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41.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溯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快速准确地求解突发性水污染溯源问题,在微分进化与蒙特卡罗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溯源方法。该方法将溯源问题视为贝叶斯估计问题,推导出污染源强度、位置和排放时刻等未知参数的后验概率密度函数;结合微分进化和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后验概率分布进行采样,进而估计出这些未知参数,确定污染源项。通过算例与贝叶斯-蒙特卡罗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迭代次数有效缩减3/4,污染源强度、位置和排放时刻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减少1.23%、2.23%和4.15%,均值误差分别降低0.39%、0.83%和1.49%,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明显高于贝叶斯-蒙特卡罗方法,能较好地识别突发性水污染源,为解决突发水污染事件中的追踪溯源难点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2.
针对传统中位数绝对偏差(median absolute deviation,MAD)方法在探测钟差粗差方面的不足,提出一种改进的MAD钟差粗差探测方法。以一次差分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分析传统MAD方法的工作原理,发现传统MAD方法的数学模型表达存在歧义。在优化探测模型结构的基础上,基于岭回归的基本原理,生成动态MAD,有效克服了部分具有显著趋势变化特征的钟差一次差分数据对粗差探测的干扰。使用国际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组织提供的GPS精密钟差数据进行了实验,并与传统MAD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相较于传统的MAD方法在粗差探测准确率和查全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实际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3.
资料缺失是进行水质风险分析的薄弱环节。结合水质指标浓度分布的先验信息及已有水质资料,在分析水质指标相关关系基础上建立其随时间变化的浓度分布模型,应用Bayes理论及Gibbs抽样方法对模型涉及的大量参数和超参数的统计特征进行了同步估计。在假定缺失数据为随机变量的基础上,应用该方法得到的大量样本较好实现了对缺失数据的估计,并结合风险分析理论进一步量化了水质超标风险。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为资料缺失地区的水质风险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4.
????STK?????COMPASS??GPS??GLONASS?????в???????????棬???й????????????????????PDOP??????λ??????з????????????????????????λ?????????UERE???????£????????????????λ?????5??6 m??PDOP???0.8??0.9??????????????????????????????????????????????μ?PDOP????????λ?????????????????????  相似文献   
45.
测绘系统通常有大量图像处理工作,而户外图像采集系统更需要极高的实时性。通过对GPU与CPU分别进行数字图像处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GPU并行计算可以大幅提高图像处理性能:可优化图像预处理、后处理速度,使测绘系统更加实时高效。  相似文献   
46.
鄂尔多斯地区在奥陶纪处于华北克拉通板块的西南边缘地区。由于受秦岭—祁连—贺兰三叉裂谷系开裂—聚合作用的影响,奥陶纪鄂尔多斯地区与华北克拉通已开始出现明显构造与沉积作用的分异,突出表现为奥陶纪沉积期鄂尔多斯东部大规模膏盐岩沉积层的发育。古构造分析表明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纪总体呈现为“三隆—两坳—一古陆”的古构造分布格局;奥陶纪经历了冶里—亮甲山期的早期边部海侵、马家沟期振荡性的整体沉降海侵以及平凉—背锅山期的西南边缘快速沉陷的古地理演化过程,表现出较强的阶段性演化特征。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纪整体的沉积充填作用具有以下重要特征:一是受中央古隆起控制、东西向沉积分异明显;二是随时代演进,早中期以内源沉积为主,晚期则以混源或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三是西南边缘沉积巨厚,是奥陶纪最为活跃的构造沉降区。  相似文献   
47.
南海北部陆坡发育众多海底峡谷,其形成、发育、演化过程都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选取南海北部陆坡典型的珠江口外海底峡谷群、东沙海底峡谷、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和澎湖海底峡谷进行研究,通过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数据和多波束测深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4条典型海底峡谷的形态特征、沉积充填特征及结构、形成发育过程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各个海底峡谷的形成受多个控制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及方式都有差别。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物重力流与海底峡谷的演化密切相关,而陆地河流和局部构造因素也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海底峡谷的发育。对于发育在主动大陆边缘的台湾岛东南侧的澎湖海底峡谷,其板块运动和岩浆活动活跃,其上发育的海底峡谷的控制因素以内营力地质作用为主。而具有被动大陆边缘属性的其他3条峡谷,由于构造运动较少或停止,其上发育的海底峡谷的控制因素以外营力地质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48.
理想和现实,总归有很大区别.与我们而言,这次蹲点调研,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基层的了解,更感同身受偏远山村欠发达的无奈与辛酸.我们前后五次进入桃花岭村,却每每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感受.  相似文献   
49.
Global warming has caused Arctic sea ice to rapidly retreat,which is affecting phytoplankton,the primary producers at the base of the food chain,as well as the entire ecosystem.However,few studies with large spatial scales related to the Arctic Basin at high latitude have been conducted.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ce conditions.Fifty surface and 41 vertically stratified water samples from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67.0°–88°26′N,152°–178°54′W) were collected by the Chinese icebreaker R/V Xuelong from July 20 to August 30,2010 during China's fourth Arctic expedition.Using these samples,the species composition,spatial distribution,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of phytoplankton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of ice melt were assessed.A total of 157 phytoplankton taxa(5 μm) belonging to 69 genera were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area.The most abundant species were Navicula pelagica and Thalassiosira nordenskioeldii,accounting for 31.23% and 14.12% of the total phytoplankton abundance,respectively.The average abundance during the departure trip and the return trip were 797.07×10~2 cells/L and 84.94×10~2 cells/L,respectively.The highest abundance was observed at Sta.R09 in the north of Herald Shoal,where Navicula pelagica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accounting for 59.42% of the abundance.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displayed regional differences,and the maximum abundances were confined to the lower layers of the euphotic zone near the layers of the halocline,thermocline,and nutricline.The species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decreased from the low-latitude shelf to the high-latitude basin on both the departure and return trips.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shallow continental shelf changed markedly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of ice melt,and there was shift in dominant species from centric to pennate diatoms.Results of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 showed that there were two distinct communities of phytoplankton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and water temperature,ice coverage and silicate concentration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phytoplankton distribution in the surveyed sea.These findings will help predict the responses of phytoplankton to the rapid melting of Arctic sea ice.  相似文献   
50.
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是湖泊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承载物质,其稳定同位素研究对有效识别有机质污染导致的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乌梁素海为研究区,于2019年4月(融冰期)、7月(夏灌期)和10月(秋灌期)对湖区及入湖渠道的表层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C/N比及总有机碳(TOC、POC)和总氮(TON、PON)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联合采用δ13C、C/N及同位素多元混合模型研究湖泊有机碳来源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悬浮颗粒物有机碳δ13CPOC的变化范围为-23.29‰~-29.75‰,呈现10月>4月>7月、入湖渠道>湖区的趋势,悬浮颗粒物POC/PON比变化范围为4.10~21.35,呈现出4月<7月<10月的时间变化,悬浮颗粒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51.59%)、入湖渠道泥沙(34.60%)和大型水生植物(13.76%).沉积物有机碳δ13CTOC变化范围为-27.58‰~-22.68‰,呈现4月<10月<7月的变化,沉积物TOC/TON比变化范围为3.06~23.77,时空变化明显,沉积物有机质则主要源于入湖渠道挟带的泥沙,贡献达72.79%以上,而浮游植物与大型水生植物的贡献率相差较小,分别为11.85%和15.36%.本研究可以初步判定受入湖渠道影响的富营养化湖泊中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有机碳来源,为改善湖泊有机污染和研究有机碳来源提供更多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