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86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41.
采用西南地区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和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通过滤波、分位相合成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降水的低频特征及与之相联系的低频环流场演变特征,并采用基于降水自身低频信号和基于降水低频影响因子两种方法建立预报模型进行延伸期预报试验,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雨量存在10~20 d和30~60 d的低频变化;低频降水与低频OLR场正、负值区的顺次北移,印度洋北侧850 hPa低频纬向风的转变,500 hPa环流场槽脊的配置以及200 hPa低频气旋、反气旋的交替影响有关;基于降水序列自身低频信号的预报模型可以提前半个月左右给出较为准确的预报结果,而基于低频影响因子的预报模型可以提前20 d左右给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论,两个模型对于降水偏多年的预报效果好于降水偏少年。  相似文献   
542.
利用1981—2016年川西台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Butterworth滤波等方法,分析了大气低频振荡对川西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强降水预报工作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川西降水主要表现为15—30 d低频振荡特征。降水期间,低层低频东北风波列和西南风波列在川西相遇,辐合上升。前期在喀拉海和西北亚分别生成低频反气旋和气旋,两个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至贝加尔湖和日本海附近,为川西降水输送冷空气,印度半岛低频气旋转换为低频反气旋为川西输送阿拉伯海水汽。中层中高纬度东北风低频波列向南传播至雨区,有低频高压和低频低压分别与低层低频反气旋和气旋相对应,向东南方向传播从而影响川西地区。高层低频波传播也主要发生在中高纬度,降水前生成于贝加尔湖以西的低频反气旋和辐散中心先向东南移动,再向西南伸展,降水开始时控制川西地区。  相似文献   
543.
传统相位相关算法广泛应用于图像配准与拼接中。本文通过对双目立体像对的加窗二维傅里叶变换,采用局部相位相关法获取互相关功率谱,实现图像局部相位相关,得到图像窗口间的亚像素级平移参数,进而获得窗口中心处的视差值。试验结果表明,在选择合适的窗口尺寸下,该算法匹配精度较高,且对随机噪声和光照变化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544.
利用位于华蓥山断裂带的重庆荣昌井水温数字化分钟值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井水温对2008年1月—2021年9月全球MS≥7.0、川滇地区MS≥6.0、重庆及周边地区MS≥4.0共273次地震的同震-震后响应动态特征,对井水温同震优势方向成因和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以下认识:①荣昌井水温同震-震后响应能力较好,对近震和远震均可记录到;该井水温同震响应由深及浅的顺序发生,响应持续时间随观测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响应幅度随观测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该井水温同震-震后响应持续时间较同井水位的长;②自观测以来,荣昌井多层水温同震响应方向均为上升,说明单个井水温对不同地震的同震响应存在优势响应方向,水温的同震特征更依赖于井孔自身观测条件的影响;荣昌井水温同震响应优势方向上升可能是地震波的扰动造成井下深部气体释放,并沿裂隙上升进入井含水层系统而引起;③荣昌井水位-水温对中、远场地震的同震为同向上升正相关关系或振荡—上升,对近场地震的同震为水位下降—水温上升的反相关关系,可能是近场地震和中、远场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响应变化机制不一致所致;引起荣昌井水温同震变化的地震波能量密度e(r)>10-5J/m3,而引起荣昌井水温和水位同震反向变化的地震波能量密度e(r)>1J/m3。  相似文献   
545.
冷涡背景下短时强降水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何晗  谌芸  肖天贵  王娟  陈玥 《气象》2015,41(12):1466-1476
本文首先给出冷涡的定义,然后根据此定义识别出2009—2013年4—9月的冷涡有65个,分析冷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生命史特征发现:冷涡的月变化特征明显,7月冷涡个数和维持的天数最多。冷涡主要发生在贝加尔湖东部、蒙古的东部和东北的西北部地区,生命史大多为3 d。利用自动站小时雨量资料统计分析冷涡背景下短时强降水特征及其与冷涡的关系,结果表明:冷涡背景下的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京津和河北东南部,以及东北平原地区,7月最多,日变化表现为午后至傍晚时段多发。冷涡的各个时期都能产生短时强降水,发展时期最多,降水主要位于冷涡中心的东南部和西南部,不同类型的冷涡降水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546.
利用MHAT小波变换分析和灰色拓扑预测方法对海南琼海1953—2007年55年的暴雨频次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频次分别存在2a、6a、8a的准周期变化,8a准周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80年代初期的信号最强,但1990年代后,暴雨频次较降水量出现了更多的小尺度周期波动扰动,表明极端降水事件有频繁出现的趋势。暴雨频次的季节变化主要体现在夏秋两季的暴雨多发季节,夏季主要存在2a、6a、12—13a、18a左右的准周期,秋季主要存在2—3a、8—9a、12a、17—18a左右的准周期,并且在各个季节表现出多时间尺度交替的复杂结构变化的非周期性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暴雨频次较为异常的状况。琼海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秋季原因,可能与西行热带气旋和南下弱冷空气共同影响海南岛,同时配合偏东回流的环流背景有很大关系。文中基于小波分析和灰色预测方法的研究结果,提供了琼海地区暴雨预报和防灾减灾的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7.
南海北部大型砂壳纤毛虫的水平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10月在南海北部设置13个断面(82个站位), 调查大型网采(孔径76 mm)砂壳纤毛虫的丰度、生物量和种丰富度.调查发现砂壳纤毛虫7属, 22种, 南海新纪录7种;其中Tintinnopsis(拟铃虫)最多, 共10种, Codonellopsis(类铃虫)次之, 共6种.砂壳纤毛虫总丰度为0-41 768ind·m-3, 平均为(2 851±7 244)ind·m-3, 生物量为0-609.92mg·m-3(以碳含量计算,下同),平均为(42.75±110.80)mg·m-3;76.83%站位的砂壳纤毛虫丰度低于 1 000ind·m-3.砂壳纤毛虫生物量与丰度分布的总体趋势为近岸高且站位间差异大, 远洋低且站位间差异小.所采集种类集中分布于雷州半岛以东的近岸浅水区, 此区水文状况为高温低盐, 高叶绿素a浓度(Chl a);不同种的分布规律不同, 多呈斑块状分布.各站位种的丰富度为0-12, 水平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规律;砂壳纤毛虫的丰度、生物量以及种丰富度与Chl a浓度均为正相关关系;Tintinnopsis schotti和Tintinnopsis radix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548.
分析了厄尔尼诺事件与四川国民经济几种主要产值指标的相关性,发现在厄尔尼诺事件的当年和次年几种产值指标以减产为主要特征,在反厄尔尼诺事件的当年和次年几种产值指标减产特征并不明显。各种产值指标对厄尔尼诺及反厄尔诺事件的响应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549.
本法利用结构力学中求解超静定结构各杆件内力的原理,计算测边网中各观测边改正数的系数,最后求得边长平差值。关于这方面的文章,目前在国内外文献中已有所发表。本文就测边网平差中边长改正数的系数计算问题,作一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550.
目前气象台站使用的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大多是70年代生产的,由于使用年限已久,故障较多.下面就该仪器常见故障与维修谈一些看法: ①方位灯泡时亮时不亮或自记有漏跳.这种现象大多属方位块脏、簧片压力不够,或中间继电器簧片触点焦黑,也有线路故障的.另外,雨后要考虑12线插头是否进水,风后要考虑插头是否松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