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59篇
  免费   3125篇
  国内免费   3812篇
测绘学   1857篇
大气科学   1941篇
地球物理   2643篇
地质学   7017篇
海洋学   1977篇
天文学   380篇
综合类   917篇
自然地理   1864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296篇
  2022年   714篇
  2021年   903篇
  2020年   706篇
  2019年   804篇
  2018年   710篇
  2017年   673篇
  2016年   697篇
  2015年   801篇
  2014年   790篇
  2013年   932篇
  2012年   947篇
  2011年   1028篇
  2010年   969篇
  2009年   876篇
  2008年   921篇
  2007年   877篇
  2006年   812篇
  2005年   715篇
  2004年   499篇
  2003年   446篇
  2002年   478篇
  2001年   396篇
  2000年   309篇
  1999年   212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12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9篇
  1973年   6篇
  1964年   6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采用参数分级评分叠加型指数法对泰安市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的评价结果显示 ,泰安地下水已遭受严重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地下水中宏量组分、NO-3 、硬度、TDS的迅速上升高以及地下水遭受人为环境物质的污染为主要标志 ;地下水污染主要受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结构、纳污河流、污水灌溉及地下水开采控制和影响 ,地下水污染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
On September 14–18, 2000, a medium-small solar active region was observed at Ganyu Station of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Its spots were not large, but it had a peculiar active filament. On Sep.16, a flare of importance IIIb with rather intense geophysical effects was produced. Our computation of the magnetic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region reveals that the rope-shaped filament was concerned with a low magnetic arc close to magnetic neutral line. An intense shear of magnetic field occurred near magnetic rope. The QSL analysis shows that a 3-D magnetic reconnection might appear in the vicinity of filament, and this can be used to interpret the formation of a large flare.  相似文献   
23.
再论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兰山南部分布着多个方向的构造,其中最明显地是一系列的北西向构造,目前这些构造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机制还没有得到合理地解释,争论很大;野外构造研究表明,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与青铜峡一固原断裂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该断裂由走滑运动向挤压运动转换时的派生构造;从另一角度也说明,在中新生代由青铜峡一固原断裂所限定的地块(卫宁北山)向东运动,而这些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新生代。由于卫宁北山向东运动的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因此,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演化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作为中国重要地质界限的南北向构造——贺兰山已经被青藏高原的构造活动所叠加。  相似文献   
24.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and Railway (the Corridor) across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raverses 670 km of permafrost and seasonally frozen-ground in the interior of the Plateau, which is sensitive to climatic and anthropogenic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e frozen-ground conditions for engineering geology along the Corridor is complicated by the variability in the near-surface lithology, and the mosaic presence of warm permafrost and talik in a periglacial environment.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is the major frost-effect problem encountered over permafrost areas. 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rozen ground based on the areal distribution of permafrost is too generalized for engineering purposes and a more refined classification is necessary for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of 51 zones, sub-zones, and sections of frozen ground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fo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foundations in the portion of the Corridor studied. The mean annual ground temperature (MAGT), near-surface soil types and moisture content, and active faults and topography are most commonly the primary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is classification. However, other factors, such as local microreliefs, drainage conditions, and snow and vegetation covers also exert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the features of frozen ground. About 60% of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Corridor studied possesses reasonably good frozen-ground conditions, which do not need special mitigative measures for frost hazards. However, other sections, such as warm and ice-rich or -saturated permafrost, particularly in the sections in wetlands, ground improvement measures such as elevated land bridges and passive or proactive cooling techniques need to be applied to ensure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rmally unstable, thick permafrost subsoils, and/or refill with non-frost-susceptible soils. Due to the long-history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Corridor by variou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dverse impacts of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n the permafrost environment have been resulted. It is recommended that an integrated, executable plan for the routing of maj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within this transportation corridor be established and long-term monitoring networks installed for evaluating and mitigating the impact from anthropogenic and climatic changes in frozen-groun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5.
储量计算与勘探线剖面计算机辅助成图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关系教据库和GIS自动编图技术,改进传统的垂直断面法储量计算过程,可实现矿山储量计算和勘探线剖面计算机辅助成图的同步和一体化.在共用的矿山地矿信息点源数据库平台基础上.通过设置本地数据库,形成GIS操作时的外挂属性库,用来保存储量计算和机助成图过程中的动态数据.储量计算中的每一步骤中,用户以GIS为操作界面来同步实现对空间图元和外挂属性的操作,这其中对工程样段组合、矿体边界圈连和剖面制图综合等开发了大量自动化辅助功能.储量计算的各步完成后,勘探线剖面图和储量报表即同步生成.这种改进的工作方式实现了垂直断面法全过程的计算机辅助化,将提高这一传统方法的应用效率.  相似文献   
26.
西藏马攸木金矿床金银互化物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攸木金矿床是西藏近年发现的首例规模较大、矿石品位富、金成色高的岩金矿床.作者通过对马攸木金矿床矿石组构、矿石共生组合及矿物特征研究发现,金银互化物主要有自然金、含银自然金、银金矿、自然银.载金矿物为黝铜矿、针铁矿、脆硫锑铅矿及石英;金银互化物的赋存形式主要为包裹体金、裂隙金及粒间金.金银互化物的形成、富集与热液成矿作用及表生风化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7.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参与了包括有机质降解、营养转化、 植物生长的促进或抑制以及各种土壤物理过程在内的一系列反应活动. 土壤微生物则是土壤质量重要的生物指标, 可以用来监控土壤质量的变化. 等温微量热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地测量微生物活性的方法, 在土壤微生物代谢热效应的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 就等温微量热法在土壤微生物活性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等温微量热法的简介, 微量热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等温微量热法在各种外界环境和土壤条件影响下的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中的应用, 并对等温微量热法在土壤微生物和其它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8.
新疆北部库尔提蛇绿岩中角闪片岩的原岩恢复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尔提角闪片岩产于库尔提蛇绿岩南部岩片中,与斜长花岗岩呈互层产出。这套角闪片岩的不相容微量元素组分显示了大洋中脊和岛弧玄武岩的双重特征,主要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以及平坦到亏损的轻稀土(LREE)配分模式。原岩恢复的结果表明,该角闪片岩的原岩为亚碱性的拉斑玄武岩类。库尔提角闪片岩亏损的LREE、高ε_(Nd)(t),以及关键元素比值(Th/Nb,La/Yb和Th/Yb)呈正相关都表明,其源区可能以MORB地幔为主,同时还伴有少量弧组分。因此,我们认为其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同时推断该区弧后盆地存在一个二阶段的熔融演化模式:第一阶段,大约在晚古生代早期,古亚洲洋向西伯利亚板块发生北向俯冲,在会聚板块边界,弧火山岩被从含水的地幔楔中提取出来,留下一个亏损地幔;第二阶段,随着古亚洲洋板块持续消减,在中-晚泥盆世形成了库尔提弧后盆地,下部的亏损地幔发生了小比例的部分熔融形成了这套角闪片岩的原岩。  相似文献   
29.
新疆北部基性岩脉40Ar/39Ar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晚古生代以来,新疆北部地区侵入了一系列的基性岩脉,成为了解该地区地壳生长过程的重要窗口.本文采用激光40Ar/39Ar年代学方法,对整个北疆地区出露的基性岩脉进行了精细年代学研究.从数据特征上分析.低本底激光加40Ar/39Ar方法能对低钾含量、极少量样品(0.1mg~5mg)进行精细定年,所以非常适合进行基性岩脉的精细定年.本文展示的基性岩脉激光40Ar/39Ar方法的高质量数据显示新疆北部基性岩脉群的活动时限跨越332~174Ma,为石炭纪-侏罗纪.由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新疆北部基性岩脉群在时间上,呈现脉动式侵位特征,在332~174Ma之间,有多达6~7次脉动式活动,时间间隔大致为20~30Ma.从基性岩脉所揭示的大地构造含义来分析,新疆北部地区从石炭纪到侏罗纪处在一个相似的地壳演化阶段.为一个陆壳垂向生长、区域构造应力场显示拉张的构造环境,并在时间、空间上具有相对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