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3篇
  免费   572篇
  国内免费   779篇
测绘学   139篇
大气科学   797篇
地球物理   646篇
地质学   1498篇
海洋学   257篇
天文学   137篇
综合类   294篇
自然地理   34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41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for carbon burning, atmospheric CO2, and 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 are produced by time series calibration of models of utility optimization and carbon and heat balance using log-linear production functions. Population growth is used to calibrate a logistically evolving index of development that influences production efficiency. Energy production efficiency also includes a coefficient that decreases linearly with decreasing carbon intensity of energy production. This carbon intensity is a piecewise linear function of fossil carbon depletion. That function is calibrated against historical data and extrapolated by sampling a set of hypotheses about the impact on the carbon intensity of energy production of depleting fluid fossil fuel resources and increasing cumulative carbon emissions. Atmospheric carbon balance is determined by a first order differential equation with carbon use rates and cumulative carbon use as drivers. Atmospheric CO2 is a driver in a similar heat balance. Periodic corrections are included where required to make residuals between data and model result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independently and identically distributed normal distributions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tests on finite Fourier power spectrum amplitudes and nearest neighbor correlations. Asymptotic approach to a sustainable non-fossil energy production is followed for a global disaggregation into a tropical/developing and temperate/more-developed region. The increase in the uncertainty of 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creases nearly quadratically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temperature from the present through the next two centuries.  相似文献   
992.
导线积冰的云雾特征观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导线积冰在贵州山区是常见的气象灾害, 导线积冰增长率与气象云雾因子密切相关。研究选择贵州西部、北部、中部3个积冰区进行了专门外场观测, 观测项目有:云滴谱、含水量、气温、风向、风速、导线上积冰的长径、短径。观测分析表明:贵州云滴浓度、特征平均直径没有显著性地区差异; 云滴平均浓度140~312个/cm3, 云滴算术平均直径、均立方根直径、中值体积直径分别为7.5 μm, 11.3 μm和20 μm; 14 μm以上大云滴浓度平均占云滴总浓度的12.5%, 但对含水量的贡献高达78%, 大滴与导线碰撞效率高, 大滴是导线积冰的关键因子; 云雾含水量平均0.20 g/m3; 在0~-6 ℃之间, 含水量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南北向导线积冰比东西向的积冰多; 导线积冰增长率与含水量的大小成正比, 风速超过3 m/s时, 积冰增长率与风速有较明显的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993.
一次中-β尺度局地大暴雨对流系统的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晋勤  童以长  罗小金 《气象》2008,34(10):50-59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对2006年6月18日永定一次中-β尺度大暴雨对流系统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短时大暴雨的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充足的水汽条件和较强的上升运动是产生强降水有利的天气背景.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表明,强降水是由局地发展的对流回波加强合并产生的;中低层冷平流的入侵触发了强对流的产生,对流单体有明显的典型的液态强降水系统特征;逆风区及良好的垂直运动使对流单体发展加强,强降水区域尺度较大,与回波移向一致产生"列车效应",同时系统移动较慢,导致了强降水的持续.  相似文献   
994.
洞庭湖区的气温特征及其对湖南气温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甜甜  郭海峰  禹伟  廖春花  林海  罗燕南 《气象》2008,34(10):108-114
利用1971-2000年湖南95个气象站30年气候整编资料及2003-2004年湖南部分气象站逐时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洞庭湖区气温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全省气温分布的影响,揭示出:年平均气温在湖区东部呈现出一个暖舌;洞庭湖改变了气温通常的南高北低分布态势,使湖南的月平均气温分布还呈现出了东高西低型和过渡调整型;湖区是最高气温分布的低值区,最低气温分布的高值区,气温日较差偏小;相对于省内同经度和同纬度区域,湖区的月平均气温日较差偏小,尤其是在夏半年差距更为明显,且在7月份出现了反位相,气温日变化曲线较平稳,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约迟2小时,在同一种天气条件下,湖区气温日变幅总是偏小,不同天气条件下,日最高气温的差值和日最低气温的差值表现为晴天最大、阴天次之、雨天最小.  相似文献   
995.
精细化预报订正平台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丁建军  罗兵  赵光平  刘勇  刘高平 《气象》2008,34(11):89-95
在精细化预报订正平台特点及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精细化预报订正平台的设计思路、流程结构和主要功能.该平台在合理划分预报制作相似区的基础上,以预报制作相似区内订正点与关联点之间各预报要素关联关系为依据,以精细化气象要素客观预报产品或上级指导预报产品为预报蓝本,通过文本、图形两种修改方式,完成对高时空密度、多预报要素值的修改订正.为开展精细化预报业务,实现国家、省、地(市)三级预报部门逐级指导、属地订正业务流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6.
都安一次特大暴雨过程卫星和雷达图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彩色增强显示的卫星云图、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0年5月31日22时至6月1日11时都安县出现的特大暴雨进行分析,发现这次暴雨过程由2个强降雨阶段组成,造成都安县特大暴雨的原因是1个形成于滇黔桂交界处的低涡在南移过程中,低涡东边缘对流强烈发展,对流云团主体移过都安而产生了强降雨,对应着这2个强降雨阶段,在卫星云图上分析出是由2个对流云团前后移过所造成的,在雷达回波图上可分析出对流云团中又先后有多个对流单体移过都安县上空,所以造成了这次特大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997.
岑溪50a气温及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岑溪地面气象观测站1959~2008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对岑溪50a的气候变化做分析。结果表明:50a岑溪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0.148℃/10a),特别是90年代以后增温十分明显。以80年代中期为界将岑溪50a的气候分为冷、暖两个阶段,80年代中期之前为冷期,之后为暖期。降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15.07mm/10a),50a岑溪存在一个雨量充沛期和两个雨量偏少期,2004年以后雨量进入振荡期。  相似文献   
998.
根据重要天气特点,结合重要天气观测、发报容易造成错报及记录错误的情况,提出重要天气观测、记录及发报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99.
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一次广西秋季暴雨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加深对华南秋季暴雨的认识,利用常规资料、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2008年10月31日~11月1日广西西部秋季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地面弱冷空气、低空切变和副高边缘偏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造成的。对流层低层东南气流和中高层的西南气流输送的水汽在广西西南地区上空交汇,是造成这次强降水天气的有利条件。广西西南地区较强的差动涡度平流和差动假相当位温平流增强了该地区的上升运动。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本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00.
The pH variation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ainwater were investigated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06 at an urban site of Guangzhou, South China. The rainwater was typically acidic with a volume-weighted mean pH value of 4.49, which ranged from 3.52 to 6.28. The volume-weighted mean equivalent concentration of components followed the order: SO42− > Ca2+ > Cl > NH4+ > Na+ > NO3 > K+ > Mg2+ > F, indicating that SO42−, Cl and NO3 were the main anions, while Ca2+ and NH4+, were the main cations. Ca2+ and NH4+ were major neutralization constituents of the precipitation. Furthermor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were performed to identify possible common sources of major ions. Sources of the major ions were assessed based on enrichment factor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