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157篇
地质学   177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1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黄河中游2013年7月21-22日的致洪暴雨过程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地面辐合线的形成和维持是本次过程降水强度大和降水集中的主要原因。中尺度雨团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相对应,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和冷空气扩散补充相对应。第一次冷空气扩散,促使长武站附近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和维持;第二次冷空气补充,促使北洛河流域、无定河流域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形成并维持。2)暴雨过程发生前,其上空存在干暖盖的结构特征,是能量积累及位势不稳定层结结构建立的关键;暴雨发生过程中干空气侵入对中尺度对流云团起激发作用。3)暴雨、大暴雨发生过程中水汽的垂直输送明显,暴雨区上空1000-100 h Pa相对湿度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12.
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冰雹识别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苏德斌  马建立  张蔷  吕达仁 《气象》2011,37(10):1228-1232
利用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2009年4—10月观测的不同降雨类型的资料,统计出下雨天ZH—ZDR的分布特征,给出了ZH-ZDR分布的分段函数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定义了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冰雹识别参量HDR,HDR〉0表示有冰雹,HDR〈0表示无冰雹,并指出电磁波的衰减会影响H_DR识别冰雹的结果。根据实际降雹情况和识别效果对比,结果表明HDR大于零的区域与地面降雹情况基本对应一致。  相似文献   
113.
The Tianjin coastal area is a typical soft soil region,where the soil is a marine deposit of the late Quaternary.The soil dynamic parameters from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reports are collected,and drilling of 15 holes was carried out to sample the soils and measure their dynamic characteristics.The data was divided into 7 types based on lithology,namely,muddy clay,muddy silty clay,silt,silty clay,clay,silty sand and fine sand.Statistics of the dynamic parameters of these soils are collected to obtain the mea...  相似文献   
114.
考虑震源破裂过程的青海玉树地震震动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在缺少实时台站数据的情况下,研究震后地表地震动分布,本文尝试通过对震源做出某些约束,以提高震动图的精度.由于青海玉树地震的发震断层近似直立(倾向83°),震源破裂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呈明显的分区特征,分别考虑了地表破裂的线源发生模型和主震震级分解方法,用考虑了场地效应的震动图快速生成方法生成震动图.将两种方法生成的震动图与调查烈度比较.结果表明,基于震源破裂过程对主震震级进行分解,综合考虑各子事件生成震动图的方法,对震后的应急决策和灾情的快速评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5.
根据所掌握的仪器映震能力、震前(后)大震特殊捕捉现象,以及对相同地震不同仪器映震的对比,可以看出,VP型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具备前兆仪器捕捉(反映)地震孕育及地震发生的相关作用,能够正确、客观的作用于地震前兆数据产出,对地震预测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6.
基于系留气艇平台的红外辐射传输算法实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 (LAGEO) 建立了以系留气艇为平台的综合探测系统。通过气艇在大气边界层上升、下降过程获得不同高度的气象参数和同时的辐射参数。以气象参数为输入,应用辐射传输模式 (MODTRAN4.0) 获得模式辐射输出,将其与实测辐射值作对比,验证MODTRAN4.0模式的准确性,为有关目标识别与遥感提供基础。2006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香河综合观测站利用系留气艇平台进行了验证实验,并对热红外波段的模式对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建实验系统具备进行模式验证的能力,在热红外波段,MODTRAN4.0模式输出结果与实测辐射亮度之间的相对误差的均方差在边界层大气条件下小于3%。  相似文献   
117.
为进一步查明黄岗锡铁矿矿床成因、夕卡岩矿物成分与金属矿化类型之间的联系,利用电子探针对研究区主要夕卡岩矿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成矿早期石榴石的端员组分以钙铁榴石为主,主成矿期石榴石的端员组分以钙铝榴石为主;辉石端员组分变化较大,主要为透辉石和钙铁辉石。石榴石和辉石的矿物组分分别为Adr28.69~96.44Grs2.00~67.38(Prp+Sps)0.67~5.69和Di11.8~94.12Hd4.08~81.28Jo1.79~20.02,其较大的成分变化特征反映出夕卡岩不是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平衡条件下形成的。角闪石大多为镁铁钙角闪石,个别属于铁角闪石,成分变化较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氧化还原条件改变导致不同程度的AlⅥSi←→(Na,K)的置换作用,属于一种固相线下的转变。角闪石中四次配位的Si、Al及六次配位的Al、Ti和A位置的阳离子数变化范围很大,可能是由于接触交代作用过程中岩浆的成分差异或结晶时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所引起的。富锰的辉石夕卡岩是岩浆流体顺层间破碎带渗滤交代形成的,富锰辉石可作为本区寻找Sn、Cu、Zn等多金属的找矿标志,外接触带夕卡岩和其附近的大理岩中是多金属成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18.
为确定适合广州市地下排水管道的修复方法,对广州老城区近100kin2地区进行调查。调查采用管道潜望镜(Quick View,QV)、管道闭路电视(closed—Circuit Television,CCTV)、管道声纳(Sonar)进行综合探测,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的地下排水管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破损断裂、错位、路基下沉、管道淤塞现象,其中小直径管道的损坏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300mm的管道将近报废。针对地下排水管道的调查情况,结合现有修复技术的特点,经过对修复成本及施工的难易性的研究讨论,得出适合多种管道和缺陷类型的翻转内衬法(Cured In Place Pipe,CIPP)和施工要求相对简单的U型折叠法(U-fold)满足要求,并能够产生较高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9.
Biodegrad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natural attenuation processes in groundwater contaminated with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this work, preliminary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by analyzing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TPH),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dominant terminal electron accepters or donors, as well as δ 13CDIC and δ 34SSO4, to reveal the bio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a contaminated si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ong groundwater flow in the central line of the plume, the concentrations of electron acceptors, pH, and E h increased but TPH and DIC decreased. The δ 13CDIC values of the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were in the range of ?14.02 to ?22.28 ‰PDB and ?7.71 to 8.36 ‰PDB, which reflected a significant depletion and enrichment of 13C, respectively. The increase of DIC is believed to result from the non-methanogenic and methanogenic biodegrad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in groundwater. Meanwhile, from the contaminated source to the downgradient of the plume, the 34S in the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became more depleted. The Rayleigh model calculation confirmed the occurrence of bacterial sulfate reduction as a biodegradation pathway of the petroleum hydrocarbon in the contaminated aquifers. It was concluded that stable isotope measurements, combined with other biogeochemical measurements, can be a useful tool to prove the occurrence of the biodegradation process and to identify the dominant terminal electron-accepting process in contaminated aquifers.  相似文献   
120.
研究了川滇地区1966年以来12次主震震级MSge;6.5的地震序列中,主震与强余震(本文定义为所有MSge;5的余震)震级差分布特征和强余震与主震距离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强余震与主震震级差服从截断的指数分布,据此推导出了强余震与主震震级差的概率密度函数; 强余震距离分布的优势范围是距主震10——39 km,且强余震与主震震中的距离服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