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156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144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198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1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01.
微光图像对比度增强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对比度是微光图像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对比度增强处理是微光图像处理的重要方面.本文首先对常用数字图像对比度增强方法--灰度变换和直方图均衡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进行了阐述,然后针对实际试验中获取的典型低对比度微光图像进行了对比度增强处理,并且对比分析了几种增强方法所得到的图像处理效果,最后总结了典型低对比度微光图像对比度增强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2.
近年来,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激光点云数据处理成为当前计算机科学和测绘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征识别在图像数据处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处理中,特征可以用于多站数据拼接、大数据量的简化压缩及建模,因此对特征的提取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Hough变换最初用于二维图像的直线提取,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二维图像的特征识别,但其运算量极大,并且直接运用到三维可能会导致错误识别等问题。本文根据三维点云特征提取的需要,通过对二维和三维标准Hough变换的介绍和分析,结合激光点云数据处理特点,提出了一种依据法向计算结果进行Hough变换的新方法,该方法不仅能识别平面特征,还可将类似墙角等特征突变点进行有效分离,以便进行轮廓提取等操作。对模拟数据和激光扫描仪实测数据分别进行处理,平面提取的有效率和正确率达到要求,从而证明该方法能够满足点云中特征提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3.
厚度对月壤微波辐射亮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治国  平劲松  徐懿  陈圣波  陈思 《地理研究》2014,33(6):1015-1022
基于嫦娥系列卫星微波辐射计数据的月壤厚度反演是中国月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辐射传输方程,数值模拟了不同频率、(FeO+TiO2)含量和表面温度条件下厚度对月壤微波辐射亮温的影响;基于嫦娥二号卫星微波辐射计(Chang’E Lunar Microwave Sounder,CELMS)数据,结合Apollo 计划获取的月壤厚度资料及其他月壤厚度资料,系统分析了厚度对CELMS观测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频率、(FeO+TiO2)含量、表面温度对亮温的影响远大于厚度对亮温的影响,是基于CELMS数据进行月壤厚度反演的重要影响因素;低频、低(FeO+TiO2)含量、低温条件下,厚度对CELMS数据的影响最大;利用3 GHz、凌晨时刻的CELMS数据进行月陆地区月壤厚度反演可行。研究结果对基于嫦娥系列卫星CELMS数据的月壤厚度反演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川东北楼房洞洞穴环境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2011年8月―2012年6月的实地监测数据,文章报道了川东北楼房洞溶洞系统气温、相对湿度(RH)、CO2体积分数、水体电导率(EC)和pH值等为期近1年的监测结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楼房洞洞穴系统环境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和季节变化:1)洞穴内的气温变化幅度比洞穴外小,洞穴内夏季气温比冬季高出3~5℃;2)在洞穴内,相对湿度在地下河附近小于在水池附近,显示了地下河对洞穴环境的显著影响;3)洞内监测点SLPB和QCMY处的相对湿度与空气温度出现明显相反的变化趋势,反映主要受气温控制的特点;4)雨季期间SLPB、QCMY和LZLY处的CO2体积分数出现峰值,是较强的生物呼吸作用、“泵”效应和较弱的通风效应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5)pH值的变化趋势在洞穴内外各监测点一致,原因可能是夏秋季节基岩溶蚀较强所致。6)洞内各监测点的EC值也是夏秋季节高于冬春季节,反映了气候变化导致的化学溶蚀作用可能是影响离子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5.
对次生油气藏的含义、研究历程进行较全面的总结,并且对次生油气藏的成藏要素和研究技术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认为断层是控制次生油气藏垂向分布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几种典型的断层成因的次生油气成藏模式;并且根据超压对油气运聚的影响提出超压封存箱内成藏模式和垂向叠置超压封存箱箱间次生成藏两种次生油气成藏模式。将次生油气藏的研究与流体包裹体技术联系起来,总结了利用流体历史分析技术(FHA)和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次生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  相似文献   
106.
笔者等对东昆仑造山带西段克其克孜苏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岩体的形成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克其克孜苏花岗岩中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442.3±4.4 Ma(MSWD=2.7),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是区域上新解体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花岗岩SiO2含量...  相似文献   
107.
The Jason-1 dual-frequency nadir ionosphere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for 10-day cycles 1–67 is validated using absolute TEC measured by Japan's GPS Earth Observation Network (GEONET), or the GEONET Regional Ionosphere Map (RIM). The bias estimates (Jason–RIM) are small and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1.62 ± 9 TECu (TEC unit or 1016 electrons/m2, 1 TECu = 2.2 mm delay at Ku-band) and 0.73 ± 0.05 TECu, using the along-track difference and Gaussian distribution method, respectively. The bias estimates are –3.05 ± 10.44 TECu during daytime passes, and 0.02 ± 8.05 TECu during nighttime passes, respectively. When global Jason-1 TEC is compared with the Global Ionosphere Map (GIM) from the Center for Orbit Determination in Europe (or CODE) TEC, the bias (Jason–GIM) estimate is 0.68 ± 1.00 TECu, indicating Jason-1 ionosphere delay at Ku-band is longer than GIM by 3.1 mm, which is at present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Significant zonal distributions of biases are found when the differences are projected into a sun-fixed geomagnetic reference frame. The observed biases range from –7 TECu (GIM larger by 15.4 mm) in the equatorial region, to +2 TECu in the Arctic region, and to +7 TECu in the Antarctica region, indicating significant geographical variations. This phenomena is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the uneven and poorly distributed global GPS stations particularly over ocean and near polar regions. Finally, when the Jason-1 and TOPEX/Poseidon (T/P) TECs were compared during Jason-1 cycles 1–67 (where cycles 1–21 represent the formation flight with T/P, cycles 22–67 represent the interleave orbits), the estimated bias is 1.42 ± 0.04 TECu.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offset between Jason/TOPEX and GPS (RIM or GIM) TECs is < 4 mm at Ku-band, which at present is negligible.  相似文献   
108.
平均大潮高潮面在我国用作海洋测绘净空信息表示的参考面。论证了该特征潮面的定义,扩充了其含义范围,将回归潮高高潮位应用为平均大潮高潮位。分析描述了实测潮位和预报潮位统计计算方法,比较了统计方法与潮汐特征值算法的符合度,计算了平均大潮高潮位与理论最高潮位的比率。基本研究结论是:对规则半日潮和规则日潮海域,统计算法和特征值算法的结果较为一致,而混合潮海域,两种特征潮位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平均大潮高潮位计算的相关问题需深入系统论证。  相似文献   
109.
基于GRACE卫星测量得到的中国及其周边地区陆地水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RACE卫星成功开辟了空间大地测量对地观测的新途径。利用GRACE卫星得到的时变地球重力资料,分析估计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陆地水量的变化趋势,较为清晰地揭示了该地区季节性变化特征。进一步采用13点滑动平均的方法扣除了季节性变化,提取了4个特征区域(喜马拉雅南部,新疆与西藏及其周边的亚洲高山区域,中国华北、东北地区和中国南部地区)的陆地水量变化特征信息,这4个区域陆地水量的变化趋势分别为-12.7±0.7、-60.4±2.7、-12.5±0.5和6.6±0.9 km3/a。其中:喜马拉雅南部和亚洲高山区域陆地水量呈现明显的衰减趋势,与Matsuo和Heki模拟冰川质量损失源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但近10年来亚洲高山区域西北部冰川加速融化趋势并不明显。中国华北、东北地区和南部地区水量变化比较复杂,具不稳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0.
从地震学和地质学的角度探讨2019-12-26应城MS4.9地震的发震构造。采用HYPO2000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表明,余震主要分布在皂市断裂与长江埠断裂之间,总体呈NW向展布,与野外调查Ⅵ度烈度等震线长轴方向基本一致。采用kiwi波形拟合反演方法求解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破裂表现为走滑兼逆冲特征。节面Ⅰ走向NE,与震中以西的潜北断裂走向一致,但距离较远,且与该断裂的产状和受力方式不一致。节面Ⅱ走向NW,与皂市断裂和长江埠断裂相近。分析2条断裂的受力方式认为,在江汉盆地现今NWW向主挤压应力的控制下,皂市断裂与长江埠断裂均具有左旋走滑特征。由于2条断裂走向存在差异,在两者之间产生逆时针错转滑动,使得主震发震面走向处于2条断裂夹角中间方向;同时倾向也与实际断面存在差异,余震分布偏向主震东侧。综合分析认为,皂市断裂与长江埠断裂的构造活动共同引发本次应城地震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