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35篇 |
地球物理 | 2篇 |
地质学 | 56篇 |
海洋学 | 1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篇 |
自然地理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4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识别并研究扬子陆块北缘古-中元古代的岩浆-变质-沉积事件,是全面理解该陆块古-中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基础,也是重建其在Columbia 超大陆向Rodinia 超大陆转变阶段角色和位置的前提。本文对扬子陆块北缘桐柏地区马鞍山岩群的3 件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 定年和原位Lu-Hf 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该岩群下部a 岩组片岩中最年轻的单颗粒锆石谐和年龄为1725±30 Ma,上部b 岩组大理岩中最年轻的一批锆石谐和年龄为1626 ~ 1606 Ma,大致分别限定了其最早沉积时代,表明扬子陆块北缘桐柏地区可能存在中元古代早中期沉积地层。马鞍山岩群的碎屑锆石年龄谱范围是2643 ~1606 Ma,呈现出显著的1820 Ma单峰频谱特征,其潜在物源区可能主要来自于扬子陆块北缘外部的桐柏-大别-苏鲁地区(现已卷入中生代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现有资料指示,扬子陆块北缘在古-中元古代时期可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大地构造单元,二者在古元古代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各单元内中元古代早中期地层的物源区显著不同,可能分别靠近伸展环境的超大陆核部和汇聚环境的超大陆边部。 相似文献
33.
1964-2013年大连地区暴雨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4—2013年大连地区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和 Yamamoto检验及最大熵谱分析等方法,对大连地区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地区3—12月均可出现暴雨,72.7%的暴雨出现在7—8月,7月暴雨出现最多,8月上旬是暴雨出现最集中的时期。4—8月各月暴雨日数均呈上升趋势,且4月暴雨日数上升最明显,8月次之,至9月暴雨日数呈下降趋势。大连地区各站年平均暴雨日数为1.8—2.8 d,暴雨日数分布从大连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增多,暴雨日数大值中心在庄河(2.8 d)。各站年暴雨日数均呈上升趋势,大连北部普兰店、东部长海和西南部旅顺地区年暴雨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他地区年暴雨日数上升趋势较弱。近50 a来,大连地区暴雨初日有所提前,暴雨终日变化不明显。年暴雨日数、暴雨强度和暴雨贡献率均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且均从2003年以来增加明显,均有2.0—3.0 a的周期振荡;此外,年暴雨日数、暴雨强度和暴雨贡献率分别存在准12.5 a、准5.0 a和准16.7 a的振荡周期,仅年暴雨贡献率在1977年和1978年发生显著突变。 相似文献
34.
超级单体引发的龙卷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营口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5年8月10日16时10-20分左右营口市东南部六个乡出现的龙卷天气过程进行了简要分析,该龙卷发生前的主要天气形势是:一个东移的东北低涡引导高空槽,沿高空等高线冷干气流与低空的暖湿气流产生对流不稳定层结,超低空南支急流与低空西南风急流以及高空西北风产生的较大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龙卷天气的产生.产生该龙卷的对流系统是由渤海湾生成的片状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降水回波.自东向偏北方向移动,15:50以后低层反射率因子的强降水回波移入大连北部与营口南部临近区域,在层状云降水中含有一些零散的和有组织的对流降水回波,主体为一个近似团状的对流系统,而龙卷产生自该系统南端的一个超级单体.最初的中气旋形成于8月10日15:56,相应对流单体的反射率因子还没有呈现出超级单体的特征,随后中气旋迅速发展加强,在16:02-16:08反射率因子形态呈现出经典超级单体的特征:明显的低层入流缺口,入流缺口位于超级单体移动方向(偏东南方向)的右侧,低层的弱回波区和中高层的回波悬垂结构,最大反射率因子超过56 dRz.在龙卷产生前几分钟和龙卷进行过程中,中气旋保持较强,而后迅速减弱,低层入流缺口渐渐消失.在龙卷进行过程中,相应45 dBz超级单体的反射率因子区局限在6 km以下,此系统为低质心的对流系统,产生的天气是龙卷,伴随有大风短时强降水,与冰雹的高质心对流系统有明显区别.同时也初步探讨了引发此次龙卷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35.
东昆仑金水口花岗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水口岩体出露于东昆仑北坡,岩性主要为含石榴子石的过铝花岗岩和不含石榴子石的二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自该岩体从金水口群解体以来,其形成时代一直制约着该地区构造演化的恢复。对锆石内部结构、阴极发光图像特征和Th/U比值的研究表明,金水口岩体中锆石主要为岩浆锆石,个别含有残留锆石核。锆石U-Pb同位素LA-ICPMS和SHRIMP原位分析结果显示,金水口电站周围的石榴堇青花岗岩及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分别为(411±17)Ma和(396±18)Ma,说明金水口岩体为早泥盆世的花岗质侵入体,是在早古生代末由柴达木地块基底富Si和Al的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该套S型花岗岩记录了古元古代的两期源区物质信息(约1.63Ga和约1.78Ga),代表了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末期的一期重要岩浆热事件。 相似文献
36.
对1971-2000年营口地区各月大风及大风日数等要素资料的分析表明:1971-2000年营口地区各月最大风速≥6级和≥8级的日数表现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6级和≥8级的年大风日数均呈递减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7.4 d/10a和-6.7 d/10a;1981-2000年营口地区最大风速≥6级和≥8级的年大风日数变化速率分别为-13.1 d/10a和-6.1 d/10a,反映出1971-2000年大风日数递减趋势较1981-2000年显著,春夏季(3-6月)递减趋势尤为显著。气温日较差减小所导致的局地环流减弱可能是营口地区大风日数减少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