷压力降低,其降低幅度达到或超过岩石的抗张强度时,岩石  相似文献   
66.
Sakhaite was first discovered by Ostrovskaya, Pertsev and Nikitina at Siberia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By using the 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 they proved that the crystal system of sakhaite was cubic (a = 1.464 nm), its possible space groups were Fm3m, F432, F43m, Fm3, F23, and its crystal chemical for-mula was Ca48Mg16(CO3)16(BO3)28Cl4(OH)8 4H2O[1]. Chichagov, Simonov and Belov studied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synthetic sakhaite and determined that its space group was F4132, …  相似文献   
67.
1997年7月19日影响北京地区的暴雨个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毕宝贵  李晓莉  李泽椿 《气象》2004,30(6):18-23
针对在实际业务预报中经常遇到的北京地区降水的两种特殊性(明显天气系统移来时,北京地区降水明显比周围偏多或偏少),选取一个实例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对降水比周围偏多情况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比较成功地模拟了此次天气过程及其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凝结潜热对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地形在天气过程中也起着主要作用,低层潜在不稳定能量的储备和输送是暴雨发生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68.
陕北砂黄土区公路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西北黄土的颗粒组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自NW向SE可依次划分为砂黄土带、典型黄土带和粘黄土带。黄土高原北部地质灾害综合调查表明,砂黄土区公路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包括黄土边坡滑塌灾害、路堤裂陷灾害、路桥变形和冲蚀灾害等。根据试验测试分析结果,公路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受黄土本身的物质组成、结构及力学性质控制,人类工程活动的盲目性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文章在砂黄土公路地质灾害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边坡防护和冲蚀灾害防治是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的两个基本途径,并给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对策。这不仅对该地区的公路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其它生命线工程如铁路、输油气管道、渠道等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9.
描述河流横断面的窄深程度,无非是用来衡量它对过流能力和输沙能力的影响大小,及其在河流地貌方面的时空上的调整变化。回顾总结了以往描述横断面形态的常用指标,包括河相系数、宽深比,或湿周与平均水深的比值,指出这几种指标在描述黄河中下游河道时所存在的共同缺点:(1)缺乏物理意义;(2)不能真正代表断面的窄深程度;(3)明显的夸大了宽浅和窄深断面的差别。从表称流量的概念出发,作者认为,应该使用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等面积的表称流速来描述断面形态。如果用表称流速来衡量黄河下游河南和山东河道的断面形态的差别,就会发现,断面形态的不同,其对过流能力的影响不过1:2,远不象河相系数和宽深比所描述的达到1:6甚至1:11那样的悬殊程度;黄河下游河道主槽“多来多排”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表称流速。  相似文献   
70.
重庆石碗溪小流域坡度和高程对土地利用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罗云云  李瑞雪  屈明 《山地学报》2004,22(2):254-258
坡度和高程是土地资源固有的两个重要环境因子,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尤其是在山区,坡度和高程基本上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方向和方式,从而影响农业和经济的发展。石碗溪小流域面积20.73km2,为丘陵低山区。按坡度和高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把坡度和高程各分为3级,即:0°~15°、15°~25°、>25°和500m以下、500~800 m、800m以上。从1:10 000地形圈上提取土地坡度和高程分级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又叠加,获取各坡度、高程级及其土地利用类型和数据。结果表明,土地面积随坡度、海拔级的增加而加大。耕地分布在各个高程级0~15°的缓坡上,800m以上地区面积最大,果园和森林大多分布在800m以上>25°的陡坡地上。通过分析比较小流域各个行政村2002年农业总收入及种植业、林业、牧业收入与坡度和高程的关系,可以看出坡度和高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根据坡度和高程状况,结合小流域社会经济条件,提出几点建议,以其为山区小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及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