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1.
马林 《青海气象》2004,(4):2-8,17
利用40年(1961-2000年)的海温资料和同期NCEP/NCAR资料以及高原51个测站的降水资料,探讨了赤道东太平洋平均海温异常变冷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500hPa月平均高度的相关关系,以及在这种相关影响下高原平均气温、比湿和气流动能等的变化状态。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冷(SSTA≤-0.4℃)时,海温变化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500hPa月平均高度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些相关不但影响到高原高度场,还影响到气温、比湿和气流动能等,使高原500hPa气象场发生变化,同时这种变化又与高原东部地区表征旱涝状况的Z指数的时空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文中具体分析了海温异常变冷后,其第6个月的海温与同期高原500hPa高度呈反相关(此时的相关程度最大,达到-9l%)时,高原气温、比湿和气流动能等变化状况以及与之对应的z指数的分布情况,发现当受影响的高度、气温、比湿增大及气流动能减小时,高原东部地区发生雨涝(多雨)的几率较大;当受影响的高度、气温、比湿减小及气流动能增大时,高原东部地区发生干旱(少雨)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112.
刘潇  王强  马林  王军 《地球化学》2021,50(4):340-353
华南板块内部广泛分布的早古生代片麻状花岗岩的形成究竟是与大洋板块俯冲有关,还是与陆内挤压碰撞有关,存在激烈争议.本文对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内的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和锆石Hf-O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山片麻状花岗岩形成于晚奥陶-早志留世(444±6 Ma).白云山片麻状花岗岩含有原生白云母和黑云母,并且具有高的SiO2,Al2O3和低的MgO含量(SiO2=74.8%~80.4%,Al2O3=9.64%~12.7%,MgO=0.46%~0.61%).白云山片麻状花岗岩的稀土总量相对较低,变化于44~173μg/g之间,具有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分布模式,同时具有中-强的Eu负异常(Eu*=0.27~0.63).白云山片麻状花岗岩富集Rb、Th、U和Pb,亏损Ba、Sr、Nb、Ta、Zr、Hf和Ti.白云山片麻状花岗岩具有富集的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Nd(t)=-12.1~-7.88;εHf(t)=-10.8~-2.63)以及高的锆石O同位素组成(δ18O=8.06‰~11.4‰).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白云山片麻状花岗岩主要起源于地壳变质沉积岩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和白云山片麻状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白云山片麻状花岗岩最有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陆内挤压造山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13.
西秦岭造山带北缘之金属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斑岩型Cu-Au远景区,该带的德乌鲁岩体及其接触带是重要找矿潜力区。最新的野外调查发现,德乌鲁岩体东南缘接触带的石英闪长玢岩中发育大量含有多种金属矿物的椭圆形或近球形“珠滴构造”,且其矿物组合非常类似于临近的岗岔—克莫金矿床矿石矿物组合,即“珠滴”内含有大量金属矿物黄铁矿、毒砂、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钛铁矿和辉砷钴矿等,此外还发育有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钾长石、钠长石、石英、绢云母、电气石、葡萄石、磷灰石、榍石和金红石等复杂的非金属矿物组合。详细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珠滴”与寄主岩石属同源产物。绿泥石温度计和二长石温度计显示“珠滴”形成温度范围在297~435 ℃,角闪石全铝压力计显示寄主岩石形成压力为1.02~2.28 kbar。因此推断,“珠滴”形成于深部富含金属的流体,金属物质依附气泡按照“浮选”机制随岩浆侵位上升。当载有金属物质的气泡随着岩浆侵位到浅部时便快速解耦,其流体相逃逸,“珠滴”则被冷凝固结在岩浆圈闭之中。依据上述分析结果,认为携带金属物质的气泡把成矿元素运移至石英闪长玢岩体内,其中一些气泡把金属物质卸载到浅部,而大量的金属物质可能仍然留在深部石英闪长玢岩内。“珠滴构造”可能是深部成矿的重要指示标志。  相似文献   
114.
井喷失控条件下盐岩储库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喷压力失控是盐岩储气库运营的极端情况。根据一维绝热管流理论解析得到井喷情形下储库卸压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金坛盐矿工程地质条件,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初始内压失控工况下盐岩储库应力状态、变形收敛特征和损伤破坏规律。结果表明,溶腔硬夹层总是先于盐岩体而屈服形成明显的屈服带,失控卸压阶段塑性区逐渐扩展布满整个腔体并向径向延伸6~8 m;运营压力范围内初始内压越低,储库卸压收敛越大,7 MPa下储库体积损失达5.02%;卸压阶段溶腔内壁围岩应变速率跃升至10-2 s-1数量级,属于准静态范畴。研究认为,井喷失控状态下失控初始内压是维持储库腔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在极端灾害环境中应确保盐岩储库处于较高的运营压力之下  相似文献   
115.
离石加筋黄土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目前加筋土动弹性模量演化机理不明确、测试过程复杂等问题,结合GDS动三轴,开展不同因素(围压、含水率、加筋材料、加筋层数)影响下加筋土动弹性模量测试试验。测试结果表明:(1)加筋土的动弹性模量受含水率、围压、加筋材料和加筋层数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影响的敏感性等级为含水率围压加筋层数加筋材料;(2)加筋土的动弹性模量主要受筋材与土颗粒的联结作用和排列方式影响;(3)提出不同因素影响下动弹性模量衰减的预测模型,其表达式符合双曲线规律。研究结论对路基设计、处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6.
黄河源区湖泊萎缩的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河源区主要湖泊的水环境变化特征的论述,运用水文地质学及水环境理论学等方法,对黄河源区湖泊萎缩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取得了比较可靠的成果资料,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7.
序言     
<正>铌(Nb)和稀土(REE)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前者极度依赖于进口,而后者则是我国的优势矿产。铌和稀土矿床在全世界(包括中国)分布广泛,且类型多样,其中与碱性岩-碳酸岩杂岩相关的矿床是铌与稀土(尤其是轻稀土)资源最重要的来源。碱性岩-碳酸岩杂岩主要来自地幔,且产出于一些特殊的构造背景(如裂谷或陆内伸展、碰撞后伸展、地幔柱、火山弧等),是研究深部地幔富集与熔融过程、物质(如碳)循环和深部动力学机制的重要“岩石探针”,是当前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之一。因此,研究碱性岩-碳酸岩杂岩的形成机制及相关的Nb-REE成矿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8.
大量移动对象时空数据的有效管理是移动空间信息服务的一个新兴的研究内容。本文提出一个面向全时段查询的移动对象时空数据模型,并给出基本的模型定义;探讨移动对象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运动位置估算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延时法、滑动平均法、三次指数法等;研究了移动对象的状态更新策略,提出一个适应于更新时间间隔的变动阈值法的移动对象的状态更新策略,该策略采用时间滑动窗口形式建立移动对象状态更新间隔的一元指数回归方程,通过求取回归参数获得移动对象状态更新趋势,利用该参数动态调整状态更新闽值。最后,给出实验模拟结果,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9.
通过对南海采集的沉积物进行分析,发现一新种奇足威伦狭腹猛水蚤,这也是首次在中国海报道威伦狭腹猛水蚤属。新种奇足威伦狭腹猛水蚤与同属其它种的主要区别特征是:身体表面除尾节有小刺外,其余各节表面均光滑;第四胸足外肢第三节内侧具两根刚毛;雌性第五胸足內肢具4根刚毛和刺,外肢顶端具一根尖刺,尾叉长约为宽的六倍。  相似文献   
120.
以深圳市出租车GPS数据为基础,运用时空拓展的轨迹数据场聚类方法提取城市交通热点区域,结合城市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和地理实况对热点区域加以理解和分析。基于复杂网络的视角,计算交互分析指标并可视化热点区域的空间交互网络,探究城市交通和居民出行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1)交通枢纽(机场、火车站和口岸)、综合性商圈、城市重要主干道周边和城市商务中心在节假日和工作日均表现为持续热点区域;2)节假日热点区域分布较"发散",主要反映了居民个性化出行需求;3)工作日热点区域分布较"收敛",主要表现为职住分离的通勤模式;4)不同热点区域在空间交互网络中的重要性存在明显差异,其空间交互体现了距离衰减效应和局部抱团现象,居民出行的热点区域网络本身具有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