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第一,由于重力卫星编队轨道的稳定性设计是建立下一代高精度和高空间分辨率地球重力场模型的关键,因此为保证下一代四星转轮式编队系统的稳定性,轨道根数的最优设计如下:(1)轨道半长轴a、轨道偏心率e、轨道倾角i和升交点赤经Ω保持不变;(2)每对卫星的近地点幅角ω和平近点角M分别相差180°;(3)初始近地点辐角ω设置于赤道处,初始平近点角M设计于极点处;(4)卫星编队系统椭圆轨道的半长轴和半短轴之比为2:1. 第二,基于下一代四星转轮式编队系统,利用星间速度插值法,通过相关系数(激光干涉测量系统的星间速度0.85、GPS接收机的轨道位置和轨道速度0.95、星载加速度计的非保守力0.90)、观测时间30天和采样间隔10 s,反演了120阶FSCF-1/2/3/4(Four-Satellite Cartwheel Formation)地球重力场,在120阶处累计大地水准面精度为1.162×10-4 m,较目前GRACE地球重力场精度至少提高一个数量级. 第三,下一代四星转轮式编队系统具有低轨道高度、高精度测量、全张量观测、弱混频效应和强时变信号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2.
西藏尼木斑岩铜矿是近年发现的大型斑岩型铜矿。在矿产勘查过程中采用综合物探方法圈定勘查目标、缩小找矿靶区、确定异常源、推测异常空间形态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勘查效果。说明在西藏尼木斑岩铜矿综合运用地面高精度磁测、激电中梯、激电测深等物探勘查方法,能减少物探的多解性,较好地解决具体的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43.
叠层石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过程中,叠层石-微生物席生态系统主宰地球海洋近30亿年,叠层石作为微生物岩,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沉积构造,记录了大量的微生物、环境、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方面的信息。叠层石研究经历了迂回曲折的道路,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叠层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中国叠层石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结合上下地层岩相变化,提出叠层石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为我国今后叠层石的研究和古环境的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4.
西藏尼木地区斑岩铜矿是近年发现的大型斑岩型铜矿.在矿产勘查过程中采用综合物探方法进行圈定勘查目标、缩小找矿靶区、确定异常源、推测矿化空间等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勘查效果,说明在西藏尼木县斑岩铜矿区综合运用地面高精度磁测、激电中梯、激电测深等物探勘查方法,能减少物探的多解性,较好地解决具体的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45.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信忠保  许炯心  郑伟 《中国科学D辑》2007,37(11):1504-1514
利用GIMMS和SPOT VGT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黄土高原地区1981~2006年期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 并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的原因.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① 1981~1989年植被覆盖持续增加时期; ② 1990~1998年以小幅波动为特征的相对稳定时期; ③ 1999~2001年植被覆盖迅速下降时期; ④ 2002~2006年植被覆盖进入迅速上升时期.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 内蒙古和宁夏沿黄农业灌溉区和鄂尔多斯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区的植被覆盖明显提高, 而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六盘山、秦岭北坡等山地森林区的植被覆盖明显退化. 从不同的植被类型来看, 沙地、草地和耕地的NDVI上升趋势显著, 而森林植被的NDVI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研究表明: 植被覆盖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变暖在加剧土壤干燥化抑制夏季植被生长的同时, 提高了春、秋季节植被生长活性, 延长了植被生长期.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和降水关系密切, 降水变化是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原因.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致使农业区NDVI在不断上升, 同时, 正在黄土高原大规模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 其生态效应也正在呈现.  相似文献   
146.
遥感图像大气校正的黑暗像元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介绍黑暗像元法大气校正的思路,阐述了不同黑暗像元法的大气校正模型,选择其中2种模型对一景SPOT图像进行了大气校正 ,最后指出了黑暗像元法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7.
本溪水洞     
本溪水洞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本溪县境内,与沈阳、鞍山、丹东、辽阳等城市毗邻。交通方便,四通八达。 2002年3月,被国家建设部与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名胜风景区, 并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本溪水洞深邃宽阔。洞口在太子河岸畔,坐南朝北,依山傍水。洞口像一坐天然的凯旋门,宽28米,高20米,呈半月形。洞口的“额头”是宛如刀削的悬崖峭壁,上面刻有薄一波手书“本溪水洞”四个大字。水洞地下暗河全长5800米,现在已开发 2800米,面积为3.6万平方米,容积为36万立方米,最开阔处高 38米,宽50米,长80米。水洞之水是从溶洞尽头一座“大厅”的四壁和地下渗流喷涌而出,汇成长河,缓缓外流。河道曲折蜿蜒,“三峡”、“九弯”清澈见底,故名九曲银河。银河两侧石笋林立,千姿百态;洞顶穹隆钟乳高悬,神趣盎然。本溪水洞被誉为“北国一宝”、“天上奇观”、“亚洲一绝”、“世界罕见”。洞中百余处景点,各具特色,四季如春, 常年对中外游客开放。  相似文献   
148.
贵阳市大气中气态汞形态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2年3月份我们对贵阳市大气的气态汞形态进行了采样分析。大气气态总汞用Tekran537A大气自动测汞仪采集测定。活性气态汞用镀KCl扩散管采集,热还原法分解并以冷原子荧光法(CVAFS)分析。结果显示,采样期间贵阳市气态总汞平均浓度为7.09ng/m^3,活性气态汞平均含量38.3pg/m^3。气态总汞浓度远高于全球背景浓度值;活性气态汞浓度稍高于欧洲和美国的边远地区。活性气态汞浓度与大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9(α<0.01)。由于大气相对湿度较高,活性气态汞只占气态总汞的0.5%。原子态汞和活性气态汞的基本来源是燃煤释放。  相似文献   
149.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宜阳地区位于东特提斯低纬度地区的华北板块南缘,发育一套连续且沉积特征显著的陆相碎屑 岩相沉积,是研究陆相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的理想地层。本文在前人研究与野外实测的基础上,采用 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方法综合分析研究区的沉积记录,识别出宜阳地区在该时期由陆源近海的滨湖沉积环境向河流 沉积环境过渡的古环境,重建了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宜阳地区的古地理面貌。沉积特征显示,此期整体气候条件为炎 热—半干旱,并且在长兴期末期与奥伦尼克期早期出现了极端干旱气候,可能是受到当时全球性巨型季风环流的影响。这 一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的变化可能对二叠纪末陆地大灭绝事件起到了推动作用,并抑制了早三叠世生物复苏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0.
为查明绿洲及周围荒漠区不同下垫面对大气降尘的影响,观测了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外部的戈壁、绿洲-沙漠过渡带,绿洲内部农田和县城的大气降尘,分析了降尘量和粒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戈壁、过渡带、农田和县城4种下垫面年降尘量分别为554.23、761.75、1867.46g·m~(-2)和2 688.14 g·m~(-2),不同季节4种下垫面降尘量呈非线性关系,县城降尘量是农田的1.47倍,与其他下垫面差异随季节波动较大;夏季和秋季4种下垫面降尘众数粒径均为79.62μm,冬季和春季农田和县城众数粒径下降至70.96μm,戈壁冬季众数粒径增大到89.34μm,但4种下垫面降尘平均粒径、分选性、偏态和峰态无明显规律性;戈壁降尘呈明显的双峰分布,农田和县城双峰分布不明显;冬季和春季农田和县城降尘粒度分布曲线的峰值小于戈壁和过渡带,夏季和秋季4种下垫面峰值变化无规律。从降尘量和粒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以推测,植被盖度和小气候的季节变化导致不同下垫面降尘量呈非线性关系,粗糙下垫面的机械阻挡作用主要促进了小于50μm的粉尘沉降,小气候效应主要促进了20~100μm的粉尘沉降,研究结果还需更多野外实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