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332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31.
库车坳陷古近系层序和沉积体系发育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露头和测井资料为基础,建立了库车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和2 4个四级层序。四级层序内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下切水道、滨浅湖、干盐湖、泻湖-海湾、半深湖浊流-重力流等多种沉积体系。通过层序-体系域对比,将区内的三级层序划分为6种沉积构成类型,总结了每种类型在前陆盆地中的发育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2.
陆相断陷湖盆边缘构造带是湖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常紧邻生油中心,是陆相断陷湖盆的油气主要富集带之一。渤海海域古近系湖盆边缘构造样式可划分为伸展型湖盆边缘和走滑型湖盆边缘两大类,伸展型湖盆边缘又可划分为陡坡断裂型湖盆边缘、缓坡断裂型湖盆边缘、简单缓坡带型湖盆边缘和轴向斜坡型湖盆边缘。伸展型湖盆边缘在全区各大凹陷均可见,走滑型湖盆边缘仅发育在盆地的东部地区,主要受郯庐断裂带的控制。不同类型湖盆边缘的构造活动方式和构造演化过程各不相同,因而其所形成的地貌形态有较大的差别,可容空间和沉积基准面的变化各具特色,从而导致不同构造样式的湖盆边缘具有不同的沉积层序构成模式。湖盆边缘构造样式对层序构成的控制作用的分析对储集层预测和岩性圈闭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3.
通过古隆起地貌恢复、不整合分布样式及沉积相等研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古生代重要发育期的古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对沉积相发育分布的控制作用.中奥陶世末至晚奥陶世早期的中央隆起带是由和田河古隆起、和田河东古隆起、塔中古隆起及巴楚古斜坡等组成的、具有复杂古构造地貌的大型古隆起一古斜坡带,总体由西向东倾没;可划分出高隆带、断隆平台、古隆边缘斜坡或坡折带、陆棚斜坡或低凸起带、陆架坡折带及深海盆地或平原等古地貌单元.它们对沉积古地理的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古隆起边缘斜坡.坡折带往往控制着构成重要储层的台缘礁、滩等高能沉积相带的发育和分布.晚奥陶世晚期盆地东南缘强烈隆起,塔中古隆起东段随之隆升并由东向西掀斜,形成由东向西倾沿的鼻状古隆起带.早志留世和晚泥盆至早石炭世盆地中北部的古构造地貌由原来的东低西高转为北东高、西南低;可划分出强烈剥蚀高隆带、古隆边缘斜坡带、坳陷边缘缓斜坡带及坳陷带等古构造地貌单元.构造隆起末期沿古隆起边缘斜坡至坳陷边缘发育的低位及海侵体系域可形成重要的储集体.古隆起地貌与盆内多个不整合的分布样式具有密切关系.从古隆起区向坳陷区可划分出高隆区的不整合复合带、古隆起斜坡边缘的削蚀不整合三角带和超覆不整合三角带、古斜坡与坳陷区过渡的微角度或平行不整合带以及坳陷内的整合带.削蚀不整合和上超不整合三角带可形成重要的地层圈闭,是有利的大型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发育带.  相似文献   
134.
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白垩系沉积古地理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将库车坳陷内白垩系层序地层的划分、体系域沉积相的组成和分布特征与坳陷内及其周围的构造环境结合起来,从宏观构造背景上分析了层序和沉积相带的展布特征与发育规律。白垩系库车坳陷的前陆构造演化具有阶段性,控制了坳陷在不同阶段的沉积古地理的发育特征。亚格列木期和舒善河早期,库车坳陷的沉积古地理南北分带明显,具有南北双向提供物源的特征,粗碎屑分布在坳陷较陡的北侧。舒善河后期与巴西盖期,塔北隆起大部分已沉降至水下,至巴什基奇克期被同期高水位体系域沉积地层所超覆。代表特大型气田的克拉2井的主要储层就位于巴什基奇克期辫状河三角洲相带,其分布稳定而广泛,被称为“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裙”。  相似文献   
135.
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反转构造及其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东海西湖第三纪凹陷经历了早期裂陷和晚期挤压的构造作用,形成了现今规模宏大的反转构造。反转构造是先存的张性断裂后期受到挤压逆冲反转而形成的一种挤压构造与拉伸构造在垂向上叠加的复合构造。按反转强度的差异,本区的反转构造可划分为简单断展型和穿透断展型2种基本类型;按反转构造的几何样式,又可分为简单后冲反转、复合“Y”字型反转、“火”字型反转和花状反转等。凹陷内发育有东缘、中部、西斜坡边缘等3个反转构造带。沿中央凹陷带的反转作用最强,东缘次之,西斜坡边缘最弱。  相似文献   
136.
作者依据获得的直接证据(首次发现的含矿喷气岩等)和间接证据(组构标型、矿物标型及同位素标型等),并应用活动论的观战确空天宝山岩块、早二叠世宙岭组、红叶桥组是主要的含矿层,每一岩浆单元晚期的中小斑岩是含岩岩。其中的成矿物质在火山喷气、岩浆爆破和断裂构造的热动力驱动下活化并参与成矿,这样就使富含成矿物质层(岩)真正变成矿源。  相似文献   
137.
地质雷达地瑞金沙州坝岩溶塌陷调查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已知塌陷区的雷达波的异常特征入手,建立了典型异常解释模型,对未知区的雷达异常波进行了辨识,推断了隐伏区的岩溶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地质雷达在岩溶塌陷调查中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8.
海洋激流的若干观测结果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最早指出海洋中存在激流的是美国WoodsHole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学家Hollister.他早年在分析大洋海底岩芯时发现有波状结构,认为这种波状结构是由于在远古时代的高速海水流动的作用所致,于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认为大洋海底存在着海底激流(又称海底风暴),并于1963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IUGG会议上提出了这个假说.遗憾的是在这次会议上这个假说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被指责是“一派胡言”.  相似文献   
139.
长江流域雨情监测分析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长江流域雨情监测分析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实现。系统利用新一代气象通信系统及现代信息存储技术,实现了长江流域12个省(市)气象部门的703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12000余个区域级自动站等资料的实时收集、监控、质量控制、存储及共享,满足了流域雨情资料实时监测、分析业务的高时效性、高质量性的应用需求;利用长江流域气象历史和实时资料,实现了长江流域及其子流域日、月、季、年等固定时间尺度及任意时段的雨情监测,并利用物理统计方法,提炼出长江流域不同年代不同季节的降水空间分布;采用基于Flex的WebGIS框架设计,实现了人机交互实时分析,满足了在多用户并发条件下高密度自动站数据的快速响应。该系统的建成为三峡梯调中心提供了一个集气象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基于WebGIS展示分析产品等功能为一体的业务应用系统,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综合调度和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气象服务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0.
以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为依托,围绕时序预测建模软件(Time Series Forecast V1.0)的研发与应用,按照现代预测学理论对柴达木盆地的水文、气象等多因子时序量进行了百年预测。针对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提出并采用了先进可行的“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特征向量”与“综合指标”的对等关系,从而避免了以往诸多评价模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