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4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0 毫秒
31.
夏垫断裂浅部特征高分辨反射地震探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夏垫断裂上采用浅层纵、横波相结合的联合探测方法,获得了多条反映不同深度的高质量叠加时间剖面图,这些图像清晰地显示了夏垫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和地表以下浅至几米的地层结构和断裂特征信息,使得采用人工地震方法探测地表下10m以内的断裂成为可能。本次探测工作中,还在夏垫断裂的南侧发现了1条倾角较缓、呈铲型向下延伸的断裂,表明夏垫断裂是由2条断裂组成的断裂带。  相似文献   
32.
大庆石油物探资料结果表明,大庆长垣西缘断裂的上盘,即东侧的北西向断裂可能存在第四纪活动断裂。为了确定大庆长垣西缘断裂的空间展布以及该区的地壳浅部地质构造特征,本项研究布设了2条跨大庆长垣西缘断裂的浅层地震探测剖面。结果表明,大庆长垣西缘断裂表现为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逆断层,为一条中生代晚期活动断裂。断裂的上盘,即东侧发育有一系列次级断裂,断裂的断层性质以及断层倾向多样化,两条测线东部均发育错断第四纪地层的断层,使得该区浅部地层形成地堑与地垒构造。本项研究不仅可进一步提高对大庆长垣地区浅部构造特征的认识,而且为大庆市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3.
人工增雨催化技术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增雨催化技术系统研究”是国家计委"九五”计划期间支持的重点科研项目.1997至1999年结合国内人工增雨催化技术面临的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的实验与理论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4.
伽师强震群区震源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探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穿过伽师强震群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提供了研究区从地表直至莫霍界面的地壳细结构图像.探测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下地壳分界面埋深约20~30 km,莫霍界面埋深约52~58 km.上地壳内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射图像.上地壳上部为沉积盖层,厚度约8~9 km,盖层内部反射成层分布,显示了稳定而连续的沉积特点;上地壳下部则为“反射透明”背景下存在的叠层状反射带.下地壳内部呈现明显的反射性质,具体体现在上、下地壳分界面和莫霍间断面都表现为具有一定持续时间的多循环反射叠层结构特征.时间剖面上所有反射事件由北东向南西下倾的整体图像直观地反映了塔里木盆地地壳变形而向西昆仑下插入的事实.剖面47km桩号附近,上地壳下部至壳幔过渡带以上地壳范围内存在一条高倾角的深断裂,具有走滑性质,本研究认为该深断裂与1997年伽师强震群的发生密切相关,推断它为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构造.而时间剖面上壳幔过渡带反射的连续性则说明该断裂没有向下穿过莫霍面.存在于上地壳上部的两条高倾角的浅部断层可能对应于地质推测的麦盖提—下苏洪断裂带,它们与位于其下方的地壳深断裂构成了伽师强震群可能的深、浅构造关系.  相似文献   
35.
地貌形态是构造和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主要通过构造活动和岩石的抗侵蚀能力等来调节。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古老造山带往往可以忽略构造驱动的岩石抬升,使得研究岩石抗侵蚀能力对其地貌雕刻的贡献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大多数活动造山带地貌研究的结果显示地貌主要受控于活动构造,关于岩性对地貌演化影响的报道较少。色尔滕山山前断裂为河套盆地北缘的一条重要控盆断裂,全新世以来该断裂的活动性较强,曾发生过两次较大震级地震(M6. 4和M5. 9)。前人活动构造研究表明该断裂的活动性具有空间差异,中部乌加河镇活动性最强,两端逐渐减弱。但相对河套盆地北缘其他大型断裂(如狼山山前断裂、乌拉山北缘断裂和大青山山前断裂),该断裂的地貌参数研究较少。同时其地貌演化特征及发育机理仍然不清楚,这些均制约了对该断裂的变形动力学理解。本文基于30 m分辨率的DEM数据对该断裂进行详细的河流地貌学参数研究,包括使用Arcgis和Matlab脚本提取色尔滕山山前33条河流的子流域盆地面积 高程积分(HI)和相应河道陡峭指数(Ksn)、河道纵剖面及其裂点等地貌学参数。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流HI值大部分处于0. 40~0. 66之间,其中乌加河镇附近具有高值,流域盆地处于发育的壮年期。瞬态河道和稳态河道均沿着色尔滕山山前断裂走向分布,可能表明色尔滕山山前大部分河道目前处于瞬时地貌向均衡地貌演化阶段,并且通过对比发现瞬态河道裂点成因存在岩性和构造共同控制的现象。河道陡峭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乌加河镇附近(S13~S20)陡峭指数较大,向两边陡峭指数逐渐减小,在S8河流以西又有增大的趋势。通过结合岩性和降雨情况分析发现,河道陡峭指数除了受岩性抗侵蚀能力影响外,其分布还与色尔滕山山前断裂垂直滑移速率分布和垂直位错分布基本一致。综合来看,地貌参数的空间分布是岩性差异和色尔滕山山前断裂活动分段差异性共同控制的结果,表明该地区岩性和构造对地貌的协同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36.
受迫摆方程的伪概周期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伪概周期函数的性质和Banach压缩映像原理研究受迫摆方程的伪概周期解问题,证明伪概周期解的存在性及在条件‖y-π‖L∞<π2下的唯一性。  相似文献   
37.
鳖体寄生的后睾科吸虫两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北省产的鳖Trionyx sinensis(Wiegmann)体内采得两种后睾科吸虫(Tremacoda:Opisthorchiidae),经鉴定为新种,并建立一个新属以容纳其中的一种。文中量度以毫米为单位,括弧内为平均值。  相似文献   
38.
运用专业地震解释及构造建模软件,综合利用焦作地区地震数据、钻孔数据、地质信息对活断层二维浅层地震剖面进行层位与断层解释,同时对断层平面组合与空间展布规律进行研究,实现地质资料与地震数据的有机结合,构建近地表Q3地层底界面、Q地层底界面、N地层底界面分布模型和第四纪断层模型。以第四纪断层模型为基本骨架,以近地表地层分布为主要分层,模拟Q-Q3地质体、N-Q地质体的构造形态和断层发育情况,系统反映近地表N地层底界面至Q3地层底界面的空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39.
用冷台冻滴和2m3云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云中可溶性物质对冰核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一般云中观测到的可溶性盐类气溶胶(如NaCl、(NH4)2SO4等)在温度高于-18℃时不易成为冰核。而高浓度的可溶性铵盐(如(NH4)2SO4,NHCl等)则能显著提高AgI的成冰温度。(NH4)2SO4能使AgI成冰晶数在-10℃提高2个量级,-6℃提高约1个量级。该结果对人工催化技术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0.
土的分类是工程地质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课题,对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的土,按一定的原则,进行分门别类,以便合理选择研究内容和方法,针对不同工程建筑进行评价,为利用和改造各类土提供符合客观实际的依据。 土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其特性与土的成因有密切关系,故将成因和形成年代作为最粗略的第一级分类标准。考虑到反映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的本质的分类,称为土质分类,它是以土的物质成分(粒度成分和矿物成分)及其与水的相互作用(亲水性)的特点作为分类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