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大气科学   1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美国NCEP资料分析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与ENSO的关系,揭示了1997年El Ni o事件的发生,与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大气 ISO在 1996年冬到 1997年春期间的异常增强有重要关系。而且该地区 ISO的异常增强并不主要由赤道印度洋地区移来,主要表现为ISO在印度尼西亚上空被激发增强和东传。印度尼西亚地区ISO的被激发,则是由于东亚冬季风强异常在该地区引起的强对流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龙振夏  李崇银 《大气科学》2001,25(2):145-159
利用LASG九层大气环流谱模式及IAP两层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不同持续时间的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正异常(海表温度异常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月份,1~2月份,1~4月份及1~8月份,其他月份为气候SST)对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海表温度异常的持续时间不同,但其引起的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演变及其分布却十分相似;同时,季风区的异常降水(进而异常潜热释放)随时间的演变及其分布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对应于不同持续时间的赤道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正异常,5月份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地区都表现出赤道辐合带北移偏晚的特征);季风区降水的这种变化同西太平副高的异常是一致的,从而揭示出这两种现象有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结果还表明,导致这种大气响应场对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持续时间不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气内部过程的影响:中纬大气的内部Rossby波源维持了热带地区激发的扰动在中高纬的存在,同时大气内部Rossby波源对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表温度异常持续时间表现出不敏感性,正是由于这种不敏感性才导致了响应场对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异常持续时间的不敏感性。模拟结果还表明,在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存在海表温度正异常的情况,尽管大气内部动力过程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夏季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正异常对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却明显存在,因此,基于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异常的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可预报性受到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正异常及大气内部动力过程的双重影响。模式的依赖性研究表明,模拟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龙振夏  李崇银 《气象学报》1996,54(5):521-535
利用IAP两层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热带地区积云对流加热在大气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响应中的作用。通过对积分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热带地区积云对流在大气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正异常的响应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热带地区的积云对流加热减弱则大气中的遥响应(相关)型也减弱。同时我们还发现,热带地区的积云对流加热加强则响应场的30—60d低频振荡也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4.
龙振夏  李崇银 《大气科学》1999,23(2):161-176
利用IAP两层大气环流模式及9层大气环流谱模式,模拟研究了大气对不同持续时间的赤道东太平洋正SSTA的响应。对积分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尽管SSTA的持续时间不同(分别为1月;1~2月及1~4月),但其引起的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的分布却都十分相似,而且有十分相近的时间演变形式。因此,虽然赤道东太平洋SSTA作为一种外源强迫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和气候有着明显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对于SSTA的持续时间(1个月或4个月)并不敏感,这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如果利用模式进行短期气候预测,要更多的注意SSTA的发生(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