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2007年3月5日攀枝花市发生3.5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Ⅴ度, 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监测研究所初步确定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26.5°,东经101.85°.布设在攀枝花地区9个固定台站的强震仪记录到该次地震的主震振动加速度值,其中,金江台仪器记录到的结果为:水平加速度峰值东西向135.203 cm/s2,南北向126.8 cm/s2,垂直向22.93 cm/s2,并且根据这些数据分析了这次地震的振动特性是以右旋为主的.  相似文献   
142.
探地雷达在管线探测与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要地介绍了探地雷达的勘探原理,工作方法、技术,及其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SIR-2型探地雷达,寻找地下管线和确定工程地质界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测工作,获得了高质、清晰、直观的GPR图像。  相似文献   
143.
通过对橄榄产量②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得出影响橄榄产量形成的关键气象因子,主要有秋梢抽生期、花芽形成期的日照、气温,花果期的降水量等条件.根据这些因子的影响机制及苍梧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提出选好适宜发展种植区、促秋梢、控冬梢以及适时防旱排涝等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4.
随着我国强震动观测数据数量和质量的大幅提高,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所观测到的强震动记录也在试验性地转化为仪器烈度数据. 本文将强震动记录引入应急性的生命损失快速评估, 借助已有的地震应急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模型的表达方法, 提出了一种将仪器烈度概率密度函数和生命损失函数相结合的地震人员伤亡快速评估方法. 通过确定仪器烈度的概率密度, 并结合四川地区已有房屋建筑易损性研究成果, 建立了考虑建筑地震易损性并与烈度相关的地震生命损失快速评估函数, 并利用汶川地震的强震动记录对本文提出的生命损失快速评估方法进行评估计算. 结果表明, 该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际震害损失结果颇为一致, 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因而能够及时为地震应急救援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45.
本文利用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南苑观象台两年多午后臭氧探空资料,初步分析了北京城区大气混合层内臭氧浓度的垂直分布规律以及典型天气条件下大气边界层臭氧的变化特征.主要结果有:(1)季节平均而言,地表至对流层中部(8 km)的臭氧浓度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相差50~130 μg·m-3,最大差异在边界层.总体而言,对流层臭氧浓度随高度有比较缓慢的增加,但是边界层内臭氧浓度的垂直结构随季节有比较大的差异:夏季混合层中部存在一个臭氧浓度极大值,这与夏季比较强的光化学生成臭氧有关;而在冬季地面臭氧浓度很低,平均值小于40 μg·m-3,说明冬季地面是臭氧很强的汇.(2)臭氧浓度季节内变率的季节差异也十分明显,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季节内变率在从边界层向自由对流层过渡区域最小(夏季为24 μg·m-3,冬季仅为10 μg·m-3),在边界层内变率较大,夏季可达64 μg·m-3(冬季为30 μg·m-3),这也说明边界层化学过程明显影响臭氧浓度的变化.(3)我们从所有白天样本中严格筛选了部分混合层样本,并把臭氧浓度在由混合层向自由大气过渡时的垂直分布分成了三类,即臭氧浓度随高度增大(Ⅰ型)、减小(Ⅱ型)以及基本稳定不变(Ⅲ型);臭氧垂直结构类型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主要是Ⅱ型,而冬季则以Ⅰ型为主.(4)此外,我们还针对一些典型天气过程(强风、静稳雾天和PM2.5污染)边界层内臭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风切变产生的机械对流引起的充分混合,有利于高层臭氧向低层输送,使得混合层内臭氧浓度的垂直梯度明显减小,同时混合层高度较高,达3 km以上;在高湿度静稳天气控制下,大气混合层较稳定,对北京上空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十分不利:颗粒物浓度升高,削弱到达近地层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臭氧的生成效率,混合层内臭氧浓度与混合层厚度都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46.
在过去5年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项目支持下,针对以大气上下层相互作用中的多时空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为主要关注内容,开展了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介绍其中的一些主要进展与结果,包括:(1)平流层臭氧的探测与分析研究;(2)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STME)与对流层顶特征研究;(3)中层大气多尺度波动特征研究;(4)大气辐射传输和中层大气卫星临边遥感新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4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领域面对坚硬岩石的情况越来越多,传统机械开挖方式的效率和经济性难以保障,而微波辅助破岩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岩石是由不同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对微波的敏感程度不同,其敏感程度与矿物的族类、晶型和铁元素含量有关。当岩石处于微波场中时,不同敏感性矿物间的差异性膨胀能够在矿物边界和内部产生热应力,从而有效弱化岩石。影响岩石弱化效果的主要因素可分为微波条件和岩石条件两大类。一般而言,岩石强度随着微波功率与照射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相同能量条件下,高功率短时间的微波照射能够产生更好的弱化效果。岩石所含矿物的微波敏感性越高,敏感矿物的颗粒尺寸越大,及含量适当时,微波照射岩石的弱化效果越好;含水状态的岩石受到微波照射后,能够比干燥状态产生更大的损伤。微波的热效应有时还会使岩石中的矿物发生较大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进而对其升温特性及弱化效果产生影响。面照射试验表明微波能使大尺寸岩样在照射区域产生放射状裂纹,从而有效降低岩石强度,提高破岩效率。  相似文献   
148.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9,自引:10,他引:29  
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UTLS)区域的高度范围大致为5~20 km.UTLS区域大气成分的分布及变化对于认识气候长期变化也极为重要,因为该区域的臭氧是一种有效的温室气体,其中的水汽、卷云和气溶胶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球长波辐射有很强的调制作用,因而对于天气和气候变化产生不可忽略的辐射强迫作用; UTLS区域中,还有航空业的飞机排放,强对流云云中与云上闪电产生相当量的NOx,这些都对UTLS区域乃至更高及更低层大气的化学成分与分布产生重大影响.该文介绍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区域的交换过程研究的意义和手段,同时介绍有关研究的进展,重点回顾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展的工作.另外,还列举一些研究问题和方向,最后重点展望青藏高原上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的研究,因为该地区UTLS交换过程不仅具有显著区域特征,而且在全球平流层-对流层交换中可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结合梧州地面逐时雨量、探空和713天气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06年6月8日发生在梧州市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发现,此次特大暴雨具有典型的中尺度扰动及强对流特征,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由一个中尺度对流雨团活动而造成,雨团在移到梧州市时发展并停留约9小时。大尺度背景场分析表明,暴雨发生前梧州即处于有利降水的形势场中,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可能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此外还初步分析了城市周围环境对强降水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50.
黎金水 《广西气象》1995,16(2):39-41
本文主要介绍最优规划的数学模型及其在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和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分析了最优规划模型在综合的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可应用性及需应用性。并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