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3篇 |
免费 | 550篇 |
国内免费 | 75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8篇 |
大气科学 | 446篇 |
地球物理 | 651篇 |
地质学 | 1556篇 |
海洋学 | 422篇 |
天文学 | 85篇 |
综合类 | 270篇 |
自然地理 | 2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82篇 |
2022年 | 220篇 |
2021年 | 253篇 |
2020年 | 174篇 |
2019年 | 234篇 |
2018年 | 221篇 |
2017年 | 197篇 |
2016年 | 215篇 |
2015年 | 220篇 |
2014年 | 166篇 |
2013年 | 167篇 |
2012年 | 190篇 |
2011年 | 161篇 |
2010年 | 154篇 |
2009年 | 124篇 |
2008年 | 127篇 |
2007年 | 113篇 |
2006年 | 79篇 |
2005年 | 75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61篇 |
2002年 | 72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66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
西安市土地利用格局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多时相TM/ETM+数据,以RS和GIS技术为支撑,采用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等方法,辅助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耗减度等定量指标,分析了西安1995-2010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5年间西安市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以速度加快,强度显著,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占用大量耕地、林地为主要特征;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高,不稳定斑块呈现出先分散后集中的特点,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稳定性低;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增长等因素是其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利用切比雪夫多项式拟合卫星轨道,用经验统计法确定轨道不同弧段数据的满足精度要求的拟合阶数区间,发现非最佳拟合阶数会引入较大的拟合噪声,因此在精密计算时应选择最佳拟合阶数。本文用此多项式拟合卫星钟差,能达到内插钟差同等的精度,而且与拉格朗日滑动内插相比,拟合残差序列分布更好,计算效率更高;提出利用残差自相关进行精度评定的方法,当精度变化微小时相比一般的精度评定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截至2013年,现已被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取代。因此,要获得长时间序列且稳定的夜间灯光数据集,需要整合两类夜间灯光数据。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重采样的两类数据整合方法,对2013—2020年NPP-VIIRS数据进行模拟,最终建立了1992—2020年长时间序列校正—模拟DMSP-OLS夜光遥感数据集。结果表明,基于重采样的整合方法效果良好(城市区域Pearson相关系数ρ=0.9852,RMSE=3.4607),整合数据集与相关社会经济参考量高度契合(影像DN值总和与GDP的相关系数ρ=0.946,与人口的相关系数ρ=0.971,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R2≈0.98,RMSE<5.55),优于已有研究。因此,利用该方法整合后的数据集能更好地支撑基于夜间灯光影像的长时间序列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北京市地铁暗挖施工沉降控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仅以北京市地铁4#线张自忠车站主体暗挖施工的沉降监控项目为研究背景,对穿越城市主干道的车站结构暗挖施工进行连续性的沉降变形监测;从地下构筑物暗挖施工的工序变化与地表沉降的关系进行试验研究.在预测基础上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多层次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其变形规律与稳定性,实现了信息化施工.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对目前我国政府机关内网安全观念缺失的背景及安全缺陷的分析,提出目前内部网络安全缺陷的几种表现形式,并提出加强网络安全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Kinematic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at remote marine platforms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Precise kinematic differential positioning using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t a marine platform usually requires
a relatively short distance (e.g. <500 km) to a land-based reference station. As an alternative,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PPP) is normally considered free from this limiting requirement. However, due to the prerequisite of network-based satellite
products, PPP at a remote marine platform may still be affected by its distance to the reference network. Henc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is scenario by configuring rings of reference stations with different radii centered on a to-be-positioned
marine platform. Particularly, we applied ambiguity resolution at a single station to PPP by estimating uncalibrated phase
delays (UPDs). We used three rings of reference stations centered on a vessel, with radii of roughly 900, 2,000 and 3,600 km,
to determine satellite clocks and UPDs independently. For comparison, we also performed differential positioning based on
a single reference station with baseline lengths of about 400, 1,700 and 2,800 km. We demonstrate that, despite the increasing
ring-network radius to a few 1,000 km, the overall change in accuracy of the satellite clocks that are used at the vessel
is smaller than 0.02 ns, and the RMS value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sets of narrow-lane UPD estimates are around
0.05 cycles only. Moreover, the kinematic positioning accuracy of PPP is affected by the increasing ring-network radius, but
can still achieve several centimeters after ambiguity resolution when the vessel is over a few 1,000 km away from the ring
network, showing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at of differential positioning. Therefore, we propose that ambiguity-fixed PPP
can be used at remote marine platforms that support precise oceanographic and geophysical applications in open oceans. 相似文献
20.
由于传统测量手段对于地表沉降监测不足,PS-InSAR技术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一定程度能克服时间、空间以及大气的影响等优势,因而逐渐成为一种大范围地表沉降监测的主要方法。本文利用PS-InSAR技术,通过SARscape软件对收集到的34幅覆盖日本千叶市地区的ENVISAT ASAR遥感影像进行沉降监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日本千叶市地区最大累计沉降量为58.965 mm,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并且该地区的沉降和地下矿藏开发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