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利用青藏高原55个气象站1971-2011年冬季(12月-翌年2月)逐月降雪量资料分析了冬季降雪的气候特征,得到高原冬季降雪总体上呈现东部和南部多、西北部和雅鲁藏布江中段少雪的分布特征,相对变率分布与降雪的分布几乎相反且变率大,以30°N为界高原降雪存在南北反相的变化趋势即北部降雪有所增加而南部减少.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结合相关分析进行降雪分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近40 a来高原降雪的演变特征和长期气候趋势.结果表明:降雪分布清楚地反映了高原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点,即高原南部迎风坡、冷暖气流交汇处降雪多,而背风坡、北部降雪少;近40 a降雪呈现“少-多-少”趋势,1980-1990年代期间降雪明显偏多,大约1970年代中期发生了由少雪到多雪的突变现象,其中南部2个区分别在2007年和1988年出现了降雪减少的突变现象;降雪具有显著的准14 a年代际变化和准8 a周期变化,且存在年代际特征.  相似文献   
82.
对策勒2011年1—12月4个不同下垫面的风速、温度、湿度、光合有效辐射的月差异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夏季晴天天气作为背景,比较沙尘暴、扬沙、浮尘、阴雨天时4个下垫面气象要素的差异。结果标明:与流沙地相比,绿洲-沙漠过渡带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绿洲内部2.0 m高处的6月平均风速依次减少了25.22%、27.93%、65.27%,12月绿洲内部0.5 m高处平均气温分别高于流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1.39 ℃、1.21 ℃、2.70 ℃。5—10月4个下垫面之间温、湿度差异较春、冬季显著,7月流沙前沿2.0 m高处平均气温分别比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绿洲内部高0.35 ℃、1.61 ℃、3.75 ℃。沙尘暴天气下4个下垫面之间的风速差值依次小于扬沙、浮尘、阴雨、晴天天气下;在浮尘和晴天天气下,气温从流沙前沿到绿洲内部逐渐减低,相对湿度逐渐增加;沙尘暴和阴雨天气下各下垫面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无明显差异,扬沙天气下各下垫面之间温、湿度差异大于阴天天气,但小于浮尘和晴天天气;4个下垫面之间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在沙尘暴天气下差异最为明显,浮尘和阴雨天气下4个下垫面之间的PAR接近,晴天天气下各点PAR明显大于扬沙天气下,且各下垫面之间差异大于扬沙天气下的差异。  相似文献   
83.
于田Ms7.3地震后,第一时间收集到震中350km范围内4个基准站1Hz高频数据,并用TRACK模块进行解算,研究结果发现,①距离震中54km处的于田基准站同震变化最明显,尤其是东西分量,变化幅度达52.5±11mm,超过解算精度3倍中误差;②于田基准站东西分量出现变化量值最大的时间在震后1min内;③北南分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4.
根据雾与云、积雪、裸地等地表物在可见光、长波红外和中红外波段的反射及辐射特性差异,利用MODIS卫星多通道多光谱探测数据,采用最佳波段组合法和量化判识指标法,对2006年3月8日到10日北疆大雾天气进行判识检验试验和动态监测分析。结果:发现较利于雾与背景(地物、云、雪)分离的最佳波段是可见光B0.65μm和近红外B0.85μm、短红外B1.64μm、中红外B3.7μm、热红外B11μm,综合判识就可以将云、雾、雪、裸地有效的区分;雾在夜间的有效温度在中红外波段比热红外波段低,可采用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的组合方法,根据两通道的亮温差进行雾的监测。  相似文献   
85.
克列米科夫采是保加利亚最大的一个铁矿.经过长期地质勘探工作摸清了矿床的基本特征后,于1957年投产.随后,发表了阐述个别的地质、矿物和其他问题等一系列著作.在进一步研究过程中,我们获得了许多新资料,本文将予以介绍.地质和矿物特征矿床位于延展到索菲亚北郊的中古地台西部之南坡,离索菲亚东北方向16公里,紧靠克列米科夫采村.本区的地质构造主要由沉积岩所决定,  相似文献   
86.
87.
用条件观测平差法解算后方交会与用间接观测平差法相比,显著地缩减了计算工作量。甚至根据五个已知点作计算也会如此。  相似文献   
88.
使用1960—2015年6—10月上海台风研究所(CMA-STI)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借助相关性分析、典型相关分析、耦合场分离方法等统计学方法研究了热带气旋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热带气旋活动增强使得对流层高层温度增加,低层温度降低;对位势高度场的影响主要是使得位势高度降低,最大的影响区在500 hPa;分析东亚大气环流与热带气旋之间的耦合相互作用发现,大气环流和热带气旋相互反馈作用较强的区域往往也是热带气旋对大气环流独立影响较强的区域。两者相互耦合影响部分的解释方差(4%~7%)明显小于单方面由热带气旋引起的大气环流变化部分的解释方差(12%~18%)。  相似文献   
89.
北半球冬季30hPa遥相关型特征及其与我国气候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7/1958 ̄1990/1991年共34年冬季资料,采用一点相关法,研究了30hPa11 ̄2月各月平均高度场遥相关型及其强度指数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它们的天气动力学意义,并举例说明了他们与后期我国气候异常的联系。  相似文献   
90.
近年朱克里希纳默蒂用一种特殊的时间带通滤波器揭示了长期天气过程中大气低频波的三维结构及其活动方式。1983年6月他在京讲学时指出,应建立低频天气学作为长期预报的基础。本文是这项研究工作已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虽然只揭示了夏季风期间印度洋及南亚地区850毫巴上30~50天经向传播的低频波,但方法具有开创性,故全文译出。为使台站同志掌握这种滤波器,我们将村上胜人1979年导出的滤波公式作为附录刊于文后。克里希纳默蒂讲学时还谈到用 FGGE 期间的资料研究了全球、全年各层等压面上的30~50天低频波,除肯定本文的结论外又发现一种生命史长达50天以上的低频风暴,它生成在热带,向高纬运行,消失于极地。并发现季风区和极区这种低频波的响应最大。而非季风区则小,分析低频波的垂直结构表明,它是正压的,最大功率谱在200—300毫巴。他取1961—1976年全球逐月(共192个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图研究3~6年周期的南方涛动,发现高低压带也呈纬向分布并沿经向移动,波扰在某些年份来自南(或北)极,如61—65年波扰来自南极向北移动,而72—76年则来自北极向南移动,其间为过渡期波扰来源不甚明显。可见槽脊线呈纬向的低频波均取经向传播方式,这可能是由气流切变的对称不稳定造成的。它与纬向传播的中、高频波有本质差异。30~50天周期的低频波扰源来自赤道,而南方涛动的高压则来自极地,故赤道和极地可能存在低频不稳定机制。大气中的低频波生命史长达几年,如能掌握其活动规律,则有效的外推预报时效将比高频波长得多。这样能使长期预报建立在天气动力学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