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0篇
  免费   369篇
  国内免费   534篇
测绘学   309篇
大气科学   398篇
地球物理   295篇
地质学   839篇
海洋学   353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111篇
自然地理   18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以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蒸发潮坪白云岩储层、蒸发台地白云岩储层、埋藏白云岩储层和热液白云岩储层为例,系统阐述了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的成因,指出原岩(石灰岩)特征和各种溶蚀作用主导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的发育,并不是传统观点所认为的白云石化是重要的孔隙建造作用.蒸发潮坪白云岩储层的孔隙形成于表生期大气淡水对膏云岩中石膏及未云化灰质的溶蚀;蒸发台地白云岩储层的孔隙形成于表生期大气淡水对石膏及未云化文石或高镁方解石颗粒的溶蚀;埋藏白云岩储层的孔隙主要是对原岩孔隙的继承和调整,埋藏溶蚀作用对孔隙建造有一定的贡献;热液白云岩储层晶间孔可能形成于热液白云石化作用或是对原岩孔隙的继承和调整,晶间溶孔和溶洞形成于热液溶蚀作用.白云岩的分布与白云岩储层的分布不完全吻合,白云石化作用总能形成白云岩,但不一定是白云岩储层.蒸发潮坪白云岩储层侧向上分布于蒸发潮坪膏云岩带,带状或准层状分布,受相带控制,垂向上分布于向上变浅的蒸发潮坪旋回顶部(层序界面之下)的膏云岩中,多套叠置.蒸发台地白云岩储层侧向上分布于蒸发台地(盐湖)周缘及膏盐层之下,环带状及层状分布,受相带控制,垂向上分布于向上变浅旋回顶部(层序界面之下)的礁滩相白云岩、膏云岩中,多套叠置.埋藏白云岩储层侧向上分布于台缘或台内白云石化(交代或重结晶)的多孔礁滩相沉积中,受相带控制,垂向上分布于向上变浅旋回顶部(层序界面之下)的晶粒白云岩中,多套叠置.热液白云岩储层沿断裂、不整合面等热液通道呈准层状、透镜状分布.  相似文献   
952.
运动视频序列影像的自动配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影像配准是运动视频处理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从计算机视觉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针对运动视频处理的自动影像配准方法.其主要思路可以归结为基于特征匹配的配准过程,具体分为3个方面:利用Harris算子检测角点特征;以互相关函数为测度对角点特征进行初步匹配,特别使用RANSAC拟合基础矩阵F的方法剔除匹配中的错误对应;利用得到的结果重新拟合配准模型进行重采样变换.最后进一步分析了此方法应用于具体运动视频处理时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53.
介绍了将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应用于战场环境可视化之前的主要预处理方法,如影像金字塔生成、纹理数据结构准备、纹理快速调用等.该过程中所用到的小波变换、四叉树数据结构与细节层次算法等关键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战场建模的真实感和效率.  相似文献   
954.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测雨雷达的10年探测结果,对夏季亚洲对流降水与层云降水雨顶高度分布、雨顶高度与地表降水强度的关系、雨顶高度日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平原的多数(70%以上)对流降水雨顶高度分布在8—12和5—10km,其他地区分布在5—9km;陆面对流降水雨顶平均高度高于洋面。洋面和陆面层云降水雨顶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多在5—8km。夏季亚洲浅对流降水比例少,而深厚对流主要出现在中国东部平原、西南、印度次大陆西部至伊朗高原东部地区,比例约40%。洋面和陆面的弱对流降水的雨顶平均高度在7—8km,弱层云降水相应的雨顶平均高度多小于7.5km;陆面约90%的强对流降水雨顶平均高度在9km以上,而强层云降水雨顶的平均高度通常不超过8.5km。夏季亚洲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雨顶平均高度均随着地面平均降水率的增大而升高,两者遵从二次函数关系。对流降水及层云降水频次、强度和雨顶高度的日变化峰值分析表明,陆面这些参量的日变化强于洋面,并且三者的日变化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955.
长生命史飑线在强、弱对流降水过程中的异同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晨  郑媛媛  张雪晨 《高原气象》2012,31(5):1366-137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发生在我国中纬度地区不同对流环境下两次长生命史飑线过程的物理机制和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飑线在近地面层有较强的水汽辐合,但强对流降水过程中的飑线湿层深厚,水汽辐合的层次更为深广、强度更强,存在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2)高层强冷平流与低层暖平流的叠加是飑线的共同特征之一;不同之处在于弱对流降水过程中飑线不稳定层结的建立更多地依靠高层冷平流的作用,有更高的温度直减率,具有弱降水超级单体的一些特征;强对流降水过程中飑线低层暖平流的加强也是造成大气不稳定的重要原因,θse在中层呈现出湿中性层结特征,存在更大的热力不稳定度,是典型的强降水超级单体特性。(3)长生命史飑线的发展离不开强环境风垂直风切变;强对流降水过程中垂直风切变主要是风速随高度变化而产生的,弱对流降水过程中垂直风切变主要表现为风向随高度的变化。(4)飑线沿着出流边界和引导气流方向移动。(5)飑线在雷达回波上的共同点:都出现典型弓形回波,减弱的标志亦是阵风锋逐渐远离回波主体,弓形回波逐渐断裂,强回波后侧的层状云回波面积开始增大;不同点在于弓形回波的演变方式不同,弱对流降水过程中的弓形回波有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结构,而强对流降水过程中弓形回波的形成是由强降水超级单体的发展而来,单体结构明显不同于经典超级单体中非降水或弱降水超级单体。(6)速度场上低层存在着径向速度的大值区,中低层有辐合,并伴有中气旋存在,中层存在明显的MARC(Mid-Altitude Radial Convergence)。1km高度以下的径向速度大值区、MARC和中气旋对地面灾害性大风有提前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956.
通过对测量结果的随机效应及系统效应导致的误差的分析,对机械温湿度计湿度部分的不确定的进行评定,以表征被测量之值所处的量值范围。  相似文献   
957.
为了进一步明确西风带和南亚季风对三江源流域的水汽输送作用及对流域降水的影响,利用ERA-20C再分析数据集对三江源流域1948-2010年雨季水汽通量场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得到可表征西风带和南亚季风水汽输送在三江源流域强弱关系的经验正交函数模态及指标,揭示当西风带和南亚季风分别控制流域时的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西风带控制流域水汽输送时,流域内部水汽输送方向为由西北向东南,西风带和南亚季风在流域南边界附近汇集,流域东部及南部(澜沧江源区大部,黄河源区东部)降水显著增加;南亚季风控制流域水汽输送时,流域内部水汽输送方向为由南向北,两支水汽输送路径在流域以北汇集,流域北部(长江源区大部,黄河源区偏北部)降水显著增加。西风带和南亚季风的水汽输送均对三江源流域具有重要作用,两支水汽输送路径分别控制流域时可引起流域内部不同区域降水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58.
针对IRAF软件在绝对测光法观测Blazars天体CCD测光中的应用,开发了一套自动数据处理的程序.该程序可以减少人为误操作的干扰,使观测结果更为稳定,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同时,在长期研究和使用IRAF软件的基础上,给出了我们应用IRAF软件在CCD测光中的一些研究结果,并对在Redhat Linux中的自动测光过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59.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储集层主要受沉积相控制,而丘滩是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因此明确丘滩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对该地区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柯坪肖尔布拉克露头区肖尔布拉克组为研究对象,实测7条剖面,基于野外露头描述和薄片观察,系统分析了肖尔布拉克组沉积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模式。露头区肖尔布拉克组厚158~178m,主要发育层纹石、凝块石、泡沫绵层石、叠层石、核形石5种微生物白云岩和藻砂屑白云岩及粒泥白云岩,整体上为1个向上变浅的三级沉积序列。肖尔布拉克组沉积时期,研究区为发育“微生物席丘滩潮坪”沉积体系的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沿温宿古隆起向盆地方向依次发育内缓坡、中缓坡和外缓坡。中缓坡是中高能微生物丘和藻砂屑滩的有利发育区,丘滩体厚度在70~85m之间,滩地比达到44%~51%,进一步佐证了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领域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60.
利用三维地质模拟技术重构地质现象的三维空间分布,是实现自然资源管理和风险评估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多点统计学方法通过探寻多点间的空间结构关系,结合随机模拟方法生成具有差异性的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复杂的地质现象。然而,如何构建合适、有效的训练图像一直是基于多点统计学三维地质模拟的核心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点统计学算法。本方法结合了序贯模拟和迭代的方法,将二维剖面扩展为三维训练图像,再结合EM-Like算法,实现了三维地质结构的优化模拟。建模实例结果表明,本方法能确保训练图像对内部模拟网格的约束,准确模拟研究区的地层层序,并很好地再现二维地质剖面所反映的地层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