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30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青藏高原玉珠峰冰川和小冬克玛底冰川雪坑中的环境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玉珠峰冰川和小冬克玛底冰川雪坑中离子、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并利用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相关参数以及离子与这两种有机物之间的相关系数探讨了雪坑中这些化学组分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虽然同受两风环流的影响,但玉珠峰冰川雪坑中离子、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含量远高于小冬克玛底冰川,这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2.
错误的“冰臼”成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珍  蒲健辰  赵井东 《地质论评》2017,63(1):143-152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有学者将暴露于地表,地貌学称之为壶穴的所有臼状地形统称为"冰臼",且作为古冰川作用的证据。事实上,他们宣传的"冰臼"是流水或差异风化形成的壶穴,而非古冰川所成。在众多论著中,以韩同林先生《发现冰臼》造成的混乱为最。从冰川学的角度来看,冰川运动、消融等理论并不支持"冰臼"是由冰川作用所成的观点,其主要错误之处有三:①在冰川学中,"Moulin"一词指的是冰川表面热融形成的负地形,所涉及是冰川冰,而非冰川的下覆岩床;②此书借用早已放弃的冰水穿洞假说来论述"冰臼群"的形成过程,在常态运动的冰川上是行不通的;③书中冰融水形成的圆柱状滚流假说更与事实不符。这几点足以说明"冰臼成因说"是不能成立的,仅是一种错误的推测而已。  相似文献   
13.
可可西里马兰山冰川的近期变化   总被引:5,自引:11,他引:5  
位于可可西里地区的马兰山冰帽,冰川覆盖了整个山体,冰川面积达195km^2,属极大陆型冰川,雪线海拔在5340-5540m之间,大多数冰川末端存在小冰期的碛垄,一般可分辨出3道,自小冰期以来,随着气候的变化,马兰山冰帽表现出波动退缩趋势。小冰期时,冰舌末端南坡比现在低20m,北坡低20-40m,由冰川退缩引起的冰川面积的减小相当于现代冰川面积的4.6%,略小于整个羌塘高原地区小冰期以来冰川面积减小的幅度(8%)。近百年来,冰川的退缩量为45-60m左右,而从1970年以来的30a中,马兰山冰川的退缩量为30-50m,平均年退缩量为1-1.7m。虽然小于高原边缘和其它地区冰川退缩幅度,但是退缩速率正在逐渐增大,这将对高原内陆脆弱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大滩煤矿冰川区冰川冰、雪和河水的阳离子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皇翠兰  蒲健辰 《冰川冻土》1995,17(3):283-288
西大滩煤矿冰川区冰、雪和河水的阳离子分析表明,随海拔升高,阳离子浓度减小。在雪坑剖面的污化层位,离子出现高值,在洁净层出现低值,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降雪过程中,初期离子浓度较高,以后逐渐降低,到一定时段则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中部唐古拉山口邻近地区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本利用青藏高原中部的唐古拉山口附近连续的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及太阳辐射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区域年内气候变化和日变化等特征:年平均气温为-6.0℃,最冷月为12月,最热月为7月,与高原西部比较,具有升温快,降温慢的变化特点;降水多集中于6-8月,但相对湿度的年际变化无规律可循,湿度变化与热力作用关系密切;年平均风速为3.6m/s,且冬季风强,夏季风弱,上午风弱,午后风强,1月午后风速可达10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水汽输送与冰芯中稳定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降水中稳定同位素作为水中的组成成分,与水汽来源的变化存在直接的关系。根据在青藏高原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研究,青藏高原南北降水中δ18 O和过量氘(d)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变化,这种空间变化与西南季风夏季向北推进的位置有关。在时间变化上,青藏高原不同地区降水中δ18 O和d的季节变化特征也与水汽来源的季节变化有关,而且这种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西南季风水汽与西风带输送水汽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中国最北端的阿尔泰山区还受到极地气团的影响。由于不同的大气环流造成的水汽来源的差异,青藏高原冰芯中稳定同位素变化也存在空间差异。北部地区冰芯中稳定同位素的年际变化与当地气象站记录显示良好的对应关系,而南部冰芯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与当地气象站降水量在年际变化上显示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GC和GC—MS的分析方法,对祁连山七一冰川冰雪不溶微粒、冰尘和七一冰川流域表层土壤中的烷烃、脂肪酸、脂肪酸甲酯和长链酯、酮以及多环芳烃等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它们的组成和分布特征,讨论了它们的环境地球化学意义。结果表明,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组成和分布特征指示了七一冰川地区的有机质具有藻类、高等植物、化石燃料燃烧产物等多种来源。冰雪不溶微粒和七一冰川流域表层土壤中有机物的来源相似,且这两种介质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多于冰尘,表明快速的工业化已经对七一冰川及其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黑河上游河水中δ18O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间在黑河上游莺落峡、祁连和扎麻什3个水文站等地点所采集的河水与降水样品,重点分析了其中的δ18O变化,揭示出黑河干流上游山区河水中δ18O具有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这种变化特征主要受控于降水中δ18O的变化.祁连水文站河水中δ18O月平均值与月平均流量乘积和该站降水中δ18O加权月平均值与月降水量乘积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从同位素示踪的角度说明降水是黑河干流上游山区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黑河上游祁连山区降水中δ18O变化存在明显的"海拔效应",并且3个水文站点河水中δ18O值均低于其降水中δ18O值,这表明上游径流主要形成于高海拔山区.根据黑河出山口莺落峡水文站河水中δ18O值以及上游山区降水中δ18O的"海拔效应",估计黑河干流出山径流主要形成于海拔3 350~4 600 m之间的高山地区,该高度区域对应的植被带主要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寒漠草甸.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雪冰中正构烷烃的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青藏高原的祁连山七一冰川、东昆仑山玉珠峰冰川、唐古拉山小冬克玛底冰川以及念青唐古拉山羊八井地区古仁河口冰川雪冰样品中自然来源和人类活动排放产生正构烷烃的含量变化及其分子组合特征。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的含量从青藏高原东北部到南部依次减小,与高原南部的达索普冰川、阿尔泰山的Belukha冰川和Sofiyskiy冰川没有数量级上的差别,但是都高于格陵兰冰芯记录,表明亚洲大陆冰川雪冰中人为来源和自然来源的正构烷烃具有比格陵兰冰芯较高的负载量。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表明,它们主要来自高等植物蜡和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低等生物贡献很小。生物来源的正构烷烃在总正构烷烃中的百份含量低于人类活动排放产生,表明快速的工业化发展已经影响到青藏高原冰川中有机污染物的组成变化。从青藏高原中南部到东北部,∑nC21^-/∑nC22^+和(nC15+nC17+nC19)/(nC27+nC29+nC31)的比值依次降低,正构烷烃的碳优势指数(Carbon Preference Index,CPI)值逐渐升高(玉珠峰受人为影响严重除外),说明从高原中南到东北部,高等植物和陆生植物的贡献增大,海洋中的菌藻类低等生物和水生生物贡献减小。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青藏高原冰芯与极地冰芯记录在轨道、亚轨道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可能原因. 在青藏高原冰芯记录中, 轨道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基本超前于极地, 说明在以轨道变化驱动为起因的气候变化中, 青藏高原的变化(或反应)比极地来得更快. 太阳辐射变化是控制轨道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 但在亚轨道时间尺度上的许多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滞后于北极地区. 如Younger Dryas和Heinrich事件, 都是格陵兰冰芯记录的变冷早于古里雅冰芯记录. 可以认为, 这些亚轨道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可能受劳伦冰盖的影响. 因此, 冰盖对某些冰期气候内的亚轨道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