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88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72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7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91.
2007年我省在处理好保护耕地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认真思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妥善处理问题,坚持以推进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全面组织实施“1211”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困难。本文分析了耕地保护工作发展趋势,并针对我省当前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困难,提出耕地保护的对策和措施,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92.
本文解读最近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Sixth Assessment Report,AR6)关于空气污染-气候相互作用的主要新结论。在大气污染物的气候效应方面,AR6估算了大气污染物或其前体物排放变化导致的有效辐射强迫值(Effective Radiative Forcing,ERF),对评估大气污染治理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具有启示性意义。AR6也估算出1750—2019年间人为强迫导致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Glob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GSAT)变化为1.29(0.99~1.65)℃,其中,均匀混合温室气体、臭氧、气溶胶导致的温度变化分别为1.58(1.17~2.17)℃、0.23(0.11~0.39)℃、-0.50(-0.22~-0.96)℃。气溶胶历史变化的气候效应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由SO2排放变化通过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所产生的ERF (高信度),从而部分抵消了人为排放温室气体所引起的变暖(高信度)。在气候变化影响大气污染物方面,AR6首次评估获得了地表臭氧浓度对温度的敏感性,在偏远地区为-0.2 ~-2 nL·L-1·℃-1、在污染区为0.2 ~2 nL·L-1·℃-1。在大多数陆地区域,关于气候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PM2.5,目前模式结果结论的一致性较低。  相似文献   
493.
以日本房总半岛2011年、2013~2014年、2018年3次慢滑移事件(slow slip event, SSE)为例,利用自主研发的GPS坐标时序分析(GPS coordinate time series analysis, GTSA)软件批量处理该半岛多个GPS站点2009~2019年共10 a的坐标时序数据,构建包含周期性SSE的坐标时序模型。结果表明:1)双曲正切函数的数学特性与SSE的运动规律十分吻合,表现为缓慢加速-快速滑动-缓慢减速,最后恢复至稳态;2)函数对SSE的精准建模可有效确定SSE发生时间的中心、持续时长和地表位移;3)2011年SSE持续时间最长可达50 d, 2013~2014年和2018年的SSE持续时间最长为25 d;4)3次SSE的水平位移均朝东南方向,高程位移量均表现为下沉,2018年SSE最大水平位移达5.2 cm, 2013~2014年最大高程位移达3.8 cm。  相似文献   
494.
葡萄-花边结构是全球震旦系灯影组二段中发育的一种独特标志性沉积构造,其成因机制与沉积模式具广泛争议。四川盆地灯二段宏观-微观岩石学特征以及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1)四川盆地灯二段葡萄-花边结构是震旦纪“文石-白云石海”环境准同生期高频海平面波动下岩溶作用的产物,微生物岩在岩溶空间规模的非均质性最终决定着葡萄-花边结构形态分异特征,即形成不同形态的纤维状胶结物(FSD+FFD或FSD+RFD)。(2)葡萄状结构和花边状结构发育丰度与微生物岩组构(MM)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其中葡萄状结构主要由束状正延性白云石(FSD)及束状负延性白云石(FFD)组成,通常发育在四级旋回基准面底部的颗粒白云岩和顶部的凝块石白云岩层段;花边状结构由束状正延性白云石和放射状负延性白云石(RFD)组成,主要发育在以四级旋回基准面中部的纹层-叠层石白云岩层段。因此,灯二段微生物岩组构纵向上多旋回特征和间歇性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共同形成了灯二段葡萄-花边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多级、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495.
基于河南省119个国家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逐小时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温资料对2021年7月17~22日河南省发生的一次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水事件(简称“21·7”暴雨)的降水特征、大气环流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对比了河南历史上三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1)“21·7”暴雨过程在1 h最大降水量、3 h最大降水量、6 h最大降水量、1 d最大降水量、3 d最大降水量和过程累计降水量方面均表现出显著极端性。(2)高层南亚高压与东海附近低涡稳定共存,中层副高稳定偏北偏强,与大陆高压形成对峙,使得天气形势稳定,为河南地区极端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背景条件。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东风气流与台风“烟花”北侧的东风气流相叠加,使得西太平洋到河南地区形成深厚的水汽通道,继而为河南地区极端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3)在“21·7”暴雨期间,河南地区水汽通量散度值为负且大部分地区的整层可降水量可达100 mm,整层水汽十分充沛。涡度和垂直速度场的大值区主要出现在太行山东麓临近...  相似文献   
496.
鲁围  朱益民  哈瑶 《气象科学》2023,43(2):207-214
利用全国756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1961—2011年我国东部汛期持续性降水30~90 d低频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表明,华南地区降水偏多型是汛期持续性降水低频变化的主导模态。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负异常和气旋型环流异常,以及高层略向北偏移的环流异常为华南汛期持续性降水低频变化提供了大尺度形势场。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维持在22°N附近时,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维持了华南地区汛期持续性降水活跃位相,向东北传播的副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系统对华南汛期持续性降水具有调制作用。此外,华南汛期降水低频变化还具有南北迁移的经向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497.
针对验潮站水位变化序列非线性、非平稳特点,采用一种基于优化参数的变分模态分解和经验模态分解相结合的降噪方法。该方法先经过EMD分解原始信号后,得到低频和高频信号两个部分,再采用IVMD方法处理高频噪声部分,最后将两部分有效低频信号重构作为最终降噪信号。采用1组模拟数据和4个验潮站实测水位序列数据进行实验,并采用信噪比和均方根误差评价降噪效果,结果表明,EMD-IVMD方法明显优于EEMD和传统的EMD方法,该方法在信噪比精度指标上分别提升1.67%和1.52%,在均方根误差精度指标上分别提升9.59%和13.51%,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98.
499.
杨雪  李峰  鹿明  辛蕾  鲁啸天  张南 《遥感学报》2022,26(8):1685-1697
超分辨率重建是当前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提升的重要技术,但目前现有的超分辨率重建方法在处理具有复杂地物特征的影像时效果往往不佳。当遥感影像中包含有各种非均匀地物信息时,难以构建一种通用的模型来解决遥感影像的病态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图像稀疏表达与非凸高阶全变分理论,提出了一种混合稀疏表示模型的新型超分辨率重建方法(MSR-SRR)。这种方法以遥感图像在多重变换域的稀疏性表达作为先验概率模型,通过正则化方法来完成超分辨率重构,不仅保留了超分重建结果影像的边缘信息,而且对影像中产生的“阶梯效应”进行了适当的平滑处理。该方法利用迭代重加权l1交替方向乘子方法进行求解,提高了算法的运行效率,改善了影像质量。为了证明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MSR-SRR结果与非均匀插值、POCS和IBP等传统超分方法的重建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MSR-SRR方法的图像清晰度平均提升了31.74%,PSFs半峰宽度最大,高斯方差值达到1.8415,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法。为进一步评估MSR-SRR结果的实用性,本文以高分四号卫星(GF-4)影像作为样例,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方法对超分重建前后的影像进行了分类试验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超分辨率重建后的影像结果相对于原始影像的分类结果,Kappa系数提升了9.7%,OA值提升了5.96%。这表明MSR-SRR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影像清晰度,丰富影像纹理细节,增强图像质量,有效提升影像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500.
融合SAR影像的后向散射信息和光学影像的光谱信息是提高土地覆盖分类精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多尺度变换是一种有效的融合方法。然而,多尺度变换方法的融合规则通常根据局部特征信息和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设计,存在结构信息和细节信息提取能力有限,以及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参数设置复杂和空间相关性差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结合改进Laplacian能量和参数自适应双通道单位连接脉冲耦合神经网络(ULPCNN)的遥感影像融合方法。该方法混合成分替换方法和多尺度变换方法,首先对多光谱影像进行IHS变换得到亮度分量I,将亮度分量I与SAR影像通过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NSST)分解得到高低频子带。然后对低频子带采用结合加权局部能量和八邻域修正拉普拉斯加权和的融合规则,同时对高频子带采用参数自适应双通道ULPCNN的融合规则,将高频子带的多尺度形态梯度作为链接强度,并根据OTSU阈值和影像强度来实现其他参数的自适应表示。最后依次进行NSST重建和IHS逆变换得到融合影像,并选择随机森林分类器对融合影像进行土地覆盖分类。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相较于13种其他方法在11个融合评价指标和土地覆盖分类精度上总体表现最佳,土地覆盖分类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在区域1中比原多光谱影像分别提高了8.350%和0.107,在区域2中比原多光谱影像分别提高了6.896%和0.0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