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87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05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为解决目前配电房配网规划改造设计中缺乏配电房结构及内部设备精确三维空间数据的快速获取装备与方法的问题,该文设计研发了配电房遥控移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履带车编码器的配电房多站点云自动拼接方法,该系统将激光扫描仪安置于遥控履带式移动平台上,作业人员可在配电房外,遥控扫描系统移动到合适的测站位置,实现配电房内部的多站扫描,该方法能快速实现不同站点间的点云数据的粗拼接,再利用广义迭代最近点(GICP)算法迭代实现精配准,获得完整统一的精确配电房三维点云数据。该文研发的配电房移动扫描系统避免了操作人员进入带电的配电房作业,可在符合配电房安全管理规范的前提下,完成配电房扫描数据采集,提出的基于编码器的多站点云自动拼接方法可降低扫描仪的配置要求,降低系统成本。  相似文献   
252.
针对配电房内部设施改造规划设计的需求,该文基于三维点云、三维模型、全景影像等数据,采用C/S、B/S混合架构,设计研发了具有三维建模与浏览、网络数据管理与调度、配网规划与设计等功能的配网规划系统。规划人员进行改造设计时,可快速获取配电房的三维空间信息,在可量测的精确实景三维可视化场景中布设配电设备,并根据设备安全距离的规范要求自动调整设备位置,生成和输出二维设计图件。测试表明,系统运行流畅、三维实景效果逼真、功能满足设计需要。系统将精细级别实景三维模型应用于配电房配网规划设计,提升了配电房配网规划设计及管理的数字化与信息化水平,延伸了实景三维中国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53.
为研究青藏高原向东构造挤压过程中,构造变形扩展方式的变化,文章选取青藏高原东缘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测定及分析工作。结果表明,若尔盖盆地和龙门山块体具有诸多低温热年代学及构造隆升差异:若尔盖盆地样品冷却速率较为集中,介于1.257~1.285℃/Myr,而龙门山块体样品冷却速率变化较大,介于1.243~2.875℃/Myr;若尔盖盆地在100 Ma以来共经历了2次明显的构造热事件,第一次为100~80 Ma(冷却速率为4.40±0.395℃/Myr),第二次为21~12 Ma(冷却速率为2.89±0.597℃/Myr),龙门山块体东缘地区在70 Ma以来,总体上表现为构造隆升程度的逐渐增强,且在8 Ma以来构造隆升持续增强,冷却速率达到了5.75±0.238℃/Myr;若尔盖盆地的构造变形属于前展式构造扩展,而龙门山块体则为后展式(自8 Ma以来),文章将该过程总结为“构造变形扩展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部分”在第四纪(4.48 Ma)达到龙日坝断裂附近,形成兼具逆冲与右旋走滑的龙日坝断裂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