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32篇
  免费   2307篇
  国内免费   3142篇
测绘学   1200篇
大气科学   2436篇
地球物理   2443篇
地质学   5636篇
海洋学   1702篇
天文学   401篇
综合类   1047篇
自然地理   1516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198篇
  2022年   551篇
  2021年   653篇
  2020年   532篇
  2019年   586篇
  2018年   631篇
  2017年   596篇
  2016年   678篇
  2015年   637篇
  2014年   740篇
  2013年   841篇
  2012年   835篇
  2011年   849篇
  2010年   815篇
  2009年   747篇
  2008年   763篇
  2007年   701篇
  2006年   608篇
  2005年   519篇
  2004年   398篇
  2003年   353篇
  2002年   392篇
  2001年   374篇
  2000年   292篇
  1999年   362篇
  1998年   267篇
  1997年   258篇
  1996年   219篇
  1995年   183篇
  1994年   135篇
  1993年   143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山西吕梁地区古元古界小两岭组火山岩角度不整合于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之上,主要由玄武-安山岩、英安-流纹岩组成,SiO_2含量57%~63%的火山岩很少。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K等)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主、微量元素及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玄武-安山岩与英安-流纹岩为同源岩浆产物,成分间隙的产生由分离结晶作用导致;岛弧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产生的原因主要不是由于地壳的混染,而是继承于受俯冲组分改造的岩石圈富集地幔。对小两岭组顶部流纹岩中的锆石进行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年龄测试,表明火山岩形成于1779±20Ma (~(207)Pb/~(206)Pb)。通过对小两岭组火山岩与熊耳群火山岩的地层层位、岩相学、地球化学和Nd同位素特征的对比,以及年代学方面的证据,表明小两岭组火山岩与熊耳群火山岩相当,是同期岩浆活动在不同空间的产物,都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可能与地幔柱有关。  相似文献   
992.
在分析阿尔金区域地质和物化探异常资料的基础上,对阿尔金东段的构造特点和不同地层、岩石建造的成矿元素分布分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重点研究了阿尔金东段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分析和推断了引起Cu、Pb、Zn、Au、Ag等异常密集区带的地质因素,讨论了地球化学异常和区域成矿问题。认为阿尔金东段成矿潜力较大,并初步探讨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93.
芙蓉锡矿田骑田岭复式岩体主要由早阶段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和晚阶段黑云母花岗岩组成.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属于铁黑云母,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属于铁叶云母.相对于黑云母花岗岩,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的MgO、TiO2含量偏高,Al2O3含量偏低.矿物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的结晶温度、氧逸度(logfO2)分别为680℃~740℃、-16.00~-15.31,黑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的结晶温度、氧逸度分别为530℃~650℃、-19.20~-17.50.从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到黑云母花岗岩,岩浆结晶温度和氧逸度逐渐降低.与花岗岩有关的共存流体性质的研究发现,与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共存的热液流体log(fH2O/fHF)fluid,log(fH2O/fHCl)fluid,log(fHF/fHCl)fiuid值分别为4.22~4.39,2.78~3.24,-1.82~-1.73,而与黑云母花岗岩共存的热液流体log(fH2O/fHF)fluid,log(fH2OfHCl)fluid,log(fHF/fHCl)fluid值分别为3.27~3.53,2.85~3.22,-0.75~-0.22,可见与两种岩石类型共存热液流体的性质存在明显差异,且热液中Cl、Sn含量变化与岩浆结晶分异指数呈正相关关系.骑田岭岩体从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到黑云母花岗岩,随着岩浆的演化.岩浆结晶期后分异出的热液流体向富Cl和Sn方向演化.芙蓉锡矿田的成矿流体应主要来源于黑云母花岗岩岩浆结晶期后分异出的岩浆热液.  相似文献   
994.
通过浙江长兴雉城镇公共饮用水应急水源勘查实例,认为充分利用原有地下水供水井,并在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人口较为集中的社区选择施工供水深井作为公共饮用水应急水源是科学的、经济的、可行的.作为公益性市政基础建设,政府有责任落实到位,以尽快建立城市公共饮用水危机应急供水预案并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995.
北京市地面沉降发展及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面沉降是北京市平原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最早在1935年发现于西单至东单一带,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多个地面沉降中心,到2005年底,累计沉降量大于50mm的沉降区达4114 km~2,大于100mm的沉降区达2815km~2。地面沉降已经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并且已经对奥运场馆、规划新城、CBD等重要区域构成潜在威胁,所以必须及时制定完善的防治措施来降低地面沉降的危害。  相似文献   
996.
一次大暴雨过程中低空急流演变与强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巍  曲岩  姚秀萍  黄素文 《气象》2007,33(12):31-38
利用营口新一代天气雷达提供的每6分钟一次的风廓线资料,详细分析了2006年6月29日辽宁省西部大暴雨过程中强降雨时段的低空风场结构。得出:此次强降水天气的发生与低空急流的迅速加强和向下扩展相对应,短时大暴雨发生前低空西南急流提前2小时左右开始有动量快速下传,当20m.s-1的急流中心下传到≤1km超低空,1.2~2.1km低空出现24m.s-1东南急流,有利于产生短时大暴雨;说明低空脉动及向地面扩展程度与短时强降水之间关系密切。低空急流到达测站上空不一定立即产生强降水,有时会滞后1~2个小时,强降水或强烈天气的发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动量下传,引起低空扰动加强,同时低空急流的强度和伸展高度,以及动量下传的能量大小,都直接制约着强降水的强弱。低空急流指数增大的程度和降水量的强度呈正比关系,低空急流指数不仅可以说明低空急流的脉动以及向地面扩展程度与中小尺度的强降水存在密切的关系,同时对强降水的出现以及雨强的大小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997.
降水检验方案变化对降水检验评估效果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雨  闫之辉 《气象》2007,33(12):53-61
为了实现对中尺度模式降水预报产品的合理化统计检验,在我国现有观测系统条件下,研究了24小时加密降水观测实况对降水统计检验评分的影响。过去的标准检验系统观测站为400站,分为9个区,目前业务试运行的加密检验系统采用的观测站为2510站,分为33个区。同时对国外常用的统计检验量ETS评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对2005年7—8月我国近年来引进或自主发展的T213L31、HLAFS25、MM5、MESO-GRAPES60km和30km模式,WRF20km模式,以及日本及德国的全球模式的降水预报产品的统计学检验,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加密检验系统和标准检验系统在站点分布和分区形式上有较大的差别,新旧检验系统对各模式和预报员全国降水预报的评估结论在大雨以下各级降水评估方面差别不大,结论基本相似,除中雨预报外,加密系统的TS评分均略低于标准检验的结果。暴雨以上评分的差别较大,其中部分模式的两个检验系统的预报偏差差别很大,说明暴雨以上的天气系统多为中小尺度系统,其发生的频率在加密系统中的反映可能更合理一些。(2)新的检验量ETS,对于全国这样较大的检验分区而言,大雨以下各级降水评分在量值上要小于TS评分,暴雨以上则比较接近,但其在多模式对比检验中所得的排序结论与TS和技巧评分相近,部分小雨空报较多的模式的评分有较大差别。(3)无论是加密检验,还是标准检验,各级降水检验中表现最好的模式是相同的。(4)分区相同、预报种类不同时,加密检验与标准检验的差别不同。对T213模式而言,两者在暴雨和大暴雨的预报偏差上的差别更显著一些,部分分区检验结论相反。而对预报员的预报而言,差别并不显著,检验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998.
热电厂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仲江  卢燕 《气象科技》2007,35(Z1):79-84
针对热电厂的特殊结构,结合南京某热电厂的雷电灾害实际情况,简化风险评估模型,尝试用2006年最新发布的IEC62305-2《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评估方法对电厂进行初步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表明,雷电对热电厂系统的损害类型主要为人身伤亡、不包括人身及社会价值的财产损失和不可接受的电力供应中断.风险评估的结果显示,热电厂安装或改造外部防雷装置在经济上是非常合理的.同样,还需要在入户的架空电缆等设施上安装浪涌保护器,且经济实用.热电厂系统需要一个高效的防雷保护系统.  相似文献   
999.
The severe rainfall events in the mid-summer of July 2004 and the roles of cold air in the forma- tion of heavy precipitation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daily observational precipitation data of China and NCEP/NCAR re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vere rainfalls in Southwest China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ld air activities from the mid-high latitudes,and the events take place under the cooperative effects of mid-high latitude circulation and low latitude synoptic regimes.It is the merging of a cold vortex over mid-latitudes with the northward landing typhoon and eastward Southwest China Vortex,as well as the abrupt transformation from a transversal trough into an upright one that causes three large alterations of mid-hig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respectively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ten days of this month.Then,the amplitude of long waves soon magnifies,leading to the unusual intrusion of cold air to low-latitude areas in the mid-summer.Meanwhile,the warm and humid southwest summer monsoon is quite active.The strong interactions of cold air and summer monsoon over Southwest China result in the large-scale convective rain- falls on the southern side of cold air. With regard to the activities of cold air,it can influence rainfalls in three prominent ways.Firstly,the incursion of upper-level cold air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partial southerly upper-level jet.The ascending branch of the corresponding secondary circulation,which is on the left front side of the jet center,provides the favorite dynamic upward motion for the rainfalls.Secondly,the southward movement of cold air contribute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tmospheric baroclinic structure,which would lead to baroclinic disturbances.The atmospheric disturbance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rusion of cold air can destroy the potential instability strat- ification,release the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and finally cause convective activities.In addition,the advection processes of dry and cold air at the upper level along with the advection of humid and warm air at the lower level are rather significant for the reestablishment of potential instability in the precipitation area,which is one of the cruci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ersistent rainfalls.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研究了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图上非降水回波(不包括地物回波)的空间结构,并对太原雷达站业务运行以来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到的“非降水回波”的速度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发现由大气湍流和云滴后向散射所致的非降水回波,虽然强度很弱,但其速度回波却代表了环境风的三维结构,对临近预报有5h~7h的提前量,为临近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