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朱德琴  高晓清  陈文 《中国沙漠》2006,26(3):466-472
利用2000年5月26日至6月15日“敦煌试验”加强观测期的资料,对SSiB在中国西北典型干旱区荒漠戈壁下垫面上的使用性能进行了检验,并进行了植被覆盖变化的敏感性试验。模拟结果表明:在没有降水的情况下,SSiB在中国西北典型干旱区荒漠戈壁下垫面上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同时通过敏感性试验发现,模式对一些植被参数,如反照率、叶面积指数、粗糙度长度等相当敏感,因此要准确模拟陆面过程,必须保证这些参数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42.
我国东部的准经向降水带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根据我国东部明显的准经向地质构造,将我国的准经向类雨带划分为3型,分别为(1)3e:郯庐断裂及其以东沿海多雨,以西为少雨区;(2)3m:南北地震带附近的我国中部多雨,太行山-武陵山以东为少雨区;(3)3d:我国东部有两条多雨带或两条少雨带.夏季经向雨带几乎都出现在4月份地球自转减慢(ΔLOD>0)而且加速减慢(Δ2LOD>0)的条件下,这为汛期经向雨带的预报提供了一条有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43.
 地面风除了受大范围环流影响外,还受地形影响较大。新疆既有大的盆地,又有高山垭口,造就了特殊的新疆地面风场。利用新疆54个气象站1980—2004年,每日4个时次的地面风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面风场的长期特征,并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研究表明,新疆长期地面风场北疆、东疆和南疆有显著差别,主要表现在风向的转变,即北疆总体表现为西北风,南疆表现为偏东风,东疆表现为由西北风向偏东风转换的反气旋性弯曲气流;新疆经向风的长期变化表现为南风距平加强,而纬向风则表现为东风距平加强;经向风在整个时间序列上有3~5 a的短期变化,而纬向风在整个时间序列上有3~6 a的短期变化,且都表现为随时间延续周期变长;经向风南风距平增大趋势的最大值发生在七角井,而北风距平增大趋势的最大值则在阿拉山口。纬向风西风距平增大趋势的最大值在七角井,东风距平增大趋势的最大值位于安德河;EOF分析表明,第一特征向量的贡献达到87.5%,而第一特征向量对应的时间系数的距平值以1987年和1999年为界,表现为“正负正”的趋势。  相似文献   
44.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NWC-LAIEX)”所获取一年的地面辐射观测资料(2000年5月~2001年4月),比较分析了我国典型干旱区敦煌戈壁、临泽沙漠和藏北高原五道梁地区地表辐射能量的收支特征。结果表明:3个地区各辐射分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一般为跳跃式增加,而秋季则急剧减小,敦煌和临泽地区总辐射月总量几乎全年都小于藏北高原的五道梁地区,冬季最为明显。五道梁和临泽地区的地表反照率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季节变化是夏季较小,冬季大;而敦煌戈壁地区的反照率不论是季节变化还是日变化,都比较平缓;3个地区相比,临泽沙漠地区的反照率最大,五道梁地区次之,敦煌戈壁地区最小。敦煌戈壁和临泽沙漠地区的地面向上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都比藏北高原的五道梁地区大。地面有效辐射在敦煌戈壁和临泽沙漠地区是夏季大,冬季小;而在藏北高原的五道梁地区则是春秋季大,冬夏季小。地面有效辐射与地面吸收辐射之比敦煌戈壁和临泽沙漠地区量值相近,藏北高原的五道梁地区较小,夏季尤为突出。在夏季,五道梁的地表净辐射要远远大于其他两个地区,冬季3个地区量值相当。与地表净辐射相对应,五道梁地区的地面热源强度在夏季大于敦煌戈壁地区,在冬季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45.
20 cm蒸发皿蒸发量的数学物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能量守恒原理和边界层梯度输送理论为基础,应用Monin-Obukhov相似函数计算蒸发皿水面感、潜热通量,参数化蒸发皿侧壁热传输能量,建立了一个单层的20 cm蒸发皿蒸发模型.之后利用"古浪非均匀近地层观测试验"中连续14天观测的每小时20 cm蒸发皿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蒸发皿水面与地表之间所形成的非均匀性,合理地概括蒸发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蒸发皿蒸发的物理过程.另外,模型成功模拟了蒸发皿蒸发的日变化过程,模拟的日蒸发量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相对误差(MRER)分别为0.44 mm·d-1和3.7%,日蒸发量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关系数为0.998.  相似文献   
46.
陆面过程模式SSiB在中国西北典型干旱区使用性能的检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德琴  高晓清 《高原气象》2005,24(6):872-879
利用2000年5月25日~6月15日敦煌试验加强期的观测资料,检验了SSiB模式在我国西北典型干旱区的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在无降水强迫的情况下,模式对净辐射、感热、潜热和地表温度有较好的再现能力;但当加入降水强迫时,模式输出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有较大的差别,究其原因这可能与该模式对干旱区土壤水运动过程描述不准确有关。因此,要将此模式应用于典型干旱区,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工作。  相似文献   
47.
青海省平均气温的气候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回归残差分析法”,分析了青海省年平均温度残差(△T)的分布特征、各站△T的年变化以及青海省的气温年较差(T7—T1)及△T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青海省全年各月均是西部温度高于东部,且夏半年西部明显暖于东部,冬半年则相差较小;气温年较差的分布基本上是随纬度而增大;在高原东侧的“湍流脱体线”附近温度年较差小而日较差较大。青海湖冬季起强热源作用,夏季则反之。  相似文献   
48.
引发1966年邢台地震的地热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懋苍  高晓清 《地震学报》1997,19(3):303-308
以大范围地温场为背景,结合中小尺度地温场的演变,讨论了1966年邢台地震的发生过程.指出:对邢台地震的4个地热涡的合并及合并后的加强是引发此次地震的基本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对有些地震前兆(如地温),并非距震中愈近愈清楚.强调对时空连续变化要素的长期监测和综合分析是地震预报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9.
50.
海冰的分布和运动情况包含了大量的海气耦合的信息。本文采用国际北极海冰浮标计划数据(IABP)获得的1979-2011年74°N-90°N范围内32个站点的海冰流速资料和Myocean再分析资料(ORAP5. 0系列) 1979-2011年海冰流速部分,综合分析了北极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及海冰流速大小和方向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从实测数据与再分析数据比较来看,1999年再分析资料和实测资料有较大偏差,1999年之后再分析资料刻画的趋势和浮标数据趋势近似,因为1999年ORAP5. 0采用了新的物理模型,使所得再分析数据更加精确。从海冰流速季节分布来看,海冰流速在夏季最大,其次是秋季。从海冰流速年际变化来看,在1990年之前,海冰流速逐年变化趋势明显,海冰流速变率更大,而1990年之后海冰流速逐年变化趋势逐渐平缓。从海冰流速大小以及运动方向来看,弗拉姆海峡处海冰流速大于8 cm·s~(-1)的情况出现次数最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冰流速变化逐渐趋向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原因可能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停滞"(Hiatus)现象,比如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以及北美大西洋地区的温度不仅出现了"增温停滞现象",甚至出现明显的降温现象。MyOcean数据产品项目众多(130种),采用不同的海洋模型得到不同类型的再分析数据,如GLORYS2V3、CGLORS、UR025. 4、ORAP5. 0、M JM 105B等,这些数据涵盖面广,且在许多方面模拟精确度都很高(如ORAP5. 0得到的海冰密集度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所以MyOcean数据产品有效提高了海洋监测和预报的能力。本研究有助于对北极海洋运动、气候变化及海洋生态的认识,对北极渔业和能源开发及航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