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北京市区大气气溶胶散射系数亲水增长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利用自制的"进样气流湿度调节"装置,2005年12月7-22日在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测点(记为CAMS)对北京市区冬季气溶胶散射系数随湿度的变化关系进行了观测试验,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北京市区气溶胶散射系数亲水增长因子f(U)(定义为一定湿度下的气溶胶散射系数与"干"气溶胶散射系数的比值)在湿度从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中,主要表现出"平滑连续"的增长特点.总体上,当相对湿度(U)从小于40%增大到93%左右时,平均气溶胶散射系数亲水增长因子可达2.10,而平均散射系数亲水增长因子f(U=80%±1%)为1.26±0.15.按照污染情况把观测期间划分为"相对污染"时段和"清洁"时段,则在"相对污染"情况时,北京市区CAMS测点的气溶胶散射系数增长因子f(U=80%)大约为1.48,而在"清洁"时段约为1.2.与国外有关观测相比,北京冬季"清洁"时段气溶胶的散射系数亲水增长因子f(U=80%)在数值上与生物质燃烧型和扬尘类型气溶胶的亲水增长相似.反映了在不同天气背景下北京市区的气溶胶类型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2.
中国部分清洁地区大气中N2O的浓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3年4月—1995年8月对中国部分清洁地区大气的N2O浓度进行了现场观测,结果表明:农田(玉米田和麦田)大气的N2O平均浓度高达322.1-343.4ppbv,这是土壤排放N2O的结果;临安、龙风山和瓦里关山大气本底观测站(WMO/GAW)N2O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18.8±8.4ppbv,317.4±4.7ppbv和314.0±4.2ppbv。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气N2O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另外,还对现场取样及N2O浓度测量技术作了初步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63.
利用GOME卫星资料分析北京大气NO2污染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OME (Global Ozone Monitoring Experiment, 全球臭氧监测实验) 1996年1月—2002年12月NO2对流层柱浓度月平均卫星遥感资料以及根据北京市2001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NO2污染指数数据计算出的地面NO2日均质量浓度值, 分析了北京市城市大气NO2污染变化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年际变化, 并将2001年1月—2002年12月北京上空GOME NO2对流层柱浓度月平均值变化与北京市地面NO2日均质量浓度月平均值变化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两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据此可以利用GOME NO2对流层柱浓度月平均卫星遥感资料来分析特定区域大气NO2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64.
城市环境大气重污染过程周边源影响域   总被引:39,自引:9,他引:39  
北京城市周边污染源影响问题是北京环境污染治理决策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之一. 综合分析2001年1~3月份BECAPEX(Beijing City Atmospheric Pollution Experiment), MODIS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与TOMS(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卫星遥感资料, 提出追踪污染源“上游”风场合成矢量法. 通过统计分析北京及周边地区TOMS与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区域性特征, 发现北京城市重污染过程与南部周边城市群落排放源影响相关显著, 北京周边向南开口的类似“马蹄型”地形可能导致周边源远距离输送的污染物“滞留”效应, 形成北京与南部周边排放源近似南-北向带状影响域. 综合分析北京地区重污染过程轨迹特征, 并选取2001年1~3月份重污染过程与空气质量良好时段作为分析样本, 采用HYSPLIT (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轨迹模式进行模拟试验, 揭示了北京城区重污染过程河北、山东和天津等地城市群落污染排放源扩散轨迹. 选取北京城区异常重污染过程个例, 并用RAMS(Regional Atmosphere Model System)模式模拟试验, 亦揭示了北京城区异常污染过程周边外源贡献率, 进一步证实了北京城市重污染过程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南部周边城市污染物外源的输入.  相似文献   
65.
北京风沙天气的气溶胶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以及1988、1990、1992、1993、1995、2000年等年北京风沙天气期间所采集的气溶胶样品的分析结果,研究了北京的风沙天气分布特征,风沙期间大气污染状况,产生风沙天气的主要原因及沙尘的来源等.初步得出北京的风沙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是造成春季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北京春季风沙天气是由沙尘暴、浮尘和扬沙造成,但以扬尘引起的频率为最高,占71.4%;风沙期间大气气溶胶与无风沙时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征有明显的差异;大气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征显示出,风沙期间的大气气溶胶主要来源于自然源,以局地尘源为主,人为排放的气溶胶作用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66.
该文为高阶矩湍流方程组的二阶矩闭合方案提供了参数组选择。此参数组是用近地层实测资料结合湍流方程二阶矩闭合方案推算出的。然后,将其与Mellor等人在实验室所得的参数组分别代入湍流二阶矩闭合方程组拟合,得动量(ΦM(ξ))、热量(ΦH(ξ))与稳定度(ξ)的二组关系曲线,可见此二组曲线几乎重合,且与Businger野外近地层实测结果符合较好。拟合的垂直速度方差((W*2)1/2(ξ))、温度方差((θ*2)1/2(ξ))与ξ的二组关系曲线相对于UTAH资料,所得曲线偏差比Mellor曲线偏差小得多,而相对于KANSAS资料,所得曲线偏差稍大于Mellor曲线。  相似文献   
67.
随着近10年来全球某些地区气候变暖趋势的日益明显,对大气层温室效应及其有关主要温室性气体CO_2,CH_4,N_2O,O_3,CFCs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些大气微量成分在对流层的增长趋势已被确认,对其分布特征,变化趋势、源和汇的研究都获得重要进展。就CH_4而言,通过对南极和格陵兰积冰冰芯中残留空气CH_4浓度的测定,发现从1771年到1955年大气CH_4浓度从0.78±0.09 ppmv上升到1.30±0.07 ppmv。仅80年代就增加了约15%,年增长率为10—16 ppbv。近年来的全球烧  相似文献   
68.
2006年北京春季气溶胶吸收系数的分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6年春季北京城区大气气溶胶中沙尘和黑碳气溶胶吸收系数的波长指数及其对总吸收系数的贡献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06年春季北京城市地区测点,黑碳气溶胶吸收系数随波长的变化呈指数递减,假设某些天的气溶胶吸收无沙尘的贡献,估算的波长幂指数a=-0.92。另外,计算了北京3次浮尘天气下沙尘气溶胶对吸收系数(520 nm波段)的贡献,计算表明,在浮尘天气影响期间,沙尘气溶胶对吸收系数的贡献平均为32.8%,黑碳气溶胶仍是浮尘影响期间城市气溶胶吸收消光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69.
基于实测PM_(2.5)、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分辨雾霾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霾是由于气溶胶增多或相对湿度增大引起气溶胶吸湿增长而导致的能见度降低的现象,而雾是气溶胶经过活化变成雾滴而造成的低能见度事件,在气象观测中如何对两者进行准确区分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本文以雾和霾在物理性质上的客观区别为基础,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实测PM2.5、能见度和相对湿度来分辨雾和霾的新方法.通过对当地历史观测的气溶胶谱分布数据进行拟合和统计,并结合气溶胶吸湿增长特性计算得到判别参考值.通过将实际测量的PM2.5、能见度和相对湿度与判别参考值相比对,来估计当前状况是雾或霾的概率.本方法可操作性强,基于常规观测仪器即可实现.  相似文献   
70.
WMO区域本底站气溶胶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通过2002年8月12~27日和2003年7月20日~8月1日在浙江临安县的WMO区域空气污染本底站临安站所采集的气溶胶样品的质量浓度,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元素碳(OC/EC)及部分化学元素的特征分析,并与1991年夏季(8月22~28日)气溶胶的某些特征比较,初步研究结果为:1991年至2003年夏季的气溶胶TSP,PM11和PM2.1浓度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但是PM11/TSP和PM2.1/PM11则有增加的趋势。1991年、2002年和2003年PM11/TSP的值为90 % 左右,PM2.1/PM11 分别为46.52 % , 69.33 % 和72.29 % ,说明气溶胶以小粒子为主,小粒子又以细粒子为主。1991年、2002年和2003年浓度最高的离子为SO2-4,其次为NH4。其中SO2-4占所测离子浓度的百分数分别为65.39 % ,57.75 % 和57.27 % ,并且主要以(NH4)2SO4,(K)2SO4和(Na)2SO4的形式存在。各离子浓度占所测离子浓度的百分数基本上不随年代变化,具有一定稳定性。2002年和2003年气溶胶中的OC浓度分别为29.91μg/m3和14.14μg/m3,均为各自的组分之首。2002年和2003年OC的比值PM2.1/PM11分别为64.63 % 和77.71 % ,EC的比值PM2.1/PM11分别为69.89 % 和87.17 % ,可见气溶胶中OC和EC主要存在于PM2.1的粒子中。元素富集因子分析表明,自然源与人为源对气溶胶中的元素都有重要的贡献。主因子分析结果显示PM2.1和PM11元素源基本相同,自然源主要是地壳、土壤尘和海盐, 人为源主要是煤飞灰(煤和焦碳)、冶炼工业和道路机动车辆的排放、废物处理、垃圾焚烧及建筑工业粉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