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黄龙  孙倩  胡俊 《测绘通报》2022,(10):13-20
滑坡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滑坡敏感性图(LSM)被认为是预测滑坡空间位置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现有方法生成的LSM因受假阴性误差的影响,难以得到可靠的预测结果。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InSAR形变结果的LSM改进方法。在甘肃省舟曲县的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区范围内滑坡敏感性等级提升2.74%。对两个具体区域的原始LSM和改进后LSM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用改进后的方法,可在受滑坡蠕动现象影响的区域制作更可靠的LSM。  相似文献   
52.
梅雨发生前对流层顶及平流层异常信号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NCEP和欧洲中心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20a梅雨观测资料,分析了梅雨发生前江淮地区对流层顶和位涡的异常以及北半球环状模指数的变化。研究表明,江淮地区在梅雨开始前3—5天会出现对流层顶的下降,且高度的经向变化比纬向变化更为明显。对流层顶的降低与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入侵、东亚季风的爆发以及急流轴北跳引起的频繁的对流层顶折卷过程有关。对流层顶的下降伴随着来自平流层的高位涡冷空气的入侵。而梅雨发生前江淮地区上空对应正位涡异常,这一异常的建立和维持与贝加尔湖、西西伯利亚、鄂霍次克海附近的正位涡异常有关;而梅雨发生前江淮地区平流层温度达到极大值,梅雨爆发后开始下降,纬向风则处于西风到东风的转换期。梅雨期的总降水量与对流层上部平流层下部的北半球环状模指数存在一致的正相关关系,而在梅雨发生前15—30天,这种相关性尤为显著。这一结果说明,在对流层顶附近的北半球环状模指数对梅雨期降水量的预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3.
胡俊  王梁  文敬  施凤翔 《现代测绘》2012,35(1):45-47
传统的地籍调查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地籍调查的要求,本文提出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城镇地籍调查的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述。阐述了建立数字化地籍调查表和实现宗地草图数字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54.
IC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本文讨论了IC卡技术在土地证书方面的应用,介绍了IC卡技术的原理和当前纸质土地证书的发展状况及不足,分析了土地证书IC卡的法律地位和效力,探讨了土地证书IC卡存储的信息内容,展望了土地证书IC卡的应用。  相似文献   
55.
介绍了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中的角反射器技术,讨论了其病态方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将未知参数分类的直接解法,试验表明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56.
分析了传统数据库与数据仓库的实现技术,讨论了数据仓库的主要特征和存储数据的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57.
InSAR变形监测方法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军  李志伟  胡俊 《测绘学报》2017,46(10):1717-1733
变形监测是星载InSAR技术应用最为成熟的领域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InSAR变形监测的基本原理和卫星数据来源;然后对InSAR变形监测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类,分析了D-InSAR、PSInSAR、SBAS-InSAR、DS-InSAR和MAI等方法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而从应用的角度分析了InSAR技术在城市、矿山、地震、火山、基础设施、冰川、冻土和滑坡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最后总结出InSAR变形监测在多维形变和低相干区测量、大气和轨道误差去除和精度评定等方面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58.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中与高程相关的大气延迟会影响形变监测精度的问题,该文采用小波变换多分辨率分析法来减弱其影响,提高合成孔径雷达干涉的监测精度。该方法根据差分干涉相位不同组分的频率性质和雷达坐标系下的DEM高程信息,分别对其进行多分辨率分析;采用互相关分析法提取解缠相位中与高程相关大气相位的小波系数并对其做降权处理,重构解缠差分干涉图。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区域整体上与高程相关的大气延迟部分得到了一定削弱,其中选取的3个局部地区分别降低了15.58%、24.74%、23.27%的与高程相关的大气延迟影响。  相似文献   
59.
随着三维地籍的发展,平面宗地正在被空间宗地所取代。基于二维平面的《地籍调查规程》无法满足地下空间地籍调查的需求。三维激光扫描等新技术为地下空间地籍测量提供了可能。要解决地下测绘的数据盲区,必须建立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IC卡宗地草图可提供更加全面、详细的宗地信息。  相似文献   
60.
范文博  姜能  翟明国  胡俊 《岩石学报》2019,35(7):2237-2258
淡色花岗岩是一种特殊的花岗岩类型,其暗色矿物含量低,且多含有白云母、电气石或石榴石等富铝矿物。通常认为,淡色花岗岩是大陆碰撞造山带最具标志性的岩石类型,主要来自于地壳内沉积物的部分熔融,虽然一些最新研究强调它只是岩浆高度分异与演化的产物。显生宙时期,华北克拉通北缘花岗质岩浆作用强烈,然而对于区域存在的少量具有淡色花岗岩特征的岩体却关注较少。本文在对冀东麻地含石榴石白云母二长花岗岩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华北北缘显生宙含石榴石淡色花岗岩的特征、时代进行了总结与对比,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这些岩石具有淡色花岗岩的典型矿物组成与地球化学特征,但已有数据还不足以充分论证其是否由变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与此同时,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与Nb/Ta、Zr/Hf、Y/Ho、K/Rb、Rb/Sr等比值以及CaO、Ba、Sr等元素含量的差异性指示,这些花岗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岩浆分异作用,部分岩石受到了岩浆演化晚期熔-流体相互作用的影响。岩浆分异程度的不同,是导致这些淡色花岗岩具有不同稀有金属成矿潜力的重要因素,高度分异演化有利于成矿元素的富集。由于仅部分淡色花岗岩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分异,因此岩浆分异可能并非淡色花岗岩形成的必要机制。华北北缘含石榴石淡色花岗岩集中出现在中-晚二叠世、中-晚侏罗世。前者的形成,与古亚洲洋闭合时的碰撞造山有关;后者与东北、华南等中国东部相似岩石同时代产出,形成于古太平洋俯冲的大地构造背景下,其地球动力学内涵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