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148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文章对浩尧尔忽洞金矿床控矿构造进行了分析,指出区域内主要存在三期构造岩浆作用控制着金矿体的空间展布。第一期构造变形发生在加里东期,地层受强烈的挤压作用,形成一系列紧闭线性褶皱和深大断裂;第二期构造作用发生在海西早期,大规模岩浆侵入使地层强烈变形呈“残留体”分布在花岗岩基中,形成了大量中酸性脉岩和含金属硫化物石英细脉;第三期强烈脆韧性剪切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挤压破碎带和透镜体,为稍晚期含金硫化物细脉侵位提供了良好空间。  相似文献   
62.
铜同位素地球化学及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接收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铜(Cu)同位素的分析精度和效率,推进了铜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发展和应用。文中对Cu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更新了铜同位素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在地质与环境过程中的应用。自然界中铜同位素(δ65Cu)的变化范围可达20‰以上,高温下铜同位素分馏较小,而在低温条件下,铜同位素能产生巨大的同位素分馏,其主要取决于低温下铜的氧化还原反应。作为最重要的金属成矿元素之一、重要的重金属元素和重要的挥发性元素,铜同位素在矿床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和天体化学领域均显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3.
本文给出了一个基于Gauss-Markov卡尔曼滤波的电离层数据同化系统的初步构建和试验结果.我们选择中国及周边地区部分涉及电离层观测的台站(包括子午工程台站、中国地壳形变网和部分IGS台站)作为观测系统进行模拟试验,背景场利用IRI模式,观测值则由NeQuick模式计算得到.我们的同化结果表明,采用Kalman滤波算法,把部分斜TEC同化到背景模式当中,能够获得较好的同化结果,说明我们设计的算法可行、所选择的各种参数比较合理,采用Gauss-Markov假设进行短期预报也取得了较合理的结果.本项研究经过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可以用来对中国地区的电离层进行现报和短期预报,一方面满足相关空间工程应用,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现有观测系统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4.
在因特网环境下,如何对服务描述是基于web服务的应用集成的关键问题之一。Web服务合成技术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以基于语义的web服务合成理论为基础,在分析制造业信息资源特点的基础之上,以库存管理领域为应用实例,选取面向服务的网络本体语言提出了制造业web服务合成语义描述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5.
CO_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鉴国外CO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调查评价工作程序,在充分考虑我国复杂的地质背景、CO2地质储存研究现状等因素的基础上,将我国CO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工作划分国家级潜力评价阶段、盆地级潜力评价阶段、目标区级潜力评价阶段、场地级评价阶段、灌注、监测运行期评价阶段,按评价精度由低到高,分称为CO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E、D、C、B、A级;并对我国CO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进行了E级评价,即运用层次分析-模糊指数法对我国陆相沉积盆地进行了初步筛选,并对其储量进行了计算,认为我国陆上沉积盆地深部咸水含水层是最主要的CO2地质储量场所。  相似文献   
66.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发育富有机质页岩和泥岩,目前已成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综合岩心精细描述、薄片微观结构观察和粒度分析结果,将富有机质页岩和泥岩划分为黑色页岩岩相、纹层状泥岩岩相、粉砂质泥岩岩相。粉砂质泥岩岩相的脆性矿物含量高于黑色页岩岩相和纹层状泥岩岩相,后者比前者具有更高的黄铁矿含量,3种岩相的黏土矿物含量较接近。黑色页岩岩相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I型干酪根为主,是最有利的富有机质岩相类型,其次为纹层状泥岩岩相。长7油层组沉积时期水体为分层的厌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低等水生生物是主要的母质来源。黑色页岩岩相和纹层状泥岩岩相形成于安静、缺少陆源碎屑影响的深湖环境下;粉砂质泥岩岩相形成于受陆源碎屑频繁影响的环境,有较多的陆源高等物质输入湖盆中,造成有机质类型复杂。将岩心精细描述和测井信息紧密结合,揭示了各类岩相纵向发育特征。受基准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能力影响,长73以黑色页岩岩相和纹层状泥岩岩相为主,长72和长71以纹层状泥岩岩相和粉砂质泥岩岩相为主。长73暗色泥岩和页岩的岩相类型好,发育页理缝和纹层缝,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是最有利的页岩油气勘探目的层系。  相似文献   
67.
We report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the Late Carboniferous-Late Permian strata in eastern Tibet (China), and aim to clarify the tectonic and 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Qiangtang-Qamdo block, which is the key to the study of plate boundary between the Gondwanaland and the Eurasia during the late Paleozoic. Two hundred and nineteen samples-including limestone, muddy siltstone, basalt, lava, and tuff-were collected at 24 sites in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and Middle-Upper Permian successions. A systematic study of rock magnetism and paleomagnetism yields three reliable paleomagnetic pole positions. Both hematite and magnetite occurred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 limestone samples. The demagnetization curve shows a characteristic double-component, with the remanent magnetization (ChRM) exhibiting a positive polarity (negative inclination). In the Late Permian limestone, tuff, and basalt, magnetic information were recorded primarily in magnetite, although a small fraction of them was found in hematite in basalt. The demagnetization curve illustrates a double or single component, with the ChRM showing a negative polarity (positive inclination), which has passed the classic fold test successfully. The single polarity features of the ChRM directions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and Middle-Late Permian rocks are respectively related to the Kiaman positive and reversed polarities under the stratigraphic coordinates. This, in turn, indicates that both ChRMs directions represent the original remanence directions. By comparison with the previously published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the late Paleozoic rocks in the northern Qiangtang Range, we suggest that: (1) Qamdo and northern Qiangtang block we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during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the Early Permian periods. The north Lancangjiang ocean basin between the two blocks may have closed before the Middle Permian and been involved in the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stage in the Late Permian-Early Triassic periods. (2) The northern Qiangtang-Qamdo Block paleogeographically was situated at low to intermediate latitude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Late Permian periods, and began to displace northward in the Early Triassic, with an amount of more than 5000 km northward transport from its current location.  相似文献   
68.
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场地选址储盖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属于环保型工程项目,开展地质评价来确定良好的储盖层是实现CO2地质储存长期、有效、安全封存的首要前提。储层地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储层的物理性质及其注入能力等;盖层地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盖层发育特征及封闭能力等。在规划选址到工程选址的不同阶段,储盖层评价的内容和对象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目的依次提高精度和量化程度。通过国内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工程场地选址阶段划分,结合储盖层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初步建立了储盖层适宜性评价指标及其分级标准,对国内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工程场地选址中的储盖层地质评价及适宜性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9.
Data obtained from over 250 CTD stations in December 2006 and April 2007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structure of the water masses of the ...  相似文献   
70.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分形模型的ASTER蚀变异常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蚀变异常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围岩蚀变情况.为了利用遥感数据提取围岩蚀变异常信息,通过分析蚀变矿物的波谱曲线,首先得出其在ASTER各波段的吸收、反射特征;然后选择特征明显的波段做主成分分析,并依据其光谱特征与特征向量的对应关系,确定出主要包含围岩蚀变信息的主分量;最后对该分量用分形模型计算其异常灰度的阚值,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