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8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254篇
测绘学   113篇
大气科学   205篇
地球物理   243篇
地质学   652篇
海洋学   198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133篇
自然地理   20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本文对东方对虾消化道及肝胰脏进行大体解剖和组织学观察,并将其结构与功能同其它主要十足动物作比较。 前肠和后肠内壁有几丁质层覆盖,中肠则没有。食道壁向四个角落内褶,在其表皮层之下的结缔组织中充满皮肤腺,环肌层连续,纵肌成束分散排列:胃的组织学结构除没有皮肤腺分布外,大体与食道相似。中肠从胸部延伸到第六腹节前区,约占消化道总长的60%,其上皮是一层柱状细胞,环肌层薄,纵肌成束分散排列;中肠前,后盲囊分别从中肠的前端和后端发出。后肠是一短管,内壁突出四个大的垫状隆脊,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和食道一样后肠壁分布大量皮肤腺:后肠上皮由单层柱状细胞组成,环肌层连续,纵肌在后肠前段成束分散排列于环肌之下,在后段则在环肌层之上。肝胰脏由许多分支肝小管构成,肝小管内壁为单层柱状上皮,中央为管腔:肝管细胞分为分泌细胞、吸收细胞、纤维细胞和原始细胞四种。原始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分布于肝小管末端。  相似文献   
992.
天然浮游动物在真鲷育苗中应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大量采集天然浮游动物并将其应用于真鲷育苗生产的技术,探讨了真鲷仔稚鱼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开辟了鱼类育苗新饵源,可摆脱目前过多依赖卤虫卵的局面。结果表明,全部或混合投喂浮游动物与全部投喂卤虫幼体相比,真鲷仔稚鱼成活率提高31.9~34.4%,饵料成本降低15.2~28.8%,而且仔稚鱼活力强、无畸形,生长较整齐。  相似文献   
993.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中国南海蓝细菌Lyngbyasp.的石油醚萃取部分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15个化合物,包括7个脂肪酸甲酯、3个脂肪酸乙脂、3个烷烃、1个邻二甲苯和1个叶绿醇。另外从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应用1H-NMR1、3C-NMR、MS等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为十六烷酸钠、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胡萝卜苷。以上成分均首次从该属蓝细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4.
长江口上升流海区的生态环境特征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根据 1 985年 8月的调查资料 ,讨论了长江口上升流海区的生态环境特征。研究表明 ,在长江口外 ,大约在 1 2 2°2 0′— 1 2 3°1 0′E、31°0 0′— 32°0 0′N海区存在着明显的下层高盐冷水的抬升现象 ;伴随这种上升运动 ,于 5— 1 0m层 ,在上述高盐冷水区明显地存在一个低溶解氧、高营养盐区。资料表明 ,该低氧、高营养盐海水不是直接来自表层的长江冲淡水 ,而是来自深底层的变性后的台湾暖流水。分析表明 ,长江口外的浮游植物高值区的分布位置与上升流区基本一致 ,两者比较浮游植物高值区略向东南方向偏移约 1 5— 2 0km。作者认为形成这种偏离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上升流中心区水温偏低有关  相似文献   
995.
南海北部海底地貌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南海系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之一,开展南海海底地质地貌的调查与研究,对发展海洋地质理论和开发海底矿产资源均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前人已做过一些工作[1.3,5-7,10-12,14],但海底地貌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本文根据三万多公里的回声测深记录、二千多公里的旁侧声纳图象、一千多公里的浅地层剖面资料和数千个沉积物样品的分析研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等地貌单元进行了划分,并对其成因与发育问题作了探讨(见图1).  相似文献   
996.
陈荣忠  双宝  张锐  杨丰 《台湾海峡》2003,22(2):180-186
该文应用基因工程方法开展了具有加速鱼生长的鱼生长激素基因工程研究,构建了高效表达的66鱼生长激素甲醇半赤酵母工程菌.研究中试规模的培养基配方,解决中试工艺设计和生产试验及质量检验方面的问题;通过发酵培养该工程茵获得重组鱼生长激素产品,研究掺入饲料的合适比例,并进行生产规模的海水经济鱼类喂养试验.先后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inchus cinctus),卵形鲳鯠(Trachinouts ovatus),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s)等3种海水经济鱼(4批共约6万尾)进行生长状况对比,增重比率均值分别为20.0%、17.3%、18.4%和56.8%.饲料添加酵母工程菌具有明显地促进海水鱼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7.
东海外陆架EA01孔末次冰期最盛期的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东海 EA 0 1孔 (30°2 2 .96 15′ N、 12 5°4 5 .6 0 5 5′ E)岩心的沉积层序、粒度成分、沉积物年代、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沉积环境的研究 ,揭示了东海外陆架末次冰期最盛期的三角洲沉积。钻孔 0 .36~ 2 9.6 5 m为一不完整的进积三角洲沉积层序 ,自下而上依次为前三角洲、河口沙坝和分流间湾的交替沉积 ;末次冰期三角洲的发育 ,表明了冰期低海面时期外陆架上的继承性沉降盆地仍被海水覆盖 ;盆地的区域沉降与海平面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容纳沉积物的有效空间 ,捕获了河流带来的沉积物而形成三角洲 ,这是河流对海平面变化和构造下沉的响应 ,同时也反映了冰期陆架环境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98.
利用甘肃省27个气象站1967-2008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趋势系数法、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近42年的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并将甘肃省以季风区非季风区划分为西北部和东南部两个研究区。研究结果表明:1967-2008年甘肃省气温呈增加趋势,降水呈减少趋势。甘肃省西北部气温较东南部增加显著,尤其是河西走廊中部增温速率最快,并且甘肃省、西北部和东南部气温序列都存在12-15a、6a左右的周期,气温的变化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密切相关。甘肃省降水量西北部有略微的增加趋势,东南部减少显著,不同的海拔高度降水量差异较大,甘肃省和东南部在时间尺度上都存在14a、7-8a和4a左右的周期。西北部存在12a、7a和4a的周期。甘肃省西北部气候略变暖湿,东南部气候暖干化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999.
奚旭  张新长  孙才志  鲍建腾 《地理科学》2017,37(9):1439-1448
建立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DRASTICH模型,辨析各个参数的不确定性特征,采用随机模拟方法同时对随机性参数和模糊性参数模拟赋值。分别对模糊性参数和脆弱性指数统计值设立具有概率分布意义的置信水平和百分位,得到多重地下水脆弱性的指数区间,在此基础上,分别绘制地下水脆弱性的保守分布图和冒险分布图,并对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模糊区间形式表示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能反映多种不确定因素综合影响下的地下水脆弱性客观实际情况,可提供更多可靠性方面的信息;以软区划方式制作地下水脆弱性分布图,保留了不确定性客观存在的事实,可给予决策者更多参考信息和调整余地;地下水脆弱性软区划分布图显示:保守分布的脆弱性程度总体要高于冒险分布,置信水平选择越高,冒险分布与保守分布的空间分布差异越接近,且与最大可能性分布情况越接近;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地下水高脆弱性区域主要集聚在下辽河平原中部和南部地区,低脆弱性区域一般分布在下辽河平原东、西两侧地区。  相似文献   
1000.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total amount of water resources,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water consumption efficiency to meet the increasing water demand of urbanizing China.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in 1997–2013, we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ater consumption efficiency by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Results show that, 1) Due to the notabl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consumption efficiency among different provinces in China, general panel data regression model which previous studies often used may be improper to reveal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However, spatial Durbin model may best estimate their relationship. 2) Water consumption efficiency of a certain province may be influenced not only by its socio-economic and eco-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but also by water consumption efficiency in its neighboring provinces. Moreover, it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neighboring provinces’ socio-economic and eco-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3) For the macro average case of the 31 provinces in China, if water consumption efficiency in neighboring provinces increased 1%, water consumption efficiency of the local province would increase 0.34%. 4) Among the ten specific indicators we selected, per capita GDP and urbanization level of itself and its neighboring provinces have the most prominent positive effects on water consumption efficiency, and the indirect effects of neighboring provinces are much larger. Therefore,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urbanization level are the primary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improving China’s water consumption efficiency. 5) Policy implications indicate that, to improve water consumption efficiency, each province should properly consider potential influences caused by its neighboring provinces, especially needs to enhance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teraction with neighboring provi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