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81篇
大气科学   14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87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孙佳丽  陈兵  谢志清  苗茜  王瑞 《气象科学》2016,36(2):256-261
利用江苏省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江苏省采暖度日和降温度日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江苏省采暖耗能和降温耗能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2 a全省采暖度日以淮北大部分地区以及盐城北部地区最多,苏南地区最少;空间变化趋势均为明显减少,且以苏南中部和江淮南部大部分地区减少趋势最为明显。而降温度日以苏南地区最多,淮北东北部和盐城北部地区最少;空间变化趋势以苏南和江淮南部地区呈增加趋势,其他地区变化趋势并不显著。近12 a来采暖度日减少了9.8%。降温度日增加了29.9%。2001—2012年采暖期日数为近52 a来最短,降温期日数为近52 a来最长。气温变率与采暖度日变率呈很好的负相关,与降温度日变率呈正相关,二者均通过了信度0.001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302.
杨佳佳  林楠 《地质学报》2016,90(10):2908-2918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是复杂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建模与评价过程,通过识别和提取地、物、化、遥等多源地学观测数据中的综合致矿地质异常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成矿预测。成矿预测是在科学预测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地质成矿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信息进行充分挖掘,剖析成矿地质条件,总结成矿规律,建立综合信息成矿模型并应用于成矿预测,从而圈定和评价成矿远景区,为区域找矿工作部署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次研究将证据加权模型引入到成矿预测研究中,通过建立和评价地质信息、化探信息、遥感蚀变信息、遥感线环形构造密度信息与已知矿化点的关系,然后用贝叶斯公式计算成矿后验概率,推出研究区成矿预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综合信息成矿模型预测结果符合研究区地质成矿规律,和已知成矿点吻合率达71.4%。  相似文献   
303.
江苏省快速城市化进程对雾霾日时空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宋娟  程婷  谢志清  苗茜 《气象科学》2012,32(3):275-281
利用气象观测和经济统计数据,研究了江苏雾霾时间空间分布和城市化对年雾霾日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的苏南地区是霾天气高发区,年霾日数超过100 d;(2)江苏霾日数冬季最多,夏季最少,2000年以后,夏秋季霾日数明显增加;苏南是霾日数显著上升的区域,增长率≥30 d/10a;(3)1978—1991年江苏三大区年工业增加值处于较低水平,增速缓慢,1991—2002年,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加快,2002年以后迅速增长;与此对应,各区年霾日数从1990s初期缓慢上升,2002年以后快速增长;在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苏南地区,1975—2000年各季节霾日数上升也不明显,2000—2008年,苏南城市化率从37%迅速上升到60.2%,霾日数也迅速上升,这表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是导致年霾日数上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04.
1961—2008年淮河流域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珂清  曾燕  谢志清  苗茜 《气象科学》2012,32(6):671-677
利用淮河流域17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淮河流域1961—2008年间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48 a间淮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冬季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最大,春、秋次之;年极端最低气温亦呈显著上升趋势,年极端低温日数(满足该站极端低温阈值)则呈明显下降趋势;流域西北部年极端最高气温呈显著下降趋势,流域西部年极端高温日数(满足该站极端高温阈值)呈显著下降趋势;降水量总体变化趋势未通过统计检验,但1990s开始,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2000年之后年降水量明显增加,夏季降水量亦增加;春季和秋季降水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夏季和冬季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05.
张金艳  蒋军 《气象》2010,36(2):142-147
2009年1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2℃,较常年同期(2.1℃)偏低0.9℃,为198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山西、河南月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天津、安徽为次低值.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4.2 mm,较常年同期偏多6.2 mm.  相似文献   
306.
基于雷电统计数据的等值线模型构建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岚  贾珺  唐小新 《气象科学》2009,29(4):541-545
通过分析规则格网雷电统计模型的建立,提出了基于此规则格网统计模型的等值线模型的建立方法,选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地建立起某一区域的雷电统计数据的等值线模型,进而在地图上形成雷电统计数据的等值线分析图.对雷电分布的时空规律研究、雷电风险评估及雷电防护设计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307.
福建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张星  陈惠  吴菊薪 《气象科学》2009,29(3):394-397
灾害风险评估是灾害预防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区域灾害系统论的观点,试图对福建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进行比较全面地研究。首先根据信息扩散方法,构建了福建农业气象灾害灾损风险评估模型,计算给出了福建省主要气象灾害相对于不同灾损程度的风险分布的信息。然后通过灾害加权熵的计算,对福建省主要气象灾害的总体风险水平进行定量比较,结果表明,在福建省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当中,干旱和洪涝灾害的风险值高,而风雹和冻害的风险值较低;干旱略高于洪涝,低温冻害的风险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308.
华东冬季异常冷暖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利用1951-2007年华东地区14个代表站冬季(12-2月)温度资料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东地区冬季气温的气候变化及其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北太平洋海温场的关系.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冬季气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前期夏季北半球500 hPa高度距平场和前期春季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场分布可作为华东冬季异常冷暖年的前兆信号;夏季北太平洋中部地区500 hPa高度场变化及前期10月西太平洋副高强弱变化,对华东地区冬季气温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性;春季南赤道海流区和西风漂流区海温异常变化,对华东地区冬季气温变化也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09.
江苏雷暴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江苏省1971-2000年全省地面测站的雷暴日记录,采用经验正交分解,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的雷暴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变化趋势,并用Morlet小波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雷暴呈逐年振荡减少的趋势;全区域变化一致,在此基础上,本省东南部与西北部的变化反相位;雷暴日变化存在一定的周期.本文对认识江苏省雷暴的规律、江苏省雷暴气候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10.
周海光 《气象》2010,36(3):54-61
强台风罗莎(Krosa)于2007年10月7日15:30在福建省福鼎和浙江省苍南交界处第三次登陆,登陆期间,"罗莎"外围螺旋雨带恰好穿越宁波和舟山双多普勒雷达同步观测区。利用双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对双雷达时间同步探测资料进行风场反演,研究了螺旋雨带的三维风场结构。在螺旋雨带内部低层有多个强回波区。3 km高度以下,在雨带上游,雨带外侧水平速度与雨带夹角较小,内流较弱;雨带下游,水平速度与雨带夹角逐渐增大,内流较强;在雨带内侧有明显的外流。垂直剖面内,雨带外侧低层有明显的内流,气流从雨带外侧2 km高度以下的低层进入雨带;而在雨带内侧存在明显的外流,两支气流在雨带内部低层辐合,在雨带内部形成强回波区;外围螺旋雨带切向速度分量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最大速度区在2 km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