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295篇
测绘学   151篇
大气科学   165篇
地球物理   193篇
地质学   638篇
海洋学   94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渤海海区COD分布及对海水富营养化贡献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2002年8月10~18日和2003年8月12~28日对渤海海区进行了海水水质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化学耗氧量(COD)平均浓度分别为0.70 mg/L±0.21 mg/L和0.63 mg/L±0.18 mg/L,其中相对高值区(>1 mg/L)主要分布在辽东湾北部,莱州湾南部和中央海区西北部海域,而相对低值区(<0.6 mg/L)主要分布在中央海区东南部。分析表明,调查海域COD浓度不仅远远低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而且也大大低于渤海沿岸水。进一步分析表明,COD对于调查海域富营养化的贡献仅为1/4左右,这一结果证明了造成渤海海区富营养化的化学污染物不是COD。  相似文献   
992.
南海涠洲岛区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涠洲岛区沉积环境的演化导致陆源碎屑沉积作用转化为礁源和陆源的混合沉积作用,并将向纯礁源碳酸盐沉积作用方向转化;其主要控制因素是陆源碎屑供应量.陆源沉积和礁源沉积之间可以互相制约,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可以互为因果.文中还指出涠洲岛区的沉积组分特征和南海北部礁坪沉积组分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993.
本文从杭州湾北岸历史变迁和上海南汇新老海塘建塘史叙述了南汇嘴发育过程的间歇性特点。位于南汇嘴嘴尖的芦潮港岸滩近50年也呈现冲淤交替的特征,且冲淤过程由东向西传递。诱发这种冲淤波动的直接原因是摇头沙的偏转,而其根源应追溯到长江口河势的变化。本文以近50年来长江口的两个事件──北槽和江亚南泓的形成──阐述了它们对芦潮港岸滩动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为回应对《洞庭湖地质环境系统分析》系列研究成果提出的质疑,在理论分析、宏观时空分析以及大量举证的基础上,论证了构造沉降对近代洞庭湖演变起着主导作用。作者利用地形图比对求算的洞庭湖堤围区视构造沉降速率,不仅与重复水准测量成果一致,还得到有关中国大陆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加剧的研究成果的定性支持。作者在研究中应用的“假设-演绎法”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学方法。因此,《洞庭湖地质环境系统分析》的基本结论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995.
Adaptation gaps are shortcomings of a system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 whereas adaptation deficits are shortcomings in providing services. These two drivers for adaptation are often in conflict in many secondary cities in the global south (SCGS). It is possible to align these seemingly conflicting drivers into a productive unity, a conceptual alignment, which is the first step in achieving harmony while implementing adaptation action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actical aspects of implementing aligned adaptation action that leads to improvements in liveability,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SCGS. At an abstract level, the nature of the adaptation problem is similar to the complex problems identified in various domains, such as software development, manufactur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 widely accepted “agile principles”—used in the above domains—i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a set of twelve principles for urban adaptation, which are synthesized from numerous recent studies that have implicitly proposed or applied most of these principles to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urban settings. These principles lead to four essential objectives appertaining to the process of sustainable urban adaptation. The urban agile principle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e of adaptation of Can Tho City in Vietnam and to ascertain the agile ways of addressing its adaptation challenges. Analysis of the outcomes shows that harmonized approaches can simultaneously address both adaptation deficits and gaps.  相似文献   
996.
一种多源地磁数据融合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磁辅助导航是一种重要的定位方法,其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建立满足地磁导航所需要的地磁图。针对船测地磁数据覆盖面不足,且航测地磁数据延拓精度不高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以多面函数为基准对地磁测量系统误差进行建模的方法,以完成多源地磁数据的融合,并且通过仿真实验对算法进行了评价,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7.
998.
冻土区地下水的形成、补给、径流、排泄方式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受到冻土分布及其季节性冻融过程的强烈影响。以地处祁连山多年冻土区的大通河谷融区为典型研究区,基于钻探、坑探和地球物理工作查明了区内冻土特征和分布情况;结合水文地质观测及抽水试验,分析了研究区河流融区内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深入研究了区内冻土冻融过程影响下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和水化学特征,认为冻土冻融过程决定了研究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着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方式,特别是对地下水质有优化作用——冻土区地下水质明显优于非冻土区。冻土区地下水成因和赋存条件研究对于其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本文主要利用复测水准、基线资料研究本区活动断裂的现代活动性。计算出近20条断裂的垂直运动量及少数断裂的水平运动量。根据断裂活动垂直运动年速率的水平将该区断裂分为两类,第一类1—10毫米,第二类小于1毫米。结合地震、地质资料讨论了本区活动断裂的现代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试论西沙群岛石岛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岛是西沙群岛宣德环礁上的一个小岛,地处北纬16°21’、东经120°21’,与永兴岛共处于一个珊瑚礁坪上(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