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38篇
  免费   3301篇
  国内免费   4415篇
测绘学   1689篇
大气科学   2096篇
地球物理   2871篇
地质学   7496篇
海洋学   2719篇
天文学   341篇
综合类   1290篇
自然地理   1752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274篇
  2022年   787篇
  2021年   859篇
  2020年   784篇
  2019年   825篇
  2018年   879篇
  2017年   774篇
  2016年   806篇
  2015年   832篇
  2014年   851篇
  2013年   977篇
  2012年   1176篇
  2011年   1077篇
  2010年   1138篇
  2009年   1017篇
  2008年   940篇
  2007年   932篇
  2006年   911篇
  2005年   741篇
  2004年   528篇
  2003年   426篇
  2002年   365篇
  2001年   381篇
  2000年   384篇
  1999年   297篇
  1998年   178篇
  1997年   186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1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7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海洋沉积物动力学的示踪物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抒 《沉积学报》2003,21(1):61-65
本文的论题是示踪物方法在海洋物源追踪和沉积物输运率计算中的应用 ,以及示踪物方法的普适性理论框架。定量的物源追踪需要适当的示踪标记和物质混合模型 ,有必要根据沉积动力过程的研究来确定示踪标记的变换函数 ,从而将改进的示踪标记用于混合模型分析。人工示踪物实验的现有方法以空间积分法最为常用 ,其关键是示踪物质心运动和沉积物活动层的界定。天然示踪物的质心位置是无法定义的 ,因此不能借用传统人工示踪物方法来估算物质输运率 ;在某些特殊情形下 ,可以利用天然示踪物的质量守衡原理来获得物质输运信息。今后 ,以示踪物质的连续方程为基础 ,有可能建立一种同时适用于人工和天然示踪物的普适理论框架。其中需解决的问题包括示踪物与现场物质的差异、沉积速率和活动层厚度的时间尺度、沉积物扩散过程等。  相似文献   
992.
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方法与结果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介绍了我国GPS大地控制网的基本情况,阐述了结合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建立全国统一的“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的意义,并介绍了整网平差中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最后平差结果及精度。  相似文献   
993.
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计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在对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的核心项目“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 (BAHC)”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研究内容阐述的基础上 ,对 BAHC计划的国际、国内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 ,并结合当前 BAHC计划的研究动态 ,对未来的 BAHC研究新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4.
As one component of ChinaFLUX, the measurement of CO2 flux using eddy covariance over subtropical planted coniferous ecosystem in Qianyanzhou was conducted for a long ter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 ecosystem respiration (RE) and gross ecosystem exchange (GEE) between the coniferous ecosystem and atmosphere along 2003 and 2004. The variations of NEE, RE and GEE show obvious seasonal variabilities and correlate to each other, i.e. lower in winter and drought season, but higher in summer; light, temperature and soil water content are the main factors determining NEE; air temperature and water vapor pressure deficit (VPD) influence NEE with stronger influence from VPD. Under the proper light condition, drought stress could decrease the temperature range for carbon capture in planted coniferous,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ontrolled RE; The NEE, RE, and GEE for planted coniferous in Qianyanzhou are ?387.2 g C·m?2 a?1, 1223.3 g C·m?2 a?1, ?1610.4 g C·m?2 a?1 in 2003 and ?423.8 g C·m?2 a?1, 1442.0 g C·m?2 a?1, ?1865.8 g C·m?2 a?1 in 2004, respectively, which suggest the intensive ability of plantation coniferous forest on carbon absorbing in Qianyanzhou.  相似文献   
995.
The scaled boundary finite‐element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unbounded domains. In this method only the boundary is discretized resulting in a reduction of the spatial dimension by one. Like the finite‐element method no fundamental solution is required. This paper extends the scaled boundary finite‐element method to simulate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non‐homogeneous unbounded domains with the elasticity modulus and mass density varying as power functions of spatial coordinates.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degrees of freedom and the computational cost, the technique of reduced set of base functions is applied. The scaled boundary finite‐element equation for an unbounded domain is reformulated in generalized coordinates. The resulting acceleration unit‐impulse response matrix is obtained and assembled with the equation of motion of standard finite elements. Numerical examples of non‐homogeneous isotropic and transversely isotropic unbounded domains demonstrate the accuracy of the scaled boundary finite‐element method.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6.
冲绳海槽宫古段中央地堑的形态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1号”调查船及国家海洋局“向阳红9号”调查船最近几年在冲绳海槽宫古段进行海底地形及反射地震调查所取得的数据,首次详细展示了冲绳海槽宫古段南北长约200km区域内中央地堑的形态及空间展布特征。本文给出的成果大大加深了关于冲绳海槽中央地堑各种变化的认识。指出,按照形态,中央地堑分为U型、V型和半地堑三种。其中大部分中央地堑为U型地堑。地堑的深度40~250m,宽度6~14km,长度17~33km。冲绳海槽宫古段的最大水深为2244.4m,位于中央地堑城阳段北端底部靠东的一侧(125°19.3′E,25°49.8′N)。本研究区的中央地堑可分为断续的9段,从东北向西南大致呈右旋雁行排列。但黄岛段相对于崂山段,城阳段相对于莱西段,李仓段相对于城阳段又稍微向西偏出,呈现为左旋雁行排列。地堑的走向一般为N60°E左右,相对于冲绳海槽的走向更偏向于东西方向,偏角在15°左右。各段中央地堑是被NW向断裂错开的。这些断裂在海底表现为明显的海底断崖地貌和陡沟地貌,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地层错位,其错位的幅度往往老地层比新地层要大。根据地震剖面分析,这些NW向的断裂应该是走滑性质的。本文展示的中央地堑在形态上和空间展布形式上都和扩张洋脊类似。莱西段和城阳段中央地堑之间重叠地堑,在形式上也类似于扩张洋脊的重叠扩张中心。从地堑深度较浅并发育重叠地堑来分析,冲绳海槽的扩张速率应当介于慢速扩张和中速扩张之间。本研究区莱西段、即墨段和平度段海底地形相对较高,中央地堑深度变浅,并发育重叠中央地堑,应该相当于快速扩张大洋中脊的轴高,可能是正在孕育岩浆活动的位置。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中央地堑的错断和有规律的排列说明海槽的主体演化过程已经在拉张盆地和断陷盆地的基础上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本文根据中央地堑的展布形式、重叠中央地堑,及其两侧中央地堑中的海底山推测此区域海底扩张可能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997.
南非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岩石地层研究着手,介绍了南非卡鲁盆地内综合地层研究的相关成果.在生物地层方面,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的研究在该区具有传统优势,孢粉化石的研究则是在最近几年才取得较大进展,在陆相界线地层研究中菌孢化石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约1 m厚的地层内的富集事件属首次报道.在地球化学地层方面,南非有机碳同位素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变化趋势与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存在相似的对应关系,可以作为海、陆相界线地层对比的辅助标志.在磁性地层方面,南非卡鲁盆地内的磁极性存在从反向到正向然后再反转(R-N-R)的变化,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则位于第一反向极性带的顶部.同时,结合目前全球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了陆相界线地层研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指出华南地区可能为突破传统观念的研究地区,陆地事件地层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98.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Ⅰ.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总被引:63,自引:25,他引:63  
大陆碰撞与成矿作用是当代成矿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与板块构造成矿作用研究相比,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研究则明显薄弱。文章以青藏高原主碰撞带为对象,研究了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与区域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初步建立了主碰撞造山成矿模型。研究表明,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始于65Ma,延续至41Ma,形成了以藏南前陆冲断带、冈底斯主碰撞构造-岩浆带和藏北陆内褶皱-逆冲带为特征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主体。伴随陆-陆碰撞,在冈底斯带相继发育①壳源白云母花岗岩-钾质钙碱性花岗岩组合(66-50Ma)、②+εNd花岗岩-辉长岩组合(52-47Ma)和③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辉绿岩脉组合(42Ma),以及大面积分布的巨厚(5000m)的林子宗火山岩系(65-43Ma),反映深部相继发生大陆碰撞和板片陡深俯冲(65-52Ma)→板片断离(52-42Ma)→板片低角度俯冲(〈40Ma)等重要过程。在主碰撞期,初步识别出4个重要的成矿事件:①与壳源花岗岩有关的Sn、稀有金属成矿事件,在藏东滇西形成腾冲Sn、稀有金属矿集区;②与壳/幔花岗岩有关的Cu-AuMo成矿事件,在冈底斯南缘形成长达百余公里的Cu-Au矿化带;③与碰撞造山有关的剪切带型Au成矿事件,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形成具有较大成矿潜力的A-u矿化带;④与挤压抬升有关的Cu-Au成矿事件,形成以雄村大型铜金矿为代表的斑岩型/浅成低温复合型Cu-Au矿床。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大陆主碰撞造山区域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999.
豫西沙沟、铁炉坪和蒿坪沟银铅锌矿构成秦岭地区最大的银矿集区,初步探明银金属储量约4000t。在这3个矿区中矿脉群受NE向断裂的控制,单个矿脉仅数厘米到数十厘米厚,但延长达数千米和延深数百米,矿石银品位极高,是一种罕见的工业性矿床。本次研究在沙沟矿区的近矿蚀变岩中选取绢云母和铬云母进行40Ar/39Ar年龄测定,获得坪年龄为(145.0±1.1)Ma和(147.0±1.5)Ma,相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45.2±2.5)Ma和(147.6±2.3)Ma。这些年龄数据与熊耳山地区的三道庄—南泥湖钼钨矿成矿年龄基本相同,鉴于在沙沟矿区银铅锌矿脉于深部钼矿化越来越强以及在邻区可见到围绕中生代花岗岩体发育的斑岩型_矽卡岩型钼钨矿及外围的脉状和破碎带型铅锌银矿的矿化分带之现象,可以认为银铅锌与钼钨矿化属于同一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000.
石油中饱合烃类的喇曼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试通过一些饱合烃类标样的喇曼分析,总结出石油中饱和烷烃组分的最大喇曼特征是在2700~2970 cm-1区域有一系列强烈的喇曼效应,有三种情况:1)直链烷烃类是以—CH3链基对称喇曼效应(约2872 cm-1)最强;2)带异构骨架链烷烃类是以—CH链基喇曼效应(约2911 cm-1)最强;3)环烷烃类是以—CH2链基对称喇曼效应(约2857 cm-1)最强。另外异构骨架在748 cm-1处有一强的喇曼效应,烷烃环基在804 cm-1处有一个强的喇曼效应。并发现不同的烃或烃混合物,若结构基团相同,喇曼谱图也相同;在混合烃组分(或烃类包裹体)的喇曼谱图中2905~2921 cm-1间喇曼峰应是—CH基团,而不能单作甲烷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