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9篇
  免费   1186篇
  国内免费   1798篇
测绘学   1109篇
大气科学   721篇
地球物理   1008篇
地质学   3105篇
海洋学   828篇
天文学   54篇
综合类   451篇
自然地理   737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314篇
  2021年   387篇
  2020年   311篇
  2019年   365篇
  2018年   348篇
  2017年   310篇
  2016年   317篇
  2015年   367篇
  2014年   358篇
  2013年   408篇
  2012年   506篇
  2011年   496篇
  2010年   489篇
  2009年   402篇
  2008年   390篇
  2007年   397篇
  2006年   371篇
  2005年   284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未来地球”计划旨在提出系统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方案的学术思想、顶层设计、核心内容、研究方法等,为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走向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意义。在分析“未来地球”核心理念的基础上,阐述了人文—经济地理学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定位,并探索“未来地球”计划的5 个优先事项对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的目标、视角和路径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实践两个层次探讨了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的学术思路。以“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为参照标尺,按照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研究的逻辑架构,从提高预测能力和评估水平、调控过程和管制模式的应用研究以及体制机制设计等3个方面,讨论了面向“未来地球”的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导向。  相似文献   
992.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四川地区地壳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军  朱介寿  江晓涛  吴朋 《地震》2015,35(1):65-76
采用接收函数反演和共转换点(CCP)偏移叠加成像方法, 利用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的52个区域固定地震台站和布设的两条52个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台站的远震地震波形数据资料, 对四川地区地壳结构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四川地区的Moho面深度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差异明显, 在川西高原地区地壳厚度为52~68 km, 在川滇地块地壳厚度为50~60 km, 在中地壳内存在不连续的低速层分布; 而在四川盆地地壳厚度为38~45 km, 地壳内没有低速层存在。 Moho面深度从川西高原的60多公里至四川盆地的约40 km, 在二者的交界处龙门山断裂带下面, 存在厚度约30 km左右宽的下降过渡带, 说明其下的Moho面可能受断层影响, 结构比较复杂; 在高原地区的上地壳界面和下地壳上界面比四川盆地的相应界面深; 高原地区在中地壳的上部有不连续的低速层分布, 在松潘—甘孜地块的上地壳下部存在向南东运动的脆性推覆体, 在羌塘—理塘地块的上地壳下部存在向南东和南运动的脆性物质流动。  相似文献   
993.
近年来,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激光点云数据处理成为当前计算机科学和测绘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征识别在图像数据处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处理中,特征可以用于多站数据拼接、大数据量的简化压缩及建模,因此对特征的提取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Hough变换最初用于二维图像的直线提取,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二维图像的特征识别,但其运算量极大,并且直接运用到三维可能会导致错误识别等问题。本文根据三维点云特征提取的需要,通过对二维和三维标准Hough变换的介绍和分析,结合激光点云数据处理特点,提出了一种依据法向计算结果进行Hough变换的新方法,该方法不仅能识别平面特征,还可将类似墙角等特征突变点进行有效分离,以便进行轮廓提取等操作。对模拟数据和激光扫描仪实测数据分别进行处理,平面提取的有效率和正确率达到要求,从而证明该方法能够满足点云中特征提取的需要。  相似文献   
994.
对WebGIS和MapXtreme的工作方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分析了基于MapXtreme的WebGIS的不足之处,并针对这些不足进行了优化研究。由于服务器端效率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客户端用户的使用和体验效果,因此提出了在WebGIS中使用Comet技术实现服务器信息推送,用客户端地图图层来替代服务端地图图层。该优化方案能有效地改善通信效率,增强用户体验,且减小了应用系统本身的业务逻辑与MapXtreme之间的耦合度。  相似文献   
995.
任意广角波动方程(Arbitrarily Wide-angle Wave Equation,AWWE)是一种高精度的时空域单程波动方程,与其他时空域单程波方程相比,具有更大的成像倾角,因此是偏移成像的有力工具之一.本文改进了现有的AWWE有限差分计算方案,避免了原计算方案中对矩阵反复求逆的过程,同时减少了矩阵相乘的次数,显著地提高了AWWE数值计算的效率.数值实验证实,采用改进之后的计算方案,其计算结果与原方案完全一致.此外,本文采用了一种方法,在有倏逝波干扰的情况下,能在频率-波数(f-k)域区分出倏逝波与非倏逝波,为设计f-k滤波器提供合理的视速度门槛信息.偏移实验证实,在深度延拓时仅仅进行数次f-k滤波就能很好地抑制倏逝波干扰,提高偏移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996.
针对土工动力离心模型试验中模型与原型在动力响应和动力破坏模拟两个不同层次的相似程度。首先分析总结离心模型试验在动力响应模拟、动力破坏模拟两个方面的研究发展现状;然后分析这两种模拟模型中的相似比尺的实现要求、特点和区别;最后,针对抗滑模型桩和地铁模型,分析推导动力离心模型在动力响应模拟和动力破坏模拟中具体的模型理论比尺关系和关键问题,进一步指出目前土工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展方向。分析结果表明,针对模型与原型的相似比尺关系,动力破坏模拟模型的相似条件远比动力响应模拟模型的相似条件要求更为严格,这也是动力破坏模拟模型能够揭示岩土结构原型破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97.
碎石桩是目前工程中用于处理饱和粉土液化地基最有效、最经济、最普遍的方式之一,但是饱和粉土地基上碎石桩的抗震液化特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利用三维有限差分程序FLAC3D结合安徽某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对碎石桩加固后的粉土地基的抗震液化特性进行数值分析。通过研究不同埋深距离碎石桩中心不同距离处的孔压增长、消散规律,得到高烈度地震荷载作用下碎石桩加固饱和粉土地基的合理桩间距及加固深度,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98.
基于四川自贡西山公园台站实测的汶川地震波以及大型振动台试验数据,研究了地形对16种地震动强度参数和反应谱的影响规律,并详细分析了自贡西山公园场址内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EW方向,高程仅对PGD、SMA、VSI、HI、V_RMS具有一定的影响;在NS方向,高程对PGD、V_RMS、SMA、SED、A_RMS、VSI、HI的作用可以忽略;在UD方向,SMV、PGD、V_RMS、SMV、ASI、VSI、HI的大小几乎不受高程的影响;斜坡场地反应谱幅值在短周期部分(T≤1 s)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加,长周期部分(T>1 s)反应谱幅值几乎不发生变化,局部地形对加速度响应的影响程度大于高程。  相似文献   
999.
土-膨润土系竖向隔离墙广泛应用于工业污染场地和地下水修复工程。通过坍落度和一维压缩固结试验研究添加沸石对黏性土-膨润土竖向隔离墙材料的工作性,以及压缩和渗透特性。黏性土选用高岭土,沸石-高岭土-膨润土试样中沸石掺量为2%~40%。试验结果与以往沸石-砂-膨润土竖向隔离墙材料以及击实沸石-膨润土混合土研究结果进行对比,明确沸石掺量和粒径对压缩和渗透特性的作用规律。试验结果显示,满足隔离墙材料施工要求的含水率范围随沸石掺量增加而增大,并处于液限的0.96~1.18倍。添加细颗粒沸石对试样的压缩指数和渗透系数影响较小,渗透系数小于10-9 m/s。相反,添加粗颗粒沸石将导致微孔隙尺寸增大,并形成水能够通过的沸石网架结构,将显著增大渗透系数。试样渗透系数能够通过考虑孔隙比和液限的经验公式进行良好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00.
李旭  范一锴  黄新 《岩土力学》2014,35(5):1489-1494
非饱和土渗透系数函数是非饱和土体渗流分析中必不可少的参数。然而非饱和土渗透系数函数测量非常困难,其中稳态法测量范围过于狭小,而瞬时截面法耗时动辄数月,难以应用。为此,提出了湿润锋前进法,有望在一周内测得渗透系数函数。采用数值模拟手段检验湿润锋前进法的测量精度和适用范围。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对于砂土、粉土、黏土,湿润锋前进法得到的渗透系数函数均与输入的理论渗透曲线一致,但测量范围限于高吸力范围(大于进气值)。此外,还采用瞬时截面法计算了渗透系数函数,结果表明:瞬时截面法计算的渗透系数在理论渗透曲线附近波动,其精度取决于监测截面的间距,间距越大,精度越低。在给出的20、60、100 mm这3种间距中,20 mm间距时计算得到的渗透系数精度最高,但与湿润锋前进法的精度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湿润锋前进法是一种可靠的能够快速得到渗透系数函数的测量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