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8篇
  免费   592篇
  国内免费   919篇
测绘学   644篇
大气科学   653篇
地球物理   568篇
地质学   1704篇
海洋学   416篇
天文学   55篇
综合类   323篇
自然地理   60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52篇
  2008年   268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4篇
  1934年   2篇
  1933年   4篇
  1927年   3篇
  1926年   7篇
  1925年   2篇
  192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21.
螺旋藻多糖对给予环磷酰胺BALB/C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螺旋藻多糖(PS)对环磷酰胺(CY)引起的BALB/C小鼠造血功能等损伤的保护作用。当给小鼠CY时能同时给予PS时,就能大大减轻因给予CY经起的造血功能障碍;能明显减缓动物因使用CY的致的体重下降以及能明显减低因CY作用的死亡率,提示使用PS对预防或减轻化疗制剂的危害是具有明显作用的。为临床化疗、放疗病人使用PS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2.
大黄鱼病原弧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与人工诱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厦门集美海滩底泥分离得到38株放线菌,用琼脂块法测定它们对大黄鱼病原弧菌-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拮抗效果,选择两株拮抗效果较好的放线菌进行诱变,测定诱变后各菌株的抗菌效果,并选择抗菌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第二次诱变,如此反复诱变3次,共得到97株放线菌,结果表明;38株放线菌中的22株对两株病原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用紫外线照射可以获得少量对两株病原菌拮抗作用加强的菌株。  相似文献   
23.
对称式布置锚链系统的线性化处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悬链线方程求解了不同锚链状态的锚链力 ,并用多项式回归了锚链力与锚固点位移的关系 ,由此求得锚链恢复力刚度系数。分析了对称式布置锚链系统的非线性程度 ,阐述对称式布置锚链系统所提供的恢复力作线性化处理的可行性及方法 ,并给出了对称布置锚链系统的线性刚度矩阵。为各类受对称式布置锚链系统约束的浮动结构物的动力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4.
东山湾贝类养殖容量的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初级生产力为基础,应用营养动态模式和沿岸海域能流分析模型,估算东山湾贝类年生产量分别为269331t和295767t,平均282549t。扣除潮间带、潮下带和吊养区浮筏、随着基及延绳上附着的非养殖滤食性附着动物自然现存量35760t,贝类可养殖量为246789t。应用统计分析和逻辑斯谛种群增长模型估计贝类可养面积为11839hm^2,其中缢蛏635hm^2,石蛎1160hm^2,吊蛎1525hm^2,翡翠贻贝633hm^2,菲律宾蛤仔1154hm^2,扇贝698hm^2,江瑶248hm^2,泥蚶601hm^2,巴非蛤4151hm^2,凸壳肌蛤1034hm^2。1998年实际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分别为10581hm^2和220564t。尚有1258hm^2,26225t的扩大开发潜力。文中还讨论了合理布局和优化养殖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25.
从数据管理及后期应用的角度提出了数据平台的要领,讨论了该数据平台的物理结构、逻辑结构,在分类与组织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数据字典。同时,还基于该平台探讨了测井曲线库及图形库的建设方法,并实现了具体功能。  相似文献   
26.
波浪作用下孔隙海床-管线动力相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浪作用下海床中的孔隙水压力与有效应力是影响海底管线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然而,在目前的海床响应分析中一般将管线假定为刚性,并不能合理地考虑海床与管线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同时也没有考虑土体和管线加速度对海床动力响应的惯性影响,从而无法确定由此所引起的管线内应力。为此考虑管线的柔性,分别采用饱和孔隙介质的Biot动力固结理论和弹性动力学理论列出了海床与管线的控制方程,进而采用摩擦接触理论考虑海床与管线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海床-管线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及其数值算法。通过变动参数对比计算讨论了管线几何尺寸、海床土性参数对波浪所引起的管线周围海床孔隙水压力和管线内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Observations of fluid mud were made in the lower North Passage of the Yangtze Estuary in February 2000, on 10 -11 August 2000, on 30 - 31 August 2000 (after two strong typhoons), on 21 - 24 August 2000 (neap tide) and on 3 -6 September 2000 (mean tide) respectively. In situ data show that the fluid mud in this area consists of fine cohesive sediment (median size 7.23 μm). The formation and movement of fluid mud varied during the neap-spring and flood-ebb tidal cycl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fluid mud phenomena in this area may be categorised in a three-fold manner as slack water, storm and saltwedge features. The thickness of the fluid mud layer of slack water during the neap tide ranged from 0.2 to 0.96 m, whereas during the mean tide, the thickness ranged from 0.17 to 0.73 m,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fluid mud layer was larger during slack water than at the flood peak. Shoals cover an area of 800 km^2 with a water depth smaller than 5 m. Erosion of these extensive intertidal mudflats due to storm action provides an abundant sediment source. This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n this estuary when the tidal level is lower than 5 m. The lower North Passage is a typical zone of saltwater wedging, so the saltwedge fluid mud has the most extensive spatial range in the estuary.  相似文献   
28.
长江口徐六泾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江  何青  夏小明 《海洋与湖沼》2007,38(4):304-313
2003年6月14日-22日, 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颗粒物的情况下, 于长江口徐六泾定点连续观测了洪季大、小潮表层粘性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实有粒径、体积浓度, 配合OBS-3A现场测量的悬沙浓度计算了现场絮凝体的有效密度和静水沉速.观测结果显示, 徐六泾大、小潮表层絮凝体体积浓度、粒径、有效密度和静水沉速的平均值分别为98.0 μl/L、39.8 μm、1173 kg/m^3、1.14 mm/s和70.8 μl/L、64.4 μm、919 kg/m^3、2.32 mm/s.研究表明: ①长江口徐六泾表层絮凝体体积浓度主要受水流流速影响, 再悬浮现象明显, 体积浓度过程线滞后流速过程线, 落潮期间滞后10-30 min, 涨潮则滞后30-50 min; ②小于一定流速时絮凝体平均粒径随流速增大而增大, 大于一定流速时絮凝体平均粒径则随流速增大而减小, 徐六泾大、小潮表层絮凝体在50 cm/s的垂线平均流速时出现平均粒径与垂线平均流速关系的转折; ③徐六泾大、小潮表层絮凝体平均粒径在体积浓度75 μl/L时出现平均粒径与体积浓度关系的转折, 体积浓度小于75 μl/L时粒径随体积浓度增加而增大, 超过75 μl/L时粒径随体积浓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 ④絮凝体有效密度由粒径大小控制, 粒径大, 有效密度小, 反之亦然, 粒径和有效密度共同决定絮凝体静水沉速, 有效密度和沉速与平均粒径之间均存在良好的幂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29.
强壮箭虫对温度、盐度的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强壮箭虫对突变温度、突变盐度和渐变温度、渐变盐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水温由15℃突变到1℃时,存活率为75%;水温由15℃突变为30℃时,存活率仅为5%.求得24h急性半致死温度上限为27.2℃.水温从20℃逐渐上升至25、30、35℃,存活率分别为85 %、10 %、0 %;水温从20℃逐渐下降至15、10、5℃,其存活率分别为 100 %、95 %和80 %.盐度从31突变为20、40,箭虫的存活率均为100%,随着盐度突变幅度的增大,强壮箭虫的存活率呈降低趋势.求得24h急性半致死盐度上限为45,24h急性半致死盐度下限为13.3.盐度逐渐从31上升到46、 52,其存活率由90%下降到0%;盐度逐渐从31降到13、6,其存活率由95%下降到0%.求得间隔12h半致死渐变盐度上限为48.7,半致死渐变盐度下限为9.3.根据实验结果,强壮箭虫应属喜冷广温种和近岸广盐种.  相似文献   
30.
温度、盐度、光照强度和pH对海洋原甲藻增长的效应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采用微量移液稀释法对海洋原甲藻进行无菌培养,以研究温度、盐度、光照强度和pH对海洋原甲藻增长的效应。结果表明,海洋原甲藻最大增殖速率发生在温度为(25±1)℃、盐度为31、光照强度为3000lx、pH为8.0的环境条件下。海洋原甲藻在温度18—28℃、盐度为25—34、光照强度为1000—6500lx、pH为7.5—8.3范围内适宜生长。这一结果与观测到的海洋原甲藻赤潮发生时环境条件相近,其中温度的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