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40篇
测绘学   86篇
大气科学   200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398篇
海洋学   68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3篇
  1933年   2篇
  1932年   2篇
  193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利用14C测年及孢粉分析方法对位于若尔盖高原的红原泥炭剖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重建了若尔盖地区晚冰期以来古环境的演化历史,并识别在此期间发生的主要气候事件.结果表明:该区晚冰期的气候特点为冷偏干或凉偏干,冷暖波动频繁.其中,14.1~13.4、12.4~12.0和10.5~10.0 kaBP之间的冷阶段分别对应于Oldest Dryas、Older Dryas及Younger Dryas事件;发生于12.6~12.4和12.0~10.5kaBP左右的暖阶段分别对应于Bolling及Allerod暖期.Younger Dryas事件之后,气候总体以温湿为主要特征,8.9~8.7和6.1~5.8kaBP之间的明显降温为全新世期间的2次冷事件.孢粉记录所反映的若尔盖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902.
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通过构造分析、岩浆岩的分布以及构造岩的详细研究,厘定出冀 东青龙一带太古代基底与中元古界盖层之间接触为构造滑脱关系。并认为构造滑脱经历了明显的两期活动,早期为挤压体制下的逆冲—褶皱作用,中元古代地层表现为同倒转褶皱,滑脱带内发育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岩;晚期为伸展体制下伸展滑脱作用,表现为断层泥劈理化发育,指示明显的伸展滑脱特征。研究区太古代基底与中元古界盖层滑脱构造的厘定,对于再造该区构造格局和沉积古地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3.
904.
<正> 在一些地质报告和论文中,地层剖面描述的岩层厚度,有的同志写至厘米值,如8.81米、14.99米、40.00米、97.39米、200.87米、976.15米等等。但从实际上看,这些貌似准确的数值,参数并不能准确反映岩层厚度的实际情况。因为一般剖面测量所用的工具、仪器(如测绳、皮尺、地质罗盘、森林经纬仪等)的性能,本身就相当粗糙,质量不高,再加上野外地形、岩层产状的变化,露头的好坏,地形剖面测量操作的粗细,岩层划分界线的准确  相似文献   
905.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云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对白云岩化理论与白云岩储集层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及岩心观察并采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该段白云岩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主要表现为块状晶粒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及斑状白云岩3种类型;碳同位素为正低值,氧同位素为负值,反映出其成岩过程中伴有早期淡水参与。结合工区构造沉积背景,对比以往经典白云岩化模式,发现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化成因模式具有一定自身特点。通过对Folk “镁笼效应”理论进行延伸,认为栖霞组白云岩化模式在纵向上分为淡水渗流带、混合渗流带、混合潜流带及海水潜流带4个区带,其中混合渗流带和混合潜流带是白云岩发育的主要位置。在混合渗流带中,淡水与海水交替进入,未完全成岩的海洋沉积物质在成岩过程中受到淡水冲洗导致大量镁离子随淡水流入下部地层,而后又有海水携带镁离子进行补给,这为白云石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混合潜流带内不断进入的混合流体携大量镁离子使得该带具有较高Mg/Ca值;而地幔上涌造成的地温升高克服了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屏障,有效促进了白云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906.
本文叙述了用铀试剂和分光光度计同时测定稀土元素(鑭和钆)和钍的方法。在0.05N硝酸溶液中,只有钍与铀试剂生成有色络合物;当pH值为 7.2时,钍和稀土元素一起与铀试剂形成有色络合物。当钍与稀土元素的重量比介于0.2-10之间时,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907.
云南的地质景观早已为中外地质学者所瞩目,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国内享有盛誉。云南真有其得天独厚之处。按板块构造观点,它处在三大板块作用影响地区;按一般成矿带的划分,则我国南方和西南地区几个重要成矿带交汇于云南;按全球成矿带划分上也处于环太平洋成矿带和古特提斯海成矿带的交接地带。因此,云南是一个多旋回构造一岩浆与成矿作用典型地带,为研究重大地学问题提供了场所;为研究一些重要矿床类型也有实  相似文献   
908.
1978—2008年城市化对北京地区气温变化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伟东  张本志  尤焕苓  杨萍 《气象》2014,40(1):94-100
应用北京地区20个常规站1978-2008年经均一性序列多元分析方法均一化处理的气温数据,初步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化对年平均和不同季节日最高、最低以及平均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978—2008年,年平均日最低、平均气温空间分布自北向南、自西向东,温度逐渐升高,在城区达到最高,日最高气温表现为从西向东南逐步升高,在城区形成较为明显的热岛。温度变化趋势表明,各站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均呈升温趋势。城市化对北京地区城区及近郊区站点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影响最大,对自北部佛爷顶至昌平到城区一带站点的最高气温影响最大。城市化对北京(观象台)站的增温影响最为明显,对城区站点温度平均的增温影响次之,对全市站点温度平均的增温影响最小。城市化对观象台站、城区站点平均、全市站点平均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的年平均、各季节均非常显著,其中在秋季影响最大,对日最高气温的影响则是在夏季最大。  相似文献   
909.
通过对DLG数据的分析,研究了一套基于ArcGIS平台快速自动加密高程点的方法。提出了利用DLG数据高效高质量生成DEM的工艺流程,对大面积区域的DEM快速制作与更新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10.
为了提高政府对成绵高速公路的综合管理水平,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课题组开发了基于RTK/VRS技术的车辆智能监控管理平台。该平台的定位精度能达到厘米级别,配合高分辨率电子地图,能对越界、频繁变道、超速和长期违章占道的车辆进行精确定位、监控和处理,实现了传统导航技术难以达到的车道级监控。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证明该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的管理成本和交通事故发生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