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7篇
  免费   615篇
  国内免费   885篇
测绘学   205篇
大气科学   679篇
地球物理   868篇
地质学   1383篇
海洋学   412篇
天文学   250篇
综合类   227篇
自然地理   26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8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91.
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饮水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寻找与开发富含H2SiO3等矿物质优质地下水已成为关键。【研究方法】本文以昭觉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下水污染调查工程所获取的地下水化学数据为基础,探讨了昭觉地区富H2SiO3地下水的分布特点、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条件及成因。【研究结果】结果显示:(1)全县富H2SiO3(≥25 mg/L)地下水均属于低矿化度偏碱性水,分布在基底岩石为玄武岩的6个片区,H2SiO3含量一般介于25.74~46.04 mg/L,pH含量一般介于7.4~8.58,TDS含量一般介于49.4~333 mg/L;(2)玄武岩地下水存在HCO3-Ca、HCO3-Ca·Mg、HCO3-Ca·Na、HCO3-Ca·Mg·Na、HCO3-Na等5种水化学类型,总体以HCO3-Ca · Mg为主,其次为HCO3-Ca,再次为HCO3-Ca · Na,三者分别占总采样点数的50.00%、25.76%、12.12%;(3)全县富H2SiO3地下水的形成受水岩相互作用、硅酸盐矿物的分布范围及其可溶性、围岩裂隙发育程度、水源涵养及补给条件等四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水岩相互作用占据主导作用;(4)在后续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进一步揭示影响地下水中H2SiO3分布与迁移的因素。【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为昭觉地区矿泉水产业的发展及城乡优质水源地的建设提供依据。创新点:系统总结了昭觉县优质偏硅酸地下水空间分布特征和水化学特征;从形成条件与水岩作用的角度探讨了优质偏硅酸地下水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92.
刘田田  王海峰  卢葭 《江苏地质》2022,46(2):142-151
溱潼凹陷西斜坡是岩性、构造-岩性等隐蔽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具有砂体薄、横向变化快、圈闭面积小、断裂关系复杂等特点。常规地震处理剖面保幅性差、频率低,导致小断层识别困难、地层尖灭线刻画精度低、岩性圈闭不落实。开展以提高地震资料保幅性、提高分辨率为核心的“双高”处理方法研究,构建以保幅去噪、一致性处理、高精度Radon变换法压制多次波、反Q滤波提高分辨率、五维数据规则化及精细速度建模等为主的技术体系,并确定对应的质量控制方法。“双高”处理的地震资料保幅性好、信噪比高,波组产状与地质认识更吻合,目的层主频提高10 Hz,有效频宽拓宽20 Hz,小断层及地层尖灭点较清晰。新处理资料的解释发现了一批有利油气目标。  相似文献   
993.
Li  Bin-Kai  He  Mao-Yong  Ma  Hai-Zhou  Cheng  Huai-De  Ji  Lian-Min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2022,41(5):731-740

Boron is an essential, widely used, micronutrient element and is abundant in salt lak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boron brine deposit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B resource formation, evolution, and enrichment, which have long been the subject of debate. The boron isotope system is a sensitive geochemical tracer, making it useful for effectively and precisely tracking a wide range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sourc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ajor cations, [B], and δ11B values of samples (lake brine, river waters, and cold spring water) from the Bangor Co Lake which is a typical salt lake rich in boron in Tibet, China. There are magnitude-scale differences in [B] among different sample types: river samples < cold spring water < < brine lakes. [B] values vary from 0.73 to ~ 1113 mg/L. Similar to [B], the δ11B values of the samples exhibit magnitude-scale variations as [B], ranging from − 7.35‰ to + 7.66‰. There are also magnitude-scale differences in δ11B among different sample types. The δ11B values of cold spring water are relatively low, and the values range from − 1.26‰ to -7.75‰. However, the river water samples and saline lakes have higher values, from 0.38‰ to 4.62‰, and the δ11B values of river water samples are basically in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ose of Bangor Co Lak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ources of boron in Bangor Co Lake are mainly the recharge water with higher δ11B values and spring water with lower δ11B values, and the boron sources and the uneven mixing of lake water are two reasons that account for the large change in the δ11B value of Bangor Co Lake.

  相似文献   
994.
作为北天山造山带内的中生代小型山间盆地,后峡盆地的构造属性及成因演化反映了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是认识天山地区陆块拼合、盆山耦合的重要窗口。文中综合利用野外踏勘、地震解释、平衡剖面恢复等研究手段,对北天山后峡盆地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1)天山是后峡盆地侏罗纪的重要物源区,该时期石炭系基底仅为1个水下低突起,并未隆升成山而分隔盆地南、北的侏罗系,现今的后峡残留山间盆地是后期构造运动所致;(2)后峡盆地的形成经历了伸展—挤压的复合应力背景,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的弱伸展作用形成断陷盆地,晚侏罗世的强烈挤压作用改造了先前的伸展构造并使盆地定型,喜马拉雅构造期的强烈挤压改造主要表现为地层的抬升剥蚀和构造幅度的变化。该研究成果对明确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指导相邻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5.
锆石是岩石中常见的副矿物,锆石晶体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可以记录热液蚀变过程。东秦岭东段白草垛花岗伟晶岩中识别出三种类型锆石。类型一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部分锆石边部有少量裂隙,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低,重稀土元素(HREE)富集,具明显Ce的正异常和Eu的负异常,指示其为岩浆锆石。类型二锆石具核-幔-边结构,边部裂隙发育,核部与类型一锆石具有相似的CL和微量元素特征,为岩浆锆石;幔部呈深色海绵状,内部结构不均匀,偶见环带锆石残留,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U和Th含量,Ce异常不明显,具热液锆石特征,为热液沿着裂隙进入锆石内部不完全热液改造的结果。类型三锆石的结构特征和微量元素含量与类型二锆石的幔部相似,具有异常高U和Th含量以及较高的Dα值,为类型二锆石近完全热液改造的结果。花岗伟晶岩作为岩浆演化晚期的产物,经过结晶分异,残留的岩浆热液富集微量元素,岩浆热液沿着锆石的裂隙进入晶体内部对锆石经过不同程度热液改造,形成了花岗伟晶岩中不同类型的锆石。  相似文献   
996.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New geochemical data demonstrate the similarity between Neoarchaean TTGs found in the middle crust of the Zimbabwe Craton and the lower crust of the...  相似文献   
997.
998.
通过平面装药加载试验,研究了平面装药爆炸荷载作用下不同高跨比结构的抗爆性能。结合历次强爆炸结构效应试验,分析了强爆炸作用下硬岩中支护结构不同破坏等级对应的破坏特征。详细描述了不同高跨比结构的宏观破坏形态,揭示了结构的破坏机制。试验表明:3种不同高跨比结构在荷载环境相同情况下,结构的破坏特征和破坏等级不同,高跨比为1.17的结构试验段,拱部产生挤压、压剪破坏,坑道内呈现中等堵塞,属于严重破坏;高跨比为1.50的结构试验段,拱脚产生贯穿压剪破坏带,直墙受拉伸剥离破坏,坑道内呈现中等剥离,剥落混凝土在底板形成大量堆积,属于中等破坏;高跨比为1.00的结构试验段,主要受劈裂剥离破坏,坑道内呈现轻微剥离,剥落混凝土在底板形成局部堆积,属于中等破坏。综合分析可知,高跨比为1.00的结构型式整体抗爆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999.
利用1961—2011年共51 a华北地区50个站冬季及12月—2月逐月不同级别的霾日资料,研究了华北地区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霾日的分布很不均匀,霾日大值区大多为工业城市、高度发达的城市以及煤炭生产基地,"浊岛"现象明显,华北地区霾日大值区呈西南—东北向分布,来自京津冀外区域的污染物跨城市群输送的影响非常显著。研究还表明,除山西平均霾日一直呈增长趋势外,其他地区霾日近年均呈下降趋势。从各大城市的变化特点看,太原、石家庄和呼和浩特呈一致的增长趋势,济南市、北京市和天津市的霾日均呈下降趋势。大城市冬季霾日出现最多的集中在12月和1月。  相似文献   
1000.
王庆  李季  樊明月  王洪 《气象》2019,45(9):1299-1309
受静稳天气影响,2017年1月3—6日我国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等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持续性大雾天气,其中济南70 m以下的低能见度天气持续了6 h之久,最低能见度只有51 m。利用布设在山东省气象局院内的FM-120雾滴谱仪观测的微物理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等资料,分析了此次浓雾天气过程的微物理结构,讨论了雾在4次"发展—减弱"过程中的主要特征,研究了雾在不同发展阶段以及爆发性增强期间的演变规律,探讨了雾的成因以及爆发性增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