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
2005年江淮流域入梅偏晚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汪靖  刘宣飞  韩桂荣  何金海 《气象》2006,32(12):76-81
2005年是江淮流域入梅偏晚年。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OLR资料和江苏省气象台提供的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对2005年江淮流域入梅前的异常环流形势进行分析,探讨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低层中高纬冷空气的活动异常与东亚大槽、中西太平洋ITCZ以及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等活动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入梅前,东亚大槽发展强盛,ITCZ偏弱以及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强劲少动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偏晚。同时,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的强劲少动也使南下冷空气势力强劲,中低层副热带锋区偏南,抑制了暖湿的东亚夏季风向江淮流域推进。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北突跳偏晚是江淮流域2005年入梅偏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
1 INTRODUCTIONAs confirmed by many studies[1-4], sea surface pressure is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subtropical Southern Hemisphere,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Southern-hemisphere Annual Mode (SAM). It is in fact a seesaw effect of sea surface pressure symmetric longitudinally between the South Pole region and austral middle latitudes. SAM is in fact a correction to the Antarctic Atmospheric Oscillation (AAO) [3-5] At present,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structure of SAM and its …  相似文献   
23.
应用线性化方法作江淮气旋发生的概率预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桂荣  方乾 《气象科学》1998,18(4):403-408
利用几十年气旋资料,应用经验统计及智能数据库技术,精选与气旋发生关系密切的因子,采用非线性回归变换,建立概率回归方程。将T016数值产品代入回归方程进行气旋概率预报。经实际应用并采用Brier评分,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4.
喜度  韩桂荣  殷笑茹  李杨  刘寅  唐云志 《气象》2020,46(6):765-775
利用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江苏省地面自动站资料以及长三角地区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使用气旋相空间法(CPS)对2000—2015年影响江苏台风的相空间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经过和台风年鉴比对,CPS法能较为客观准确地描述各类路径影响江苏台风的变性过程,而结果表明:影响江苏的台风发生变性的多为登陆北上、变性前强度较强的台风。进一步分析台风"海葵"和"麦德姆"两个CPS轨迹不同的台风相空间参数,发现其参数轨迹能较好地反映台风变性过程中的热力结构和环流特征演变,与台风降水的落区和强度有一定关联,CPS参数变化明显的"海葵",台风降水范围和强度变化较大,参数变化较小的"麦德姆",降水基本位于台风本体周边。  相似文献   
25.
一次降雪过程持续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对2011年2月14日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一次预报失误的持续性降雪过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前期的降水导致近地面维持较大湿度,补充南下的冷平流促使低层大气接近饱和,降雪持续期间,水汽集中在对流层低层浅薄的层次中;对流层中层发展和维持的强冷平流导致降水区上空迅速降温减湿,从而在对流层中低层,逐渐建立起弱对流不稳定层结.而叠置其上的稳定层则将对流活动和水汽的向上输送限制在对流层低层内,使得水汽和能量得以在一定范围内集中;不断补充南下的冷空气强迫近地层风场发生扰动,形成的中尺度切变线,为这种浅薄层次下的弱对流活动提供了触发条件.尽管辐合抬升较弱,但与其它季节相比,气温较低的冬季,在抬升凝结高度较低的大气中,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降水.造成这次预报失误的原因,是忽略了近地层系统的变化.另外,对补充冷空气的影响作用考虑不充分.  相似文献   
26.
27.
长江中下游梅雨与春季南半球年际模态(SAM)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利用1951~2000年中国160站梅汛期(6~7月)月平均降水资料和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对全国梅汛期降水与其前期春季(4~5月)南半球年际模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梅雨与春季SAM指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东亚梅汛期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同样与春季SAM指数有着紧密的联系,强SAM春季对应着后期弱东亚夏季风,西太平洋副高加强西伸,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垂直上升速度的增加,这些为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增加提供了有利的大气环流和水汽条件,而弱SAM春季情况则正好相反。春季南半球年际模态的异常为长江中下游梅雨的预测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28.
东亚副热带季风特征及其指数的建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基于大气对流活动和非绝热加热的分析,给出东亚夏季风区域变化特征,客观地确定东亚副热带季风及热带季风对流强度,并由此建立其与大尺度季风环流的内在联系,提出分别用所对应区域经向风垂直切变来构造季风指数.对比分析显示,上述季风指数在反映夏季环流和降水等方面效果显著,能很好地刻划东亚夏季风强度.同时指出,东亚副热带季风指数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长江中下游降水密切相关,在空间场上表现出东亚/太平洋型(EAP型)遥相关特征.高指数年副高偏南,长江中下游为涝;低指数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29.
人工神经网络台风预报系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系统在经大量数据训练、运算基础上,选用了BP网络模型。为适应台风路径预报,对BP网络进行了改进,应用改进后的BP网络,自动训练到2159次后,由神经网络输出的判定台风移向趋势-西进,北上,西北移与实际历史移行路径概括率达97%。在业务实用时,只需在指定硬盘路径中给出系统运行的3个文件,包括天气系统主要特征参数,系统即可以人机对话形式给出当前台风移动路径概率值。  相似文献   
30.
高空西风急流对长江中下游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在控制试验(CTL)的基础上。研究高空西风急流强度变化对长江中下游一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和雨带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试验对高低空急流位置、降水强度有很好的模拟能力;模式敏感性试验中高空西风急流增强(SJet)/减弱(WJet)的方法是合理的、可行的;SJet和WJet两者对低层环流和雨带及降水强度的影响过程不同。前者有利于加强低空急流。降水在CTL雨带的南侧会增强。在北侧会减弱。雨带位置南撤;后者则相反。雨带位置向北推进;SJet所引起的暴雨中心位置偏南。WJet所引起的暴雨中心位置偏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