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全文 | 9128篇 |
免费 | 2205篇 |
国内免费 | 3486篇 |
测绘学 | 1692篇 |
大气科学 | 1330篇 |
地球物理 | 1602篇 |
地质学 | 6673篇 |
海洋学 | 1358篇 |
天文学 | 127篇 |
综合类 | 813篇 |
自然地理 | 1224篇 |
2024年 | 132篇 |
2023年 | 361篇 |
2022年 | 763篇 |
2021年 | 844篇 |
2020年 | 686篇 |
2019年 | 843篇 |
2018年 | 667篇 |
2017年 | 644篇 |
2016年 | 678篇 |
2015年 | 685篇 |
2014年 | 686篇 |
2013年 | 766篇 |
2012年 | 900篇 |
2011年 | 752篇 |
2010年 | 751篇 |
2009年 | 696篇 |
2008年 | 580篇 |
2007年 | 597篇 |
2006年 | 536篇 |
2005年 | 401篇 |
2004年 | 340篇 |
2003年 | 266篇 |
2002年 | 265篇 |
2001年 | 246篇 |
2000年 | 193篇 |
1999年 | 101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0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9篇 |
1976年 | 7篇 |
1973年 | 4篇 |
1954年 | 6篇 |
海岛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海岛表生地质环境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海岛——涠洲岛为案例,重点研究亚热带海岛环境下火山岩风化土壤的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涠洲岛土壤REE总量(ΣREE)自然变化范围较大,介于59.07~575.30 mg/kg,平均值为285.53 mg/kg,高于中国大陆土壤背景值(163.86 mg/kg),指示火山岩风化海岛具有较高的土壤REE丰度。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分析指示,岛内土壤的REE含量高低变化呈现出以带状和斑块状为主体形态的空间分布不均一性,推断其成因与母质岩石类型和地形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3种不同岩性的成土母岩的ΣREE含量变化序列为:玄武岩(236.66 mg/kg)>火山碎屑岩(215.58 mg/kg)>含生物碎屑海滩沉积物(18.99 mg/kg),对应的土壤ΣREE含量具有类似变化规律,即玄武岩土壤(307.20 mg/kg)>火山碎屑岩土壤(297.46 mg/kg)>含生物碎屑海滩沉积物土壤(89.73 mg/kg)。该证据指示母岩是控制岛内土壤REE含量变化的首位因素,玄武岩整体上易形成具有较高REE丰度的土壤,火山碎屑岩次之,而含生物碎屑海滩沉积物反之。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火山碎屑岩单一岩性区内,发育的土壤REE含量也会随地形地貌差异而出现显著变化,其原因是地形地貌制约了土壤矿物和化学风化程度,海蚀丘陵比海积平原更利于海岛土壤中REE次生富集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全波形反演是一种利用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特征来获取地下介质物性参数的反演方法,可为揭示地下精细结构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以弹性波方程作为数学模型来模拟地震波传播规律并进行相应的反演方法研究。为提高计算效率与反演结果的准确性,可将近似解析离散化(NAD)算子用于频率域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本文在频率域NAD离散的基础上推导阻抗矩阵的稀疏分块结构与反演目标函数对模型参数的梯度计算公式,由此建立基于NAD算子的频率域弹性波全波形反演方法。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文中通过数值实验对多种典型介质模型进行反演计算,均得到了理想的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利用1980—2017年华南地区30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小时降水数据、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统计特征,定义站点上短时(1—6 h)、中等时长(7—12 h)和长时(>12 h)降水事件,对比降水量、频次和强度在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的变化,以及所定义的西部内陆、东部内陆、沿海地区的异同。结果表明:(1)南海季风爆发后,研究区域平均而言,三类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增多、小时降水强度增强,短时、长时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增多,而中等时长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有所减少。(2)从空间分布来看,南海季风爆发后,小时降水强度在整个华南地区均增强,西部内陆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尤为明显;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在西部内陆和沿海地区升高,而东部内陆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发生频次降低,因此,季风爆发后西部内陆和沿海地区的总降水量均显著增大,而东部内陆的总降水量变化不大。(3)西部内陆降水事件主要在夜间开始发生,持续时间越长的事件越早开始,且由西向东逐渐推迟;东部内陆短时降水事件主要在14时(北京时,下同)左右开始,季风爆发后更为明显,而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的开始时间和峰值时间无明显的分布规律;沿海地区短时降水事件在季风爆发前主要于05—08时开始,季风爆发后,在海岸线约50 km以内仍然如此,而较远离海岸线的短时降水事件主要于14时开始,沿海地区长时降水事件在季风爆发前、后都倾向于在夜间开始,并在日间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