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0篇
  免费   371篇
  国内免费   394篇
测绘学   176篇
大气科学   353篇
地球物理   262篇
地质学   767篇
海洋学   221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18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81.
Changes in Chinese temperature extremes are presented based on a six-hourly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dataset for the period 1961--2005. These temperature series are manually observed at 0200, 0800, 1400, and 2000 Beijing Time (LST), and percentile based extreme indices of these time series are chosen for analysis. Although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time among the different time zones across China, as more than 80% of the stations are located in two adjacent time zones, these indices for all the stations are called warm (cold) nights (0200 LST), warm (cold) mornings (0800 LST), warm (cold) days (1400 LST), and warm (cold) evenings (2000 LST), respectively for convenience. The frequency of the annual warm extremes has generally increased, while the frequency of the annual cold extremes has decreased, and significant changes are mainly observed in northern China,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southernmost part of China. Based on the national average, annual warm (cold) nights increase (decrease) at a rate of 5.66 (-5.92) d (10 yr)-1, annual warm (cold) days increase (decrease) at a rate of 3.97 (-2.98) d (10 yr)-1, and the trends for the annual warm (cold) mornings and evenings are 4.35 (-4.96) and 5.95 (-4.35) d (10 yr)-1, respectively. For China as a whole, the increasing rates for the occurrence of seasonal warm extremes are larger in the nighttime (0200, 2000 LST) than these in the daytime (0800, 1400 LST), the maximal increase occurs at 2000 LST except in the summer and the minimal increase occurs at 1400 LST except in autumn; the maximal decrease in the occurrence of seasonal cold extremes occurs at 0200 LST and the minimal decrease occurs at 1400 LST.  相似文献   
982.
1953—2008年厦门地区的灰霾天气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厦门气象局气象观测站1953—2008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厦门市环保局2001—2005年PM10、SO2、NOX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了厦门地区霾天气的气候特征、气象要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大气污染物与霾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0多a中,年日照时数及能见度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厦门市灰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近十年来更加明显;厦门夏秋季节霾日少于冬春季节;2000年以来,随着霾日的增加,霾的持续日数也迅速增加;风速增大不利于霾的形成,高相对湿度有利于霾的形成;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物(SO2、NOX、PM10)浓度增大导致霾日数增加,能见度下降。  相似文献   
983.
北京地区高分辨率快速循环同化预报系统性能检验和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水勇  陈敏  仲祚芹 《湖北气象》2009,28(2):119-125
为充分了解北京地区高分辨率快速循环同化预报系统(简称BJ-RUC)的业务预报性能,对该系统在2007年汛期的预报结果采用客观检验方法进行了检验和评估,并针对典型个例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BJ-RUC系统预报性能稳定,具有较好的预报参考价值;常规预报量的检验表明,3 km分辨率的预报无论是高空还是地面预报量都要优于9 km的预报;降水预报检验表明,3 km分辨率无论是降水时段、落区和雨量均较9 km分辨率有更好的预报效果,尤其是大量级降水的预报.但BJ-RUC系统对局地对流降水的预报能力仍然有限,在前6 h的预报仍然差于后面时段的预报.  相似文献   
984.
西北干旱区感热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荣  董文杰  韦志刚 《高原气象》2008,27(2):320-324
利用最新版的RegCM3模式通过增加西北干旱区地面向大气的感热输送,模拟了西北干旱区春、夏季感热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地面向大气的感热输送增加后,西北干旱区低层空气温度升高,空气密度减小使得空气有上升运动距平,减弱了空气的下沉运动,从而在新疆地区降水增加。西北地区下沉气流减弱使得高空气压更强,形成反气旋气流距平,导致高原地区上升气流减弱,在青藏高原降水减少。高原地区上升气流减弱导致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北部分别有负的气压距平中心,使得这里有气旋式距平环流,降水增加;而在华南、西南、华北南部和东北南部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985.
未来我国极端温度事件变化情景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单向嵌套该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HadCM3高分辨率的大气部分HadAM3P, 检验PRECIS对我国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极端温度事件的模拟能力, 分析IPCCSRES(Special Reporton Emission Scenarios)B2情景下未来2071—2100年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我国极端温度事件的变化响应。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PRECIS能够较好地模拟我国气候基准时段极端温度事件的局地分布特征。IPCC SRESB2情景下, 预估未来2071—210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温日数出现频率均比气候基准时段高5倍以上; 霜冻日数将呈减少趋势, 我国南方地区的减少趋势大于北方地区; 暖期持续指数整体将呈增加趋势, 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中西部、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增加显著; 冷期持续指数整体将呈减少趋势, 且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及内蒙古、青藏高原大部地区的减少幅度将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986.
基于MODIS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长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0—2006年 (2004年缺)6年MODIS每8 d的总生产力资料以及我国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牧草的物候观测资料, 定量分析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以及牧草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的年均GPP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总初级生产力) 从2000—2006年呈现出波动性的变化特征, 年平均值为234.45 g C · m-2。对该地区植被的GPP与同期气候要素的分析显示, 气温是影响该地区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 降水其次。对牧草物候期的GPP分析表明, 不同地区牧草的物候期对应的GPP值不同; 牧草在开花期时GPP最大, 在出苗期和黄枯期时GPP相对较小, 但是同一地区牧草的出苗期和黄枯期GPP值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987.
SRES A2情景下未来30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与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NCC/IAPT63) 嵌套的区域气候模式 (RegCM2_NCC), 对东亚区域进行了30年的气候积分 (1961—1990年), 作为控制试验的气候背景场, 在此基础上, 在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SRES排放情景A2下对我国未来30年 (2001—2030年) 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 重点分析了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区域特征。结果显示:未来30年夏季平均降水量在北部地区呈现增加的趋势, 以降水量距平代表的夏季主要雨带转到长江以北地区, 且北方地区降水量增加主要以对流性降水量增加为主, 长江以南地区降水量有所减少, 特别是华南地区降水量减少较为明显, 据此预测结果, 未来30年华北地区夏季干旱可能有所缓解。未来30年夏季低层空气湿度也将发生明显变化, 主要表现为中高纬度地区湿度增大, 较低纬度地区湿度减小, 东亚夏季风有所增强, 特别是西南气流明显加强, 有利于暖湿空气向北方地区输送。由于预估结果的可信度取决于全球模式和区域模式的模拟性能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准确性, 因此还需要更多的试验及进一步的综合比较, 以减少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预估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88.
基于1979~2018年观测的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资料和其他多种再分析资料,发现西太平洋暖池对流存在3类显著的月际变化。第一类为OLR在6月和8月为负异常而7月为正异常;第二类与第一类完全相反;第三类为OLR在6~7月为正异常,8月为负异常。3类月际变化与ENSO循环的背景有关,前两类发生在较弱的La Ni?a年和El Ni?o发展年,与春季暖池海温异常有关。当前一个月海温偏高时,后一个月对流偏强,造成局地海温降低,偏低的海温又反过来抑制了后一个月的对流发展,因此暖池地区局地海气相互作用在这两类月际变化中起到关键作用。与前两类不同的是,第三类月际变化发生在El Ni?o衰减年,与春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偏高有关。热带印度洋海温偏高造成印度附近对流在6~7月间增强,通过东传Kelvin波抑制了暖池对流发展。同时,印度附近对流偏强造成8月印度洋海温降低和对流减弱,对暖池对流的影响因而减弱。另一方面,6~7月暖池对流偏弱造成8月暖池海温升高,结果造成暖池对流增强。因此,第三类月际变化受到热带印度洋强迫以及暖池地区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989.
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分析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需通过评价模型实现。而此类模型的构建则要克服理论、技术、方法、数据等方面的巨大障碍。文章根据生态环境系统的本质特征,对层次分析方法、灰色系统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变权方法等常用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进行优化的复合,以期获得更加贴近实际情况的评价结论。在此基础上,构建层次分析-变权-模糊-灰色关联复合模型,作为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990.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许多矿山都面临着后备资源危机问题,西部地区甘肃境内的龙首山、祁连山成矿区(带)里的矿山也不例外。从“成矿系统”的观念出发,深入分析了区域成矿构造背景,认为区内存在华北古陆西南和柴达木-中祁连北部两种大陆边缘;提出应利用非传统矿产理念进行新一轮矿产勘查,在龙首山、祁连山成矿区(带)不仅要加强传统矿种的勘查,也要注意新类型矿产的开发,同时注意环境保护;最后,还强调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离不开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勘查经验的高素质勘查人才,也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