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9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528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272篇
地球物理   625篇
地质学   721篇
海洋学   171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10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20篇
  1977年   4篇
  1974年   4篇
  1947年   4篇
  1935年   3篇
  193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11.
一、引言近年来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起气候变化和气候变迁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在多种气候变量中,臭氧是人们十分注意的一种,他的自然变化很大,同时人类活动又可能改变它。因为臭氧在大气辐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不只影响生物过程,而且也是控制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因素。大气中的臭氧受着它与各种微量成分的化学反应的强烈影响,事实上,它的破坏率就大受这些微量成分的浓度的制约。这方面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涉及到氢、氨和具有催化性质的氯的化合物。众所周知,臭氧强烈地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主要吸收带(哈特雷带)在200到300nm(1nm=10~(-9)米)。另外,臭氧在红外波段有许多旋转振动吸收带,其中最强的在9570nm附近。由于吸收紫外辐  相似文献   
112.
Results of our aerosol study, performed during 1983-1984 in Beijing, demonstrate that ambient carbonaceous aerosols are derived mainly from coal combustion. Different SO, oxidation processes have been observed in summer and winter. The winter sulfate appears to be produced locally and associated with products of incomplete combustion.  相似文献   
113.
本文回顾了在苏联所有地震区就地震预报而进行的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从83个台站组成的庞大的观测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涉及到大约40个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联系本地区的地震活动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对常规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水文地球化学前兆进行了分类。指出了由前兆物理化学性质而定的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的几个特点、给定地区的地质条件和预期地震活动的特点。给出了数据分析的一些复杂的统计方法和根据水文地球化学方法预报的几个地震实例。发现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前兆对短期预报非常有效。讨论了能引起水文地球化学前兆的可能机制。简短地叙述了苏联用于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观测的精密自记装置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4.
本文认真分析了地震破裂期间热迁移和流体流动对断层面热、水文学和力学响应的影响。采用数学模拟方法解释热、流体压力和应力场的耦合。结果表明,在地震期间,破裂面受热而达到孔隙流体热膨胀所需要的温度,热膨胀可抵消因流体流动产生的流体损失率和因孔隙膨胀产生的流体容积变化。这种条件一旦确立,孔隙流体增压和剪切强度迅速降低到足以将孔隙流体的热增压维持在岩石静压力值附近。如果初始流体压力是静水压力,那么破裂面上达到的最终温度将随深度而增加,这是因为达到接近岩石静压力值以前能够发生比较大的温度上升。热增压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周围多孔介质的水力学特点、断层面的摩擦系数和滑动速度。如果渗透率超过10(-15)米~2,或多孔介质的压缩率超过10(-8)/帕,那么热增压起重大作用以前断层面上可能会发生摩擦熔融。如果摩擦系数低于10(-1);并且滑动速度低于10(-2)米/秒,那么在地震期间断层面上的热增压或摩擦熔融是否能引起断层动力剪切强度的降低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15.
寒区工程建筑物的设计有时需要冻土抗拉强度指标。但是,十分遗憾,至今人们对冻土抗拉强度的研究做得不多。Haynes等(1975)用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重塑粉砂研究了在-9.4℃下应变速度对容重较大的冻结试样抗拉强度的影响,发现在应变速度ε=10~(-2)s~(-1)时发生塑性—脆性破坏过渡。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研究应变速度、温度及容重(或含水量)对饱和冻土抗拉强度的影响。为此,试验按如下三个系列进行:(1)试样容重和温度不变,改变变形速度(采用由5.9×10~(-5)—5.9×10~2cm/min 8种速度);(2)容重和变形速度不变,改变试验温度(采用-1、-2、-3、-5、-7及-10℃6种温度);(3)温度和变形速度不变,改变试样容重,即采用1.36—1.41(较高)、1.20—1.26(中等)及1.08—1.12g/cm~3(较低)三种容重范围。  相似文献   
116.
Zinyama L  Whitlow R 《GeoJournal》1986,13(4):365-384
This paper critically evaluates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hanges i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Zimbabwe during the colonial period and since independence in 1980. Five main aspects of population geography are examined. Firstly, by way on background on contemporary patterns of settlement and land use, the history of tenure policies is outlined. Secondl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frican population as revealed in the 1982 census is described and major changes between the census years of 1962, 1969 and 1982 are discussed. Thirdly, changing patterns of settlement and land use within the peasant farming areas (Communal Lands) are examined in the context of increasing population pressures. Fourthly, trends in the growth of the main urban centres and the process of urbanisation of the African population are described. Fifthly, post-independence development policies directed at effecting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re discusse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land resettlement programme.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s seen as the product of interacting politic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knowledge of which is essential in devising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achieve a more equable balance of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17.
118.
作者运用单位区域产值矿产评价方法,估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矿物和能源资源.资源估计主要立足于中国与美国50个州的地质比较.估计结果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金属矿产和能源资源蕴藏丰富.  相似文献   
119.
下一届国际地质学会议计划于1989年7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组委会主席为Charles Drake。国际地质学会议简称IGC,第一届于1878年在巴黎召开。上届会议是在莫斯科召开的。第29届则计划于1992年在日本召开。 在美国举办国际地质学会议是第三次了,第一次在1891年,第二次在1933年。 组委会考虑地质科学与其它学科之间强烈的相互渗透性,因此在专题讨论会的内容安排上题材将会是很广泛的。  相似文献   
120.
Kaap Valley英云闪长岩侵入体的形成年龄约为3500Ma,是侵位于巴布顿绿岩带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岩套中年龄老而且规模最大的深成侵入体之一。虽然在许多方面与该岩套中的其它深成侵入体相似,但Kaap Velley英云闪长岩体在化学成分上更富镁铁质,其中以角闪石而不是以黑云母作为主要的镁铁矿。此外,它还富含稀土元素。这些特征表明:仅仅用简单的高度部分熔融来解释该英云闪长岩的成因是不合适的,因为这需要更多的富长英质的奥长花岗岩从同一源岩中分熔出来。所以,不如把Kaap Valley英云闪长岩的原始岩浆看作是一种富含镑石、磷灰石等副矿物,并可能溶有CO_2气体相而且被镁铁质物质混染了的奥长花岗质岩浆。英云闪长岩中角内石的晶形和成分与那种认为角闪石是岩体侵入时没有被消化尽的镁铁质的变质火山岩围岩中的角闪石作为捕获晶保存下来的认识相矛盾。因此,可以推断岩浆的混染作用应该发生在岩体侵位以前。可能的形成机制是原始岩浆在深部混入和完全同化了基性的岩石,从而形成了一种相对偏基性的岩浆。在这种岩浆凝固时期,由于晶体发生分离并下沉而导致角闪石和角闪石十黑云母质英云闪长岩相的分凝作用。尔后,英云闪长岩浆大约是在3200Ma以底辟的方式侵位于目前所处的位置,而且在底辟作用过程中使与之接触的绿岩带发生变形。同时,底辟作用还改造了岩体本身原始的可能是近于水平的成分分带,其理有的几何图形最好可以解释为是一种由交叉构造线组成的棋盘格子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