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1.
利用环境振动测定了深圳金融中心大厦原型结构的自振特性,用选频滤波法确定了结构高阶振动的频率和振型,计算了阻尼比。发现结构振型包含弯曲和剪切两种形变;填充墙在微幅振动时有较大刚度,在脉动状态下,填充墙的刚度对结构动力特性影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12.
在第一次会议召开两年后,第二次会议于6月6日至11日在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托南京大学地质系和化工部南京勘察公司主办的。有80余名同志参加了会议。提交会议的论文计35篇,论文摘要16篇。与第一次会议比较,本次会议的代表性更加广泛,特别是来自生产单位的同志和青年同志明显增多;会议紧紧围绕着第一次会议所确定的议题进行,体现了较好地延续性,促进了研究的深化,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方面有可喜的进展,为土和土体结构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3.
本文为一斜拉桥模型动力和静力试验的总结。测试了模型沿三个主轴向的14个自振频率及相应振型,分析了斜拉桥的振动特点和抗震能力。完成了在横向和竖向各种不同荷载下挠度和应变的测量,表明结构有足够的横向和竖向刚度。  相似文献   
114.
为适应城市、工矿地区测图和各种工程的需要,无论采用GPS观测或是常规控制方法观测均需要建立一定精度和密度的控制网。根据任务要求,拟定合理的观测方案,在图上设计出一个图形结构较强、点位分布较好的网形。设计好的控制网,是否合乎实际,还需要到实地验证,最终确定控制点的适宜位置。在Visual Basic设计的选点系统里,对控制网的精度与可靠性进行估算,用AutoCAD读入地形图再一次进行图形的编辑与精度查看。正是由于省掉了不必要的选点工作,使得选点工作变得更具条理性。同时网点总数的降低,也节省了一定的经济开销.所以本系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5.
系统总结了山西形变台网对近年来5级以上地震的映震能力,分析了形变异常特征。认为,大部分地震均发生在异常转折或异常结束时段,异常持续时间一般为半年至1 a,震中距大多为200 km~300 km,并出现明显的丛集活动。  相似文献   
116.
中天山马鞍桥石炭纪沉积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出露于中天山马鞍桥、巴仑台北的石炭纪地层属于大塘阶晚期至威宁期碳酸盐和碎屑岩的混合沉积。沉积特征和微量元素标志显示该套地层主体为潮坪-泻湖相沉积,仅顶部为河湖相沉积。砂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骨架颗粒的百分含量均显示,该套地层的蚀源区为岛弧火山岩系和中酸性花岗岩系的中天山微板块。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该套地层形成于中天山微板块与南天山弧后盆地碰撞的挤压背景,即前陆盆地中,构造和海平面变化是该套充填物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17.
亚洲夏季风是低层污染物进入平流层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夏季亚洲季风区是对流层低层水汽和污染物进入全球平流层的一个重要通道, 自然或人为污染物通过该通道进入平流层后对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 成为目前国际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早先观点认为: 夏季青藏高原是对流层低空物质向平流层输送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 越来越多的观测表明: 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整个亚洲夏季风通过强对流的快速输送以及大尺度输送过程可以把低层大气物质输送到全球平流层。在地面物质进入平流层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过程, 一是垂直快速输送的对流活动, 这对于短寿命化学成分非常重要, 二是缓慢的大尺度反气旋输送和限制作用。但是, 目前对于亚洲季风区不同源区的贡献还有很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118.
根据井田地层、构造和侵入岩等资料,分析了大杨树煤田振兴煤矿一号井含煤地层构造特点,以及可采煤层1下和2下煤层的煤质特征。得出了振兴煤矿一号井含煤地层为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含煤岩系,总体为一单斜构造;该区煤种为低硫、低磷、中低灰分长焰煤,可作为动力用煤和民用煤。  相似文献   
119.
120.
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变化对气候环境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观测数据一直较为稀缺。利用2016年7月下旬—8月青海省格尔木市对流层臭氧探空观测资料开展夏季青藏高原北部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大气背景研究。结果表明,在大气背景的转换下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整体上呈现高(低)臭氧与低(高)水汽和高(低)位势涡度的对应。除7月25—27日高空低压槽过境导致的平流层向下输送使对流层臭氧浓度升高明显外,阻塞暖高压反气旋和源自青藏高原主体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境也对对流层臭氧分布有影响:阻塞暖高压在观测点东北部形成后导致7月31日至8月8日格尔木对流层连续出现罕见东风,但对流层臭氧浓度仅在8月2日因东北—西南方向反气旋切变而出现较高值,其中6 km高度以下则因为东风输送而出现高臭氧、高比湿的污染性气团;强对流天气过境影响使得8月12—14日10 km高度以上出现臭氧最低值和比湿最高值。与西宁历史夏季(1996年7—8月初)臭氧探空测值比较,格尔木对流层臭氧浓度8月偏低,该特征与季风影响青藏高原纬度最高地区所在月份一致。与林芝(2014年7月)、那曲(2011年7月末—8月中旬)和拉萨(1998年8月)历史夏季臭氧探空测值比较发现,纬度效应对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臭氧浓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