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7 毫秒
71.
刘绍平  郭建华 《矿物岩石》1996,16(4):117-121
本文应用因子分析对新疆达木斯石炭系剖面岩石样品的化学分析数据进行研究,根据R型因子分析的结果,探讨岩石化学组分的共生组合关系,找出本区石炭系岩石化学组分中的典型变量,运用Q型因子分析划分出不同的岩石类型,为地层和沉积相的划分提供了解释依据。  相似文献   
72.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5年7月1日发生在河西中部及祁连山中段人工增雨降水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及其产品的表现特征,认为这次降水过程是由于大尺度天气系统造成了大范围降水回波长时间维持,加之人工增雨作业共同影响的结果。其强度场、速度场具有混合性降水回波特征,并且在增雨催化阶段表现显著。速度图上的辐合流场、风廓线产品特征及雷达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产品对进行强降水落区、降水系统移动、地面降水估计具有较明确的指示意义。反射率因子图上的零度层亮带和速度图上的汇合流场特征是把握人工增雨作业时机和部位的重要依据。祁连山中段沿山不同海拔高度地面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为检验增雨效果提供了研究依据。另外,从天气学和物理量诊断方面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的静态效应校正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文讨论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静态效应的现象和实质,评述了现有的静态校正方法,介绍了由作者设计的一种空间滤波校正法的原理和具体作法,并以实例说明了其有效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74.
郭建华 《沉积学报》1993,11(1):56-64
低孔低渗的碳酸盐岩通过长期的地表风化淋滤、溶蚀之后可能会成为较好的油气储集岩体。本文通过钻井、测井及岩心等资料探讨轮南地区奥陶系灰岩中的古岩溶及其对储集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区内古岩溶主要形成于早石炭世,岩溶作用所形成的角砾岩相是重要的储集岩类,无论是在横向上或垂向上这种储集岩体均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75.
大西洋洋底现代等深流及其沉积特征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现代海洋洋底的等深流及其沉积利用的研究已揭开了海洋深水沉积的新篇章。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沉积学理论,而且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单阐述了等深流的概念及其成因,而后着重综述了大西洋洋底的等深流活动模式及其沉积特征;旨在全面反映国外学者对等深流及其沉积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6.
对广州市工业郊区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建华 《热带地理》1996,16(4):345-349
本文在介绍郊区化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广州市市目前的工业活动正由市中心区向外延伸,且趋势越来越明显,称之为工业郊区化现象。作者认为工业发展与内部结构调整,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改造旧城区,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建设广州市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郊区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7.
为了计算涟源凹陷的剥蚀量,恢复其构造演化,采用了涟源凹陷各地层平均镜质体反射率和刘家塘组的.Ro值分析了涟源凹陷的平面展布.结果表明,涟源凹陷在中晚泥盆世的沉降速度最快;晚泥盆世-石炭纪沉降速度相对减慢;在二叠纪-三叠纪沉降速度进一步减慢;在早三叠世晚期涟源凹陷发生了大面积的抬升,并伴随有东南-西北向的强烈挤压,出现角度不整合;晚三叠世时地层重新开始沉积.区内地层是不均匀抬升,凹陷边缘较凹陷内部抬升量大;在凹陷内部,背斜区地层破坏极为严重.  相似文献   
78.
刘辰生  郭建华  王宗秀 《地球科学》2019,44(11):3678-3691
雪峰山志留系前陆盆地分布在湘中-湘西北-四川盆地,是上扬子板块主要的盆地类型,目前针对该前陆盆地沉积特征和页岩气勘探潜力的研究少见.根据野外资料、测井资料和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湘西北和湘中地区前陆盆地沉积建造过程和页岩气勘探潜力.结果表明湘中前陆盆地前渊带以浊积扇和浅海陆棚相沉积为主,而湘西北隆后盆地沉积相类型丰富,包括潮坪相、浅海陆棚相、滨岸相、三角洲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等.虽然前渊带和隆后盆地沉积相类型和沉积厚度差异较大,但沉积旋回的划分却是一致的,因此前渊带和隆后盆地相互连通,雪峰山对其两侧盆地的遮挡作用有限.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表明研究区隆后盆地页岩的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均较四川盆地的焦石坝差.湖南地区志留系页岩各项地化指标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其缺少龙马溪组第一旋回的黑色碳质页岩.   相似文献   
79.
在公路施工中,为了提高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必须对路基的填土进行压实.通过对衡阳盆地泥质岩风化(包括人工机械破碎、人为的物理和化学法)形成的类似土"石"混合非均质料与一般细粒土的击实差异研究,着重从含水量这一方面分析了泥质风化料独特的击实机理.  相似文献   
80.
陆相断陷盆地湖平面变化曲线与层序地层学框架模式讨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陆相断陷盆地形成于控凹断层长期稳定的下沉过程中,因此,湖平面的升降变化主要是受控凹断层的活动速率与活动特点、海侵及气候的控制。由于控凹断层活动的幕式性与阶段性,以及突发的海侵事件,导致湖平面升降变化轨迹为两段折线式,即快速的湖侵与缓慢的湖退。在一个湖平面升降旋回过程中,形成了下部的湖侵体系域和上部的湖退体系域,可称之为T-R旋回沉积层序。层序的边界可能是由于幕式性的构造活动所反映出的局部的沉积间断与缺失,或者是由于突发性的海侵而造成的“沉没”。很显然,这种T-R旋回层序地层学格架模式缺乏大面积的暴露而形成的Ⅰ型层序边界。在其内部的构成上,由于没有明显的侵蚀不整合,也难以将“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区分开。尤其是在湖盆萎缩或“低位期”,湖水退至湖盆中心,水体较浅,很难形成“低位期”的湖底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