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2007—2008年辽宁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资料,基于CoLM模型对玉米根分布在陆-气水热通量模拟中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模拟性能随年际气象条件的差异而不同,与2007年相比,2008年生长季内降水偏多,感热和潜热模拟精度明显提高;决定根分布形态的50%和95%根总量土层深度(d50和d95)两个参数中,d50比d95敏感;根分布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在极端干旱条件下很小,在一定土壤湿度范围内随土壤湿度及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小;在水汽通量各分量中,植物蒸腾受根分布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壤蒸发,而叶片蒸发不受影响;根分布对潜热和感热模拟的影响随土壤湿度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42.
登陆台风边界层风廓线特征的地基雷达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登陆台风边界层风廓线特征,利用2004—2013年中国东南沿海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收集的17个登陆台风资料,采用飓风速度体积分析方法,反演登陆台风的边界层风场结构特征。与探空观测对比表明,利用雷达径向风场可以准确地反演登陆台风的边界层风场结构,其风速误差小于2 m/s,风向误差小于5°。所有登陆台风合成的边界层风廓线显示,在近地层(100 m)以上,边界层风廓线存在类似急流的最大切向风,其高度均在1 km以上,显著高于大西洋观测到的飓风边界层急流高度(低于1 km)。陆地边界层内低层入流强度也明显大于过去海上观测,这主要是由陆地上摩擦增大引起。越靠近台风中心,边界层风廓线离散度越大,其中,径向风廓线比全风速以及切向风廓线离散度更大。将风廓线相对台风移动方向分为4个象限,分析边界层风廓线非对称特征显示,台风移动前侧入流层明显高于移动后侧。最大切向风位于台风移动左后侧,而台风右后侧没有显著的急流特征,与过去理想模拟的海陆差异导致的台风非对称分布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43.
面向山地地区的区域地质三维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山地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的特点,研究现有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结合已有地质资料,设计从构建剖面框架、绘制剖面到构建地质模型等流程,构建山地地区的区域地质三维模型,实现区域地质三维模型在三维数字城市平台的可视化集成模拟,以及三维场景中对区域地质的管理查询。  相似文献   
44.
Abstract– The Opportunity rover of the Mars Exploration Rover mission encountered an isolated rock fragment with textural, mineralog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similar to basaltic shergottites. This finding was confirmed by all rover instruments, and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se results is reported here. Spectra from the miniature thermal emission spectrometer and the Panoramic Camera reveal a pyroxene‐rich mineralogy, which is also evident in Mössbauer spectra and in normative mineralogy derived from bulk chemistry measured by the alpha particle X‐ray spectrometer. The correspondence of Bounce Rock’s chemical composition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certain basaltic shergottites, especially Elephant Moraine (EET) 79001 lithology B and Queen Alexandra Range (QUE) 94201, is very close, with only Cl, Fe, and Ti exhibiting deviations. Chemical analyses further demonstrate characteristics typical of Mars such as the Fe/Mn ratio and P concentrations. Possible shock features support the idea that Bounce Rock was ejected from an impact crater, most likely in the Meridiani Planum region. Bopolu crater, 19.3 km in diameter, located 75 km to the southwest could be the source crater. To date, no other rocks of this composition have been encountered by any of the rovers on Mars. The finding of Bounce Rock by the Opportunity rover provides further direct evidence for an origin of basaltic shergottite meteorites from Mars.  相似文献   
45.
在对老柞山矿床地质特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与成矿有关的岩石开展了进一步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具富Sr、低Ti的高钾钙碱性火山弧花岗岩的特征,闪长玢岩具偏铝质钙碱性岩系列特征。岩石样品均呈现出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 Ta、 Ti等高场强元素( HFES)的特征,显示了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岩相似的属性。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矿床具中低温(125.6℃~324.5℃)、中浅成(1.0~7.1 km)成矿的特点。与成矿有关岩浆岩显示幔源岩浆特征,可能是地幔交代作用部分熔融所形成的。结合区域上同时期的火成岩时空展布认为,老柞山金矿床成矿可能分别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板块北向俯冲作用和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6.
作者利用所研制出来的磨抛光合成新材料与传统磨抛光工艺进行了对比试验。通过对多种最常使用的矿物或岩石的反复试验,结果表明合成新材料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具有抛光速度快(所需时间仅为传统工艺的1/3~1/2),而且抛光效果极佳(基本无糙面或麻点),经久耐用,耗材极低和基本无巴盘打片现象。  相似文献   
47.
对山东地区2006~2017年3种地震事件--天然地震、爆破及塌陷的波形记录进行小波变换,对提取出的香农熵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LIBSVM方法进行分类识别,并设计一系列实验研究影响最终分类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5种影响因素--信号窗长度、小波分解方式、小波基类型、向量机算法类型、向量机核函数类型均对地震类型的分类识别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识别率最高的3组处理方式均采用了2 000 s信号窗长度+db7小波基+υ-SVC算法的组合方式。所得的识别率较高的几种影响因素组合,在未来可应用于地震类型的实时识别,进一步提高地震类型的识别率和触发准确率。  相似文献   
48.
本文针对传统的体散射模型并未考虑大气不均匀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引入垂直非均匀的大气参数改进了模型,并利用其建立了体目标的双基地激光测风雷达方程,仿真了侧向散射回波信号,并与单基地雷达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水平方向上,双基地激光测风雷达的回波信号分布特征与单基地雷达差异较大,其回波信号等值线在近地面为卵形线,随着探测高度的增加,回波信号等值线逐渐变为以主、被动雷达为焦点的椭圆形,并最终趋近于圆形;垂直方向上,双基地激光测风雷达的回波信号随高度衰减剧烈,近地面的回波能量约为10-10 J,4 km高度的回波能量约为10-15J,在中低层大气(0~10 km),回波信号中气溶胶散射占比大,在高层大气(10 km以上),分子散射占比大。  相似文献   
49.
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侵入岩形成于129. 1±1. 0~129. 7±1. 1 Ma,属于早白垩世,与太行山其他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侵入杂岩体具有相近的形成年代,表明在晚中生代太行山地区与华北地区经历了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环境,即南太行山地区处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范围之内。安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轻稀土总量(LREE平均为113. 71×10-6)明显高于重稀土总量(HREE平均为11. 97×10-6),具有相对明显的富集轻稀土元素的右倾型配分形式、Eu的弱正异常及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的特征,且具有Sr、Ba含量高、Sr/Y、(La/Yb)N比值高的特征,表明壳幔岩浆混合是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主要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50.
利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实验及物性分析等资料,系统研究了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21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延1021储集层以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中等或偏低的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层内部构型以泥质夹层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孔隙结构微观非均质性强,较大喉道控制储层渗流能力.沉积相带的差异导致储层物性的差异,并影响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压实、胶结作用是储层致密的主导因素,溶蚀作用在改善储集空间的同时,还增强了孔喉连通性.微观孔隙结构可有效反映储层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