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93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丁华  丁辉  张悦  廖文强  陈鑫源 《地质论评》2021,67(2):467-474
区域综合地质调查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地质视角解读乡村振兴,围绕乡村人地安全、产业发展、地质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剖析,提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地质评价、水文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旅游地质遗迹调查等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为提高助力效率效果,需做好项目顶层设计、制定乡村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等标准、构建服务地方工作机制、开展系统人才培训培养等战略路径。未来乡村发展中,应进一步解决区域统筹部署与重点发展村镇选择、综合地质调查与乡村规划建设空间尺度匹配、综合地质调查和纵向专业性调查配合使用、工程地质评价与乡村地下空间集约利用、地质文化村建设与乡村规划建设衔接等问题,不断提高区域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的服务能力,为乡村可持续振兴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沂沭断裂带深部结构及发生—发展过程,查清断裂切割深度及对岩石圈地幔的破坏,探讨沂沭断裂带的构造组合样式、运动方式、地壳稳定性及其对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研究团队于2019年在沂沭断裂带南段沂南—莒县附近布设了一条长约60 km的深反射地震剖面,系统采集了沂沭断裂带和两侧地块的地震数据,对沂沭断裂带深部岩石圈精细结构进行了解剖.结果显示,该区岩石圈结构在横向上表现为以沂沭断裂带为界的块状结构特征,地壳厚度约30.8~39.5 km;莫霍面总体呈西浅东深态势,并被西倾的沂水—汤头断裂(F2)和昌邑—大店断裂(F4)错断,垂直落差达10.5 km.与浅部"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组合样式不同的是,沂沭断裂带在深部剖面上表现为由沂水—汤头断裂(F2)和昌邑—大店断裂(F4)向上延伸与分叉散开的多条断裂组成"双枝状"构造组合样式.断裂带内被断层切割的界面反射波多呈向上的拱弧形,其构造形迹具有伸展、挤压和走滑并存的特征,推断这些界面为层间滑脱构造,它们指示了沂沭断裂带"多层滑移"构造运动方式.该断裂带不仅切穿了近地表、壳内地质界面,F2、F4断裂还向下切割莫霍面,深入岩石圈地幔,是深达地幔的深大断裂构造带,为地幔热物质的上涌提供了通道,对中生代的岩浆活动和内生成矿具有控制作用.地震剖面西端的铜井金矿成矿与沿F2断裂上侵的铜井杂岩体关系密切;剖面东端的火山机构保存完整,没有明显构造破坏痕迹,据此认为沂沭断裂带左行走滑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青山期以前,其后水平滑移量应不大.从区域地质分布及地震反演结果看,昌邑—大店断裂(F4)明显将山东省分割为鲁西和鲁东两个地质构造单元,因此将其作为区域地质构造分界线是合理的.本项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沂沭断裂带深、浅部结构的认识,为分析研究沂沭断裂带的深部过程和浅部构造响应及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提供了资料约束.  相似文献   
13.
李熠  买苗 《大气科学学报》2019,42(3):447-458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8个全球耦合气候系统模式的集合平均以及区域气候模式(RegCM4)的结果,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趋势分析、扰动法等方法对模式性能进行了评估,并对江苏省在未来RCP8.5高端排放情景下降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在RCP8.5情景下,至2020、2030和2050年,全球模式模拟的江苏省年平均降水在未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线性增加率约为7 mm/(10 a)。至2050年,江苏省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左右;区域模式模拟的年平均降水在未来线性增加率为1.5 mm/(10 a),变化不显著。区域模式模拟的夏季降水在未来有所增加,最多可增加20%~30%,但增幅随时间逐渐减小;全球模式模拟的夏季降水比现在有所减少,至2050年,减少了大约10%。区域模式模拟的冬季降水在未来不同时间段均比现在有所减少,同现在相比,最多可减少30%~40%;而全球模式模拟的冬季降水在未来则是先减少,后增加,至2050年,比现在大约增加10%。对于不同季节,总体而言,南部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较北部地区显著。对于极端降水事件来说,江苏省未来小雨日数将减少,而暴雨日数则微弱增加。但由于全球模式本身的性能、区域模式对全球模式的依赖性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不确定性使上述预估结果仍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降雨及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动态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降雨及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动态影响及作用特征。这种影响特征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和滞后性,通过对坡体地下水位的动态模拟,取得了边坡稳定性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认识。  相似文献   
15.
泥石流灾害往往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但由于其影响因素众多,如何合理进行危险性评判一直是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以研究项目为依托,选择泥石流流域沟谷的纵剖面形态指数作为流域的地貌特征指标,用超熵理论量化泥石流流域地貌系统的稳定性与演化趋势,并借助于模糊综合评判手段,对泥石流危险性进行评价.评判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实际较为接近,为泥石流流域系统的演化趋势预测以及危险性等级划分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Burial diagenesis of chalk is a combination of mechanical compaction and chemical recrystallization as well as cementation. We have predicted the characteristic trends in specific surface resulting from these processes. The specific surface is normally measured by nitrogen adsorption but is here measured by image analysi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This method concentrates on the micritic matrix alone. Deep-sea sediments are ideally suited to the study of burial diagenesis because they accumulate in a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tectonic setting. We used material from the Ontong Java Plateau in the Pacific, where a > 1 km thick package of chalk facies sediments accumulated from the Cretaceous to the present. In the upper 200–300 m the sediment is unconsolidated carbonate ooze, throughout this depth interval compaction is the principal porosity reducing agent, but recrystallization has an equal or larger influence on the tex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chalk interval below, compaction is not the only porosity reducing agent but it has a larger influence on texture than concurrent recrystallization. Below 850 m grain-bridging cementation becomes important resulting in a lithified limestone below 1100 m. This interpretation is based on specific surface data alone, and modifies current diagenetic models.  相似文献   
17.
干旱荒漠区土地利用方式快速转变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入渗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城市土地利用管理及径流调节。以快速城市化的兰州新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例,利用圆盘入渗仪,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了实地测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使土壤砂粒和容重增加,总孔隙度和饱和含水量降低;待建地和人工林地的土壤入渗参数值均低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率与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粉粒含量正相关,与容重和砂粒、黏粒含量负相关。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向待建地的转变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水分入渗能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研究饲料中分别添加6种不同糖源(糊精、糊化小麦淀粉、小麦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对皱纹盘鲍甘油三酯、胆固醇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实验共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只鲍,壳长:(29.98±0.09)mm,体重:(3.42±0.02)g;在水温18~20 ℃的循环水系统中进行为期24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摄食糊精、糊化小麦淀粉和小麦淀粉组鲍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玉米淀粉组(P<0.05),摄食糊精和糊化小麦淀粉组鲍血清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玉米淀粉组(P<0.05).摄食玉米淀粉组鲍肝胰脏中饱和脂肪酸C16∶0含量显著低于小麦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组(P<0.05);肌肉和肝胰脏中饱和脂肪酸C18∶0含量在摄食糊精组鲍中最低;肌肉C18∶3n-3含量在摄食木薯和马铃薯淀粉组鲍中最低并显著低于其他饲料组(P<0.05),而肝胰脏C18∶3n-3含量则在摄食糊精和糊化小麦淀粉组鲍中最低;摄食糊精组鲍肌肉C20∶4n-6含量显著低于小麦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组(P<0.05),摄食糊化小麦淀粉组鲍肝胰脏C20∶4n-6含量显著低于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组(P<0.05);肌肉C22∶6n-3含量在摄食糊精和糊化小麦淀粉组鲍中显著低于小麦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组(P<0.05).总体来说,皱纹盘鲍摄食结构相对简单的糖源(糊精、糊化小麦淀粉和小麦淀粉)能够增加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以淀粉为来源的多糖(小麦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使鲍体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9.
贝壳生物矿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体硬组织是高度结构化多功能复合材料的绝佳典范.这些硬组织包括骨组织(骨和茸角)、牙组织(牙本质和牙釉质)、棘皮动物骨骼单位、海绵动物骨针和贝类贝壳.在遗传因素的控制下,生物体通过节能和环境友好途径合成这些生物复合材料.这些有关生物硬组织功能和结构的研究,在医学和工程学上找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一方面使更好地促进骨骼和牙齿的再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脂肪肝病变在人工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中非常普遍,本试验研究了大黄鱼脂肪肝的发生机制,为寻找解决大黄鱼脂肪肝的有效途径提供基础资料.试验鱼取自中国东海,养殖方式和饲料来源相同,根据肉眼和组织学观察分为正常肝脏、轻微脂肪肝和严重脂肪肝3类.分别测定了正常大黄鱼和具有脂肪肝症状的大黄鱼肝脏总脂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相应脂肪酸合成酶、抗氧化酶以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随着大黄鱼脂肪肝症状严重程度增加,肝脏总脂饱和脂肪酸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降低(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上升(P<0.05).其中严重脂肪肝花生四烯酸(AR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比例较正常鱼分别降低了89%,79%和78%.严重脂肪肝大黄鱼的异柠檬酸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鱼(P<0.05);轻微脂肪肝鱼的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鱼(P<0.05);具有脂肪肝症状的大黄鱼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正常鱼.丙二醛含量则随大黄鱼脂肪肝病变程度加剧而显著增加(P<0.05).通过分析认为,过量单不饱和脂肪酸沉积在肝脏中,导致脂肪酸合成代谢发生紊乱,可能是造成大黄鱼脂肪肝的主要原因;肝脏ARA含量大量减少使脂肪肝大黄鱼抗应激能力降低,而肝脏脂肪酸过氧化程度升高,进一步破坏肝脏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