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4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168篇
测绘学   188篇
大气科学   130篇
地球物理   299篇
地质学   551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8篇
自然地理   15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61.
宁立新  惠春  程昌秀 《海洋学报》2022,44(7):122-136
海啸是自然灾害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有严重威胁的灾难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化贸易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口和经济暴露于海啸灾害。历史海啸灾害的时空分异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海啸灾害的演变规律,为灾害预警、灾害防控等提供有益参考。本文通过提取具有完整性和同质性的数据(爬高高度(RH))进行全球海啸的时空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0.1 m≤RH<0.5 m、0.5 m≤RH<1 m、1 m≤RH<5 m、5 m≤RH<10 m、10 m≤RH<20 m和20 m≤RH的间隔,海啸目录分别自1963年、1940年、1950年、1946年、1922年和1885年以来可以被认为是完整的;(2)全球海啸发生有一定的增加趋势,大约每年会多观测到7次波浪爬高事件。在0.1 m≤RH<5 m区间内,海啸发生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当RH大于5 m时,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3)西北太平洋区域、南太平洋区域、东南太平洋区域、印度洋区域海啸发生有一定的增加趋势,而在北美区域则呈减少趋势,东北大西洋区域无显著变化;(4)除北美区域外,其他区域的海啸发生遵循一定的自组织临界行为,相比来说,东北大西洋区域更容易发生小的海啸事件,而西北太平洋区域和印度洋区域更容易发生各种强度的海啸事件。  相似文献   
962.
963.
土地是我国国有资产中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资产,是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城市的开发建设离不开土地,经营土地是经营城市的核心和关键。经营土地不能单纯地追求土地资产价值,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既要注重对耕地的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同时,又要注重土地资产的管理,实现土地资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64.
加快建成完善矿权市场,尽快充分发挥市场在矿产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这是我国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乃至各级政府当前的迫切愿望。正是基于这种愿望和党的十六大精神,1月初国土资源部在广西南宁召开了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研讨会。会上,来自多方面的高层专家、高层学者畅所欲言,提出了自己关于“两权”市场建设方面的新观点、新思维、新理论。充分地了解、研究并科学地吸纳专家、学者们的新观点和新理论,将有助于我国“两权”市场的培育和建设。为此,本刊特地运用《座谈时空》为个栏目,对专家、学者们的观点、理论进行摘登。我们期望这些专家新论能够对国土资源“两权”市场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有良好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65.
2014 年起,杨文采院士担任《地质论评》主编,2019年连任,他认同“科学无国界”的理念,认为科学知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但更认同“科学家有祖国”的事实,认为中国人的科技成果应该首先应用在中国科学技术创新的伟大事业中去。因此在第40届编委会2019年新年献词中呼吁写中文论文, 让中国人民首先受益,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号召,在担任《地质论评》主编8 年多的时间里,亲自撰稿30余篇,以实际行动支持中文期刊的发展。在杨文采院士的带领下,在各位编委的大力帮助下,《地质论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保持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光荣传统,学术地位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获得上级主管部门和行业学会的奖励,得到了地质行业同仁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966.
随着我国地震工程学的发展,烈度的应用范围渐渐发生了变化。通过整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地震震害数据,发现整体趋势是,低烈度区的同类结构基本完好比例增加,其他破坏等级的比例下降,高烈度区同类结构的毁坏比例增加;收集近些年发生的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和鲁甸地震的部分震害数据,发现同一烈度区,设防、未设防的和不同设防等级的结构震害差别较大。如果烈度表达的是地震后果,则据这些后果平均水平判定的烈度应有不同,反证了烈度的含义是通过震害反映的地震作用。因此,借助不同建筑类型、不同设防等级的结构判定烈度时,需要相对统一的标准。由于我国丰富的震害资料来源于未设防结构,建议通过某个烈度下的不同设防标准、各类结构、各震害等级的平均震害指数和(或)破坏比与未设防同类结构的平均震害指数和(或)破坏比的统计关系,建立未设防结构对应的平均震害指数和(或)破坏比的调整系数,可据设防结构震害判定烈度。  相似文献   
967.
《地下流体站网运行管理与产品服务平台》是国家地下流体站网在线管理与产品产出的综合业务平台,基于平台的开发背景、设计思路和系统架构,以及站网监控、台网管理、质量评估、产品服务、学科综合等,详细介绍平台功能及特点。  相似文献   
968.
基于全国地震地下流体台网数据,分析了芦山MS 6.1、马尔康MS 6.0地震引起的地下流体井水位、水温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对于芦山MS 6.1地震水位同震响应观测井数量较多,以上升变化为主,同震变化幅度较大;而对于马尔康MS 6.0地震水位同震响应观测井数量较少,以振荡为主,变化幅度较小;2次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响应能力均强于水温测项,水温记录同震响应的前提是同井能记录到水位同震变化;2组地震引起的同震响应特征差异主要与震源机制解、台站分布密度、同震响应机理不同等有关。  相似文献   
969.
中国三大海相盆地原型及对油气形成原始物质条件的控制,古生代多次构造运动和中新生代差异性迭加改造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富集的控制作用,以及复杂构造区及超深层海相油气动态成藏过程与富集规律,是制约海相油气勘探发现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认为,在不同板块构造旋回背景下,中国三大克拉通不同时期盆地原型及其沉积模式存在明显差别,可分为台内坳陷、被动大陆边缘和裂谷(陷)三大组合类型,其中被动大陆边缘可以分为陡坡、缓坡两种类型,形成了海相地层内多种类型的源-储配置关系;显生宙以来几次全球板块构造重组,特别是晚三叠世以来在多板块俯冲会聚构造格局下,三大海相克拉通盆地分别经历了4次迭加改造并形成了相应的陆相盆地原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迭加改造地质结构,包括:山前带冲断-褶皱、差异沉降-隆升、多重滑脱构造、深断裂的走滑活动、构造-岩浆作用形成的相关构造;塔里木台盆区“大埋深、高压力、低地温”条件下的生烃抑制控制了油气分布,液态烃分布深度可以超过10 000 m,加里东中晚期和海西期古构造高部位控制了早期油气的运聚,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活动的走滑断裂带控制了晚期高熟油气的富集;四川盆地古隆起、古斜坡控制了原始油气聚集,形成了特殊的古油藏烃源灶,后期深埋裂解产生的油型裂解气成了大中型气田的主要气源,晚白垩世之后大规模褶皱变形和抬升剥蚀造成了盆地内流体压力系统重组再造,按照改造程度将油气聚集保存模式划分为:(1)弱改造型,常规、非常规气可在原位长期保存;(2)中改造型,常规气调整再成藏,页岩气规模富集;(3)强改造型,常规气藏大多遭破坏,部分非常规气藏得以保存。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天然气具有“两源三向”的特征,天然气成藏与不整合面-地层层序界面、岩性-岩相变化密切相关,气藏普遍经历了一次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970.
针对深埋隧道工程建设所面临的软岩大变形、岩爆、活动性断裂带、高温高湿以及隧道进出口高边坡5大主要工程问题,首先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深埋隧道围岩大变形的支护理论——开挖补偿法,并研发了深埋隧道灾变防控核心材料——NPR锚杆/索。然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深埋隧道不同工程问题的防控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软岩大变形隧道NPR锚网索高预紧力补偿技术、岩爆隧道能量吸收补偿技术、活动性断裂带隧道双梯度注浆强度补偿技术和NPR锚网索桁架耦合支护技术、高温高湿隧道双隔双控技术以及隧道进出口高边坡NPR锚索防治-加固-监测-预警一体化双补偿控制技术。最后,结合具体的实际工程,对深埋隧道的灾变防控应用效果进行说明,以期为未来深埋隧道工程防灾减灾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