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生界原型盆地及其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达木中生界盆地形成时间及其盆地原型研究存在很大争议,主要原因在于对盆地内有无三叠系陆相沉积及其与上覆下侏罗统地层接触关系和中生界原型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等问题认识不清.区域地质调查在盆地西部月牙山北发现中、上三叠统陆相地层与上覆下侏罗统地层整合接触,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表露头、古流分析及地震解释资料研究认为:柴达木中生界盆地起始于中三叠世.中生代在古阿拉巴斯套山与古昆仑山间发育一个大的近东西向展布的活动型山间盆地,盆地经历了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白垩纪三个演化阶段,分别对应发育了中-晚三叠世坳陷型盆地、早-中侏罗世断陷型盆地和晚侏罗世-白垩纪坳陷型盆地三种原型盆地类型.中-晚三叠世盆地分布比较局限,沉积以氧化环境下的红色碎屑岩建造为主,不具生烃能力;早-中侏罗世盆地范围扩大,沉积物以暗色含煤建造为主,主要分布于现今的阿尔金山地区及其山前地带,沉积中心在阿尔金山地区.晚侏罗世-白垩纪阿尔金山快速隆升,成为主要物源区,开始分割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沉积,沉积物为红色磨拉石建造.该研究对于准确评价柴达木盆地生烃潜力及合理进行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图门江下游沙丘粒度分布与石英表面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锋  刘立  王安平  曹林 《沉积学报》2004,22(2):261-266
图门江下游沙丘粒度频率累积曲线形态全部为双峰,负偏态,粒度变化范围大,平均粒度数值小,标准偏差平均值为0.61;粒度分布特征方法判断沙丘沉积环境以河流成因为主。通过扫描电镜研究其石英颗粒表面结构,机械作用以贝壳状断口、V形坑和次棱角状形态组合为主,化学作用为中等-强烈溶蚀特征;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特征表明沙丘为河口沉积;热释光测年结果表明沙丘受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经历海水及风力改造。  相似文献   
23.
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主要分布于鲁武马盆地,其可采储量达3.8×1012 m3。盆地经历了卡鲁裂谷期、马达加斯加裂谷期和马达加斯加漂移期等3期构造演化。其中,马达加斯加裂谷期形成下侏罗统—中侏罗统湖相-滨浅海相烃源岩,于早白垩世进入生油门限,晚白垩世达到生油高峰,渐新世进入生气窗。受马达加斯加漂移期东非陆上断裂系统活动影响,大量富砂沉积物以块体搬运和深海滑塌方式向深水区堆积,形成了盆地内面积广、厚度大、岩性相对均一且物性良好的超大型深水重力流沉积砂体;漂移期海相泥页岩则为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东非陆上早期隆升和三角洲进积作用使鲁武马盆地形成重力滑动和盐底辟构造,渐新统—上新统内形成东非被动陆缘正断层带(EANFZ)和逆冲断层带(EATFZ),下伏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成油气沿正断层和深水区逆冲断层向上运移,聚集于构造-岩性-地层、构造圈闭中,形成大气田。  相似文献   
24.
对"用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方法控制地面沉降"的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我国已有90余个城市和地区相继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长江、黄河、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松辽平原及沿海许多地区,地面沉降正在发生和发展之中,尤其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及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平原,成为我国两片最大的沉降地区。地面沉降对这些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几十年来,这些地区一直将“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作为控制地面沉降措施之一。该文章认为“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并非一种理想的控沉措施,不仅值得商榷,甚至为应该被否定的控沉措施。依据:①一般情况下,随深度增加,地层的压缩性会渐下;但是开采同量的地下水,其水位下降的速率及幅度深部含水组比浅部含水组要大的多,两者引起的沉降量不会有明显的差别;②从地下水开采资源组成与地面沉降关系分析,含水层深度越深,其中的压密释水量所占的比例也越大,造成的地面沉降也越严重;③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固结状态,随深度的增加,也不完全是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25.
含油气盆地中的岩浆活动不但对碎屑岩围岩进行了物理改造,而且也引起了分布局限的热变质作用。同时,岩浆活动也加速了围岩的成岩作用进程。并且直接或间接地为成岩作用提供了物质来源。岩浆活动对碎屑岩围岩的物理改造表现为围岩热拱张裂和气孔一杏仁构造的形成,前者普遍见于三江盆地、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后者发现于松辽盆地南部。岩浆活动引起的热变质作用普遍见于三江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和海拉尔盆地,并且以泥岩围岩的角岩化、砂岩围岩中基质重结晶成绢云母和绿泥石为特征。岩浆活动也可引起氧化硅凝胶在孔隙中的直接沉淀,例如松辽盆地南部营城组砂岩中的梳状石英。由于岩浆活动引起了地温梯度的升高,因而在浅部地层中可发现深部地层中才可形成的铁方解石等。岩浆活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片钠铝石和方解石的沉淀见于海拉尔盆地、三江盆地和渤海湾盆地。  相似文献   
26.
榆林现代农业精细化服务平台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现有气象监测数据、格点预报、农业服务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3S、大数据融合技术,建设集监测、服务为一体的榆林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形成WEB+手机APP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实现了监测自动化、预报精细化、服务系列化、传输网络化和人员专业化的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的建设对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气象需求和推动榆林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
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前中生界浊积岩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勘查发现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前中生界黑色泥岩层中广泛发育浊积岩层,具有冲刷面、槽模等层面构造和粒序层理、水平层理、流水波纹层理、同生叠瓦状等层内构造。鲍玛序列存在6种组合。浊积岩相分为块状砂岩相(B1)和近基浊积岩相(C),为近源水下缓坡沉积体系。浊积岩的存在及其沉积构造特征所提供的大量古水流信息表明:柴西中生代古水流格局总体上是自东北向西南,阿尔金山斜坡带在侏罗纪中后期处于持续沉降时期,为一沉积坳陷,而柴达木盆地的腹地则为隆起和物源区。  相似文献   
28.
通过分析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区域地质和含油气盆地勘探开发基础数据,从板块构造演化入手,系统编制特提斯构造域东段沉积构造演化剖面图和生储盖组合剖面图,研究盆地演化阶段、叠合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揭示中亚和中国西部前陆盆地演化和油气富集规律异同。研究表明: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控制了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的区域构造分带、盆地演化、盆地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根据古洋壳缝合线可分为北、中、南3个构造带,古生代以来多期微板块的拼贴,导致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含油气盆地演化分为3个演化阶段,早古生代伸展、晚古生代挤压、早中生代伸展和新生代挤压构造作用控制了研究区盆地的叠合演化,发育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3套区域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4套储盖组合,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29.
北美白垩系地层是北美油气发育的主力烃源岩层之一,目前已发现多个与之相关的常规和非常规大油气田。北美白垩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北美西部的落基山山前带和墨西哥湾地区,岩性以页岩为主,纵向上主要有Aptian Albian阶、Turonian阶和Campanian阶3套,有机质丰度介于1%~8%之间,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Ⅱ1型和Ⅲ型次之,以Mowry、Niobrara、Eagle Ford页岩为典型代表,大部分处于低熟-成熟阶段。落基山山前带受冲断带影响,盆地呈西气东油格局,而墨西哥湾地区则为南气北油的格局。良好烃源岩层也为非常规油气聚集区提供了大量的油气,以Eagle Ford页岩油气为典型代表。落基山北部西加盆地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中部构造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并重,墨西哥湾地区受盐底辟作用以构造圈闭为主。在落基山山前带远离造山带一侧和墨西哥湾北侧盐底辟不发育的缓坡,为致密油、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富集区,且潜力巨大。北美白垩系的勘探对其他地区的勘探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0.
基于对全球主要地质时期构造、沉积演化、盆地类型和主要成藏期的地质研究,评价全球重油和油砂资源潜力,进而指出有利勘探方向.据CNPC(2011)评价结果:全球重油地质资源量为42 712亿桶,可采资源量为7 147亿桶,油砂地质资源量为66 945亿桶,可采资源量为7 095亿桶;主要分布在北美、南美、俄罗斯和高加索地区,产区集中于北美和南美.以构造域进行划分,全球重油和油砂主要富集在科迪勒拉褶皱造山带、喜马拉雅阿尔卑斯褶皱造山带、西伯利亚地台周缘山系和乌拉尔山前四个大型构造带,盆地类型以克拉通和前陆为主,以斜坡降解、抬升破坏型两种模式成藏.未来重油和油砂勘探主要集中在3类地区:1)资源落实程度较高、勘探程度高的美洲地区;2)资源潜力大、勘探程度低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盆地、伏尔加乌拉尔盆地;3)资源潜力大、尚未引起注意的中东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