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0篇
  免费   391篇
  国内免费   607篇
测绘学   253篇
大气科学   626篇
地球物理   399篇
地质学   935篇
海洋学   223篇
天文学   62篇
综合类   208篇
自然地理   26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1.
The difference-frequency (DF) ultrasound generated by using parametric effect promises to improve detection depth owing to its low attenu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deep tissue imaging. With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s infusion, the harmonic components scattered from the microbubbles, including DF, can be generated due to the nonlinear vibration. A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DF generation from microbubbles under the dual-frequency excitation is proposed in formula based on the solution of the RPNNP equation. The optimisation of the DF generation is discussed associated with the applied acoustic pressure, frequency, and the microbubble size.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to validate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by using a dual-frequency signal to excite microbubbles. Both the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optimised DF ultrasound can be achieved as the difference frequency is close to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of the microbubble and improve the contrast-to-tissue ratio in imaging.  相似文献   
72.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were used to infer how bottom currents control unidirectional channel migration. Bottom currents flowing towards the steep bank would deflect the upper part of sediment gravity flows at an orientation of 1° to 11° to the steep bank, yielding a helical flow circulation consisting of a faster near‐surface flow towards the steep bank and a slower basal return flow towards the gentle bank. This helical flow model is evidenced by the occurrence of bigger, muddier (suggested by low‐amplitude seismic reflections) lateral accretion deposits and gentle channel wall with downlap terminations on the gentle bank and by smaller, sandier (indicated by high‐amplitude seismic reflectors) channel fills and steep channel walls with truncation terminations on the steep bank. This helical flow circulation promotes asymmetrical depositional patterns with dipping accretion sets restricted to the gentle bank, which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sinuosity and yields unidirectional channel migration. These results aid in obtaining a complete picture of flow processes and sedimentation in submarine channels.  相似文献   
73.
三塘湖盆地石炭系卡拉岗组火山岩岩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塘湖盆地石炭系卡拉岗组火山岩岩性揭示该区火山岩岩相主要包括火山爆发相、溢流相,火山沉积相不发育。为了明确不同岩相分布规律,本文系统利用测井、地质、地震等多种资料,建立测井岩性识别模板,以单井相作为约束,开展地震反演,明确火山岩岩相的平面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火山喷发方式以裂隙式为主,火山口呈串珠状沿主断裂排列;溢流相平面呈层状分布,溢流相安山岩最为发育。研究结果可有效指导该区火山岩油藏的勘探评价工作,同时为火山岩岩相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4.
印度共和国是印度板块的主体,也是冈瓦纳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七个古老克拉通(陆块群)、分隔克拉通的活动带与盆地等构成。自北向南依次为:①喜马拉雅活动带,主要为具有元古代基底的古近纪-新进纪活动带;②印度河-恒河平原过渡带(山前坳陷带),主要由为第四系、古近系-新进系和第四系冲积物构成;③印度半岛克拉通,主要由西塔尔瓦尔、东塔尔瓦尔、巴斯塔、辛本,本德尔坎德、阿拉瓦利和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等7个太古宙陆块(或次级克拉通)群构成;④萨德布尔活动带;⑤东高止山活动带;⑥德干高原玄武岩省(LIP)(图1)。  相似文献   
75.
76.
Halin图G=TC,其中T为每一非悬挂点(内点)度数至少为3的平面树,C为连接T的所有悬挂点的圈.文章分别讨论了Halin图的星色数、面色数及分数色数.  相似文献   
77.
2015年汛期气候预测先兆信号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丽娟  顾薇  丁婷  袁媛  任宏利 《气象》2016,42(4):496-506
文章全面回顾了发布2015年汛期预测时考虑的先兆信号及其应用情况。2015年春夏季厄尔尼诺事件进一步发展,并由中部型向东部型转变,热带印度洋为一致偏暖模态发展;冬、春季北大西洋三极子为正位相;冬、春季北极海冰较常年略偏少,南极海冰偏多;冬季欧亚积雪增量略少,青藏高原积雪略多但气温偏高。通过诊断分析,认为2015年汛期预测的主导外强迫信号是太平洋厄尔尼诺事件和印度洋海温一致偏暖模态。同时参考动力气候模式的预测,在4月初的预报中,重点考虑了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和空间型变化对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影响,有利于东亚夏季风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季风季节内进程偏晚,我国降水呈南多北少型。在5月底的订正预报中,进一步考虑热带印度洋偏暖模态对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偏南的影响,以及南半球越赤道气流强度偏弱特征及对夏季风季节进程和强度的影响。经过综合分析,准确地预测了2015年东亚夏季风偏弱、我国夏季降水南多北少的布局,以及季节内主要气候事件的演变。最后对汛期气候预测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8.
2015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及暖湿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聂羽  孙冷  李清泉  马丽娟 《气象》2016,42(4):507-513
2015年秋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偏多明显,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三高值,我国总体呈现“暖湿”的特征,但南北方降水特征有明显差异。受水汽条件不同的影响,华南地区为持续性降水,而华北表现为阵性降水。诊断分析表明,华南的持续性降水偏多与超强厄尔尼诺和赤道印度洋偏暖的共同作用有关。赤道东太平洋和赤道印度洋地区海温偏高,加强了西太平洋地区低层的反气旋环流异常,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受副热带高压西侧异常南风的引导,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异常水汽向华南输送,造成了秋季华南持续降水偏多。而受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偏大的影响,冷空气在华北活跃,配合东路和南路水汽的阶段性输送,则造成了华北的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79.
次仁央宗  柯宗建  陈丽娟  尼玛吉 《气象》2016,42(11):1342-1350
利用西藏地区1980-2013年夏季降水量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西藏地区夏季降水主模态季节内变化特征,尤其是盛夏7和8月降水异常对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结果表明:西藏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6和7月降水主模态的时间系数变化具有较好的持续性,而7和8月降水主模态的时间系数的相关关系明显减弱。西藏地区7和8月降水偏多年,西藏地区上游低层纬向风场均呈西风异常,但是水汽来源有差异;同时欧亚中高纬地区对流层中高层环流存在显著差异。西藏7月降水与南亚高压强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南亚高压偏强/弱时,降水偏少/多。西藏8月降水与南亚高压的位置关系更密切,南亚高压偏南/北,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80.
基于DERF2.0的月平均温度概率订正预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章大全  陈丽娟 《大气科学》2016,40(5):1022-1032
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月动力延伸模式回算资料的分析表明,二代模式月平均温度预报与观测实况仍然存在较大偏差,模式预报有较大改进空间。本文采用非参数百分位映射法对模式月平均温度预报进行概率订正,该方法基于模式集合平均给出的确定性预报,结合模式回算资料各集合成员计算得到的模式概率密度分布,给出确定性预报在模式概率密度分布中的百分位值,并将百分位值投影到观测资料的概率密度分布中,得到模式预报的概率订正值。对订正前后模式预报的检验评估显示,该订正方案不仅有效降低了模式预报与实况的均方根误差(RMSE),对月平均温度距平分布的预报技巧也有所改善,不同超前时间模式预报的预测技巧评分(PS)和距平相关系数(ACC)均有提升,同时模式预报误差的大小对订正效果无明显影响。从分月的订正预报结果来看,对夏季各月的温度预测技巧的提升整体高于冬季各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