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87篇
大气科学   226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71.
Interactionsbetweenthe30-60DayOscillation,theWalkerCirculationandtheConvectiveActivitiesintheTropicalWesternPacificandTheirRe...  相似文献   
172.
黄荣辉 《气象学报》1988,46(1):9-19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涡旋粘性对于夏季副热带准定常行星波分布的影响,指出夏季副热带地区由于纬向气流很弱,涡旋粘性对于准定常行星尺度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还利用一个线性34层准地转球坐标模式计算了不同涡旋热力扩散系数下地形与热源强迫所产生准定常行星波的差别及准定常扰动环流系统的差别,计算结果说明了涡旋粘性系数对于副热带准定常行星尺度环流的强度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3.
174.
严邦良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89,13(2):150-157
本文利用所设计的包括水平及垂直扩散、牛顿冷却的二维46层非弹性运动方程模式来模拟冬夏长江重庆地段的河陆风。计算的结果表明,在白天长江重庆地段两岸坡面盛行河风,而在夜间盛行陆风;并且白天的河风比夜间的陆风大,夏季的河陆风要大于冬季的河陆风。 本文还利用上述模式来预测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之后(180m坝高的情况下)冬、夏长江重庆地段的河陆风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之后,其长江重庆地段两岸夜间的陆风变大,大约比未建坝时大25—30%,江面附近风约大30—40%;建坝后白天的河风约增大10%左右,江面附近的风约大10—30%。  相似文献   
175.
冬季格陵兰高原对北半球定常行星波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83,7(4):393-402
本文应用包括Rayleigh摩擦、Newton冷却和水平涡旋热量扩散的定常、准地转、34层球坐标模式来研究北半球地形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 由模式所计算的结果表明:冬季在高纬度的地形——如格陵兰高原,在北半球地形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6.
地形与热源强迫在亚洲夏季风形成与维持中的物理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荣辉  严邦良 《气象学报》1987,45(4):394-407
本文利用变换的欧拉平均运动方程组及一个准地转34层球坐标模式来讨论地形与热源强迫对亚洲夏季风形成与维持的物理作用。 通过地形以及地形与热源强迫所产生的准定常行星波E—P通量的散度,强迫经圈环流及扰动地转风速的计算,表明了青藏高原东南部上空夏季的非绝热加热对于亚洲夏季风形成与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它远大于地形的动力作用。 计算结果还表明:地形与热源对亚洲夏季风形成与维持的物理作用中,它通过强迫经圈环流的作用要大于强迫波E—P通量的散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7.
大气中定常行星波的Eliassen-Palm通量与波折射指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86,10(2):145-153
本文研究了β平面近似下波作用量守恒,得到波作用通量——Eliaaen-Palm通量的一般形式.本文还利用WKBJ方法求得球面大气中定常行星波的Eliassen-Palm通量与波折射指数的关系. 本文还用一个准地转34层球坐标模式计算了冬季北半球地形与定常热源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的Eliassen-Palm通量,证明了冬季受迫定常行星波在垂直及侧向传播中存在着两支波导,从而证明了理论上所得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8.
陆日宇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6,20(2):138-148
本文推导出可以用来讨论大尺度扰动强迫对平均经圈环流作用的变形平均经圈环流变化方程,并利用此方程对北半球冬季4次阻塞高压的形成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波动对经圈环流的强迫作用,使高压脊的西部南风加强,而东部北风加强,从而有利于阻塞高压的形成。文中还分别分析了瞬变波及其低频瞬变波部分在阻塞高压形成中对经圈环流的强迫作用,并讨论了低频瞬变波强迫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阻塞高压形成的地域差别。  相似文献   
179.
陈文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6,20(6):703-712
本文利用一个34层球坐标波-波相互耦合原始方程谱模式,从拉格朗日平均环流的观点出发讨论了非常定流下行星波对O3的输运作用。计算结果表明:该耦合模式能较好地模拟中层大气纬向平均流场及准定常行星波的基本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0.
热带对流活动对热带内外地区环流季内遥相关变化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余斌  黄荣辉 《气象学报》1996,54(3):272-281
基于ECMWF客观分析资料,本文采用诊断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83/1984和1986/1987两年冬季季内30—60d低频域中热带对流与热带外环流以及低频扰动动能频散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对流强度上的差异可以造成热带内外地区季内遥相关波列以及低频波能频散上的差别。热带对流作用可以是联系热带内外地区季内遥相关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衔接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