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202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61.
覃丹宇  黄勇  李博  方宗义 《大气科学》2014,38(4):700-718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对1998~2008年梅雨活跃期共16次过程每3 h间隔的静止卫星云顶亮温(也称相当黑体亮度温度,即Black Body Temperature,以下简称TBB)的距平场进行计算,获得了梅雨锋云系的主要模态。经检验,前7个模态为独立模态,方差贡献分别为7.78%、5.83%、5.20%、4.27%、4.19%、3.62%和3.36%。这7个独立模态反映梅雨期间云系主要的异常特征。各模态相似云图中的云系与气候态相比出现位置偏移与形状变化,表明梅雨锋云系随主导环流系统的演变而发生断裂、减弱、消散、重建的过程。从各模态相应的大气环流配置来看,气候态梅雨锋云系对应的大气环流为三阻型梅雨形势。另外7个主导模态的大气环流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为阻塞高压型,中高纬地区存在阻塞高压活动,在第2模态正位相,第4模态负位相,第5模态正位相和第6模态正、负位相以及第7模态正位相对应的500 hPa环流形势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另一类为槽脊型,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活动不明显,等高线为一槽两脊或两槽一脊型分布,与这种环流形势相关的模态有第1模态正、负位相,第2模态负位相,第3模态负位相,第4模态正位相,第5模态负位相和第7模态负位相。  相似文献   
162.
?????й??????????????1999~2013????й?????????????????2009~2013???GPS????????????????????????????????????????????????????????????????????????????????????????????????????????????????????????1????????????????????????????????????????????????????????????й????????????????????????????????????????????????Σ?77°E?????????45×10-9/a???????????Σ?86°E?????????10×10-9/a;2)???????????????????????????????????????????????????????????????????50~60??×10-9/a??????????????40~50??×10-9/a????????GPS?????????????10~15??mm/a??????????????????;3)?????????????????????????????????38°N?????????????????????????????????????????????????????????к?????????????????????????????????????????????Σ??????????????10~20??×10-9/a???????????????;4)??????????????????????????????????б??Σ???????????????????????????????????????????????????????????40×10-9/a??5)????????????????λ???????????78°E??????????????30×10-9/a??  相似文献   
163.
黄勇 《北京测绘》2014,(1):96-97,83
GPS测量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现代测量技术,在各类测量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针对GPS测量的误差问题,从信号传播和信号接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消除和消弱这些误差影响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方法有模型改正法和求差法。  相似文献   
164.
鉴于在结构健康诊断中模态参数对局部损伤不敏感,作者依据波动概念探讨了结构局部损伤的定位和损伤程度的识别方法。本文针对匀直钢管中损伤的识别,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物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这一研究方向的可行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5.
煤层气藏具有低渗透率特点, 这使得其在直井排采前须对产层进行压裂改造,而压裂裂缝参数对井距的确定影响很大,因此研究裂缝长度、导流能力与井距的关系具有实际意义。通过对比不同裂缝穿透比和导流能力下的煤层气产量与采出程度,探讨裂缝参数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规律;并以煤层气开采15a采出程度达到50%时的井距作为评价指标,研究压裂效果与井距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裂缝越长,导流能力越大,井距就越大-尤其在渗透率较小时,裂缝参数对井距的影响更明显。因此,在确定煤层气藏井距时,由于人工裂缝影响,裂缝方向的井距可适当放大。以我国韩城矿区煤层气区块储层参数为例,在给定优化指标下,宜选择矩形井网(350m×300m),或菱形井网(对角线长度为700m×400m)。   相似文献   
166.
三维地震动场数值模拟并行计算系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并行计算系统是进行三维复杂场地地震动场数值模拟的基础。本文作者利用10台微机构建了一套并行计算集群(常称为Beowulf系统),节点微机上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采用MPI标准的MPICH1.2.4版本作为并行计算的支撑环境,并以100M bps高速交换式以太网作为互连网络。利用编制的并行计算程序对该并行计算系统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达到非常高的并行加速比和并行效率。该系统将用于三维地震动场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67.
基于遥感探测的不同类型降水云识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建军  赵小艳  黄勇 《气象科技》2010,38(5):588-593
降水云类型监测的手段主要有地基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空基的气象卫星,该文介绍了利用雷达和卫星对不同类型降水云监测的原理和方法,对国内外使用神经网络法、阈值法、小波分析等方法进行不同类型降水(对流性降水、层状云降水和混合云降水)云系/云团识别的研究结果和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主要介绍阈值法,并对两种监测手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8.
利用1981-2010年安徽省61个站的逐日风速资料,结合卫星遥感台站分类方法,统计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对年、季节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和小风日数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 近30年安徽省年、季节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呈显著减少趋势,小风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城市站的变化速率明显大于乡村站,郊区站基本介于二者之间。(2) 2000年开始安徽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站与乡村站平均风速及小风日数距平的差异有明显增大趋势。(3) 城市站与乡村站年平均风速的趋势系数之差为-0.10 (m/s) /10a,城市化对年平均风速减弱的贡献率为40.0%,春季更明显;城市站与乡村站年小风日数的趋势系数之差为15.58 d/10a,城市化对年小风日数增多的贡献率为46.9%,秋、冬季更明显;城市化对年最大风速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9.
经过地质调查工作在西藏喜马拉雅成矿带东段扎西康矿集区南部新识别出由花岗片麻岩、强变形片岩和弱变质板岩组成的错那洞大型片麻岩穹隆构造系统。穹隆核部侵入的淡色花岗岩主体为含电气石和石榴子石的二云母花岗岩,具多期侵入的特征,其中与成矿有关的中细粒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6.64±0.38)Ma。在岩体边部强变形的片岩带中新发现了环穹隆展布,层位稳定的矽卡岩带和厚大的铍多金属工业矿体。预查工作通过稀疏地表工程控制,证实铍达到超大型规模,共生的锡、钨达到大型矿床规模,揭示出西藏喜马拉雅成矿带除原有的铅锌、金锑等矿种外,铍锡钨多金属还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该首次发现和报道的超大型铍锡钨多金属矿床对再认识喜马拉雅成矿带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指导区域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0.
暴雨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勇  覃丹宇  邱学兴 《大气科学》2012,36(6):1135-1149
利用静止/极轨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 对2008年7月22日淮河流域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分析。综合观测显示, 这是一次在低层显著气压梯度作用下发生的对流云合并现象, 是一次多尺度、多合并方式的典型过程, 不仅有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 还存在着对流云核(强中心)之间的合并。根据合并的进程, 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单体发展、云桥形成以及系统合并。卫星云图显示, 对流云核合并后云团结构更加紧密、边缘更加光滑;在雷达回波上, 合并后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有显著的增加。对流云核合并完成后, 区域内最高云顶开始回落, 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最大值开始减少, 并在地面产生强降水。另外, 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不仅导致地面降水范围有所扩大, 而且还使降水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对合并过程可能存在的机制分析表明, 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动力因素:(1)大尺度环境场中垂直运动存在的水平不均匀性, 是促成对流云团合并的环境因素。(2)对流系统间存在的低压中心及其引起的显著地面气压梯度, 是对流系统间合并的主要原因。(3)一个云核的下沉气流加强了另一个云核的上升气流, 是对流云核合并的动力学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