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277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299篇
地球物理   140篇
地质学   482篇
海洋学   144篇
天文学   78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11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泾阳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泾河下游,渭北中部。区内总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该县面积792km2,有地质灾害点9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60处。地质灾害在降雨、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等外力作用下,有增强趋势。本文分析了该县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发育特征、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结果可知: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和岩土体结构、大气降雨、地表水和地下水、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该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小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存在显著的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42.
本研究利用逐日降水资料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进行检测,并对转变前后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从海、陆对增温的响应不同导致的环流调整给出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在1990年前后出现显著的年代际转变,极端降水由偏少转为偏多。转折后与转折前相比,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落区南移,南方偶极子分布型加强,南方极端降水增加、北方极端降水减少,其中华南和华东地区,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增加,对夏季降水的贡献率增大;华北地区,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减少,对夏季降水的贡献率减小。(2)西太平洋暖池区异常升温造成的海陆温差减小是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1990年前后转变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它造成1990年之后低纬度季风强度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并南移、南海副高增强,而中高纬度气旋性环流异常被破坏、东亚大槽增强,进而导致华北经向水汽输送减弱,下沉运动显著加强,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减少。于此同时,华南和华东地区则水汽输送加强,上升运动显著,有利于降水偏多,并伴随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3.
建立以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地表水中7种工业多氯联苯(Aroclor)总量的方法。采用质谱选择离子模式采集数据,通过比对色谱图定性,选择特征定量峰定量。采用Aroclor 1 016与Aroclor 1 260的混合标准液进行了精密度、准确度、方法检出限与校准曲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20 ~ 1 000 u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 0. 999 0),7种工业多氯联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 00% ~ 8. 87%,检出限(LOD)为0. 008 ug/L,且样品的加标回收率、替代物回收率分别为84. 3% ~ 105%、87. 2% ~ 112%,该法准确度和精密度均满足分析方法的要求,实现了对地表水中7种工业多氯联苯的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44.
四川岷江上游叠溪发育有一套厚度超过200 m、保存较为完整的湖相沉积,被定名为叠溪古堰塞湖相沉积,其形成于距今30 ka前,存活了约15 ka,因此记录了青藏高原东缘晚更新世—全新世(包括末次冰期)的重大地质与环境事件。现有研究初步揭示了古堰塞的沉积特征,但对叠溪古滑坡及古堰塞湖形成与演化的系统研究还十分不足。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结合现代遥感测绘技术(无人机载LiDAR),构建叠溪古滑坡的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了其地质与地貌特征。同时,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ERT,在滑坡体上布设2条长870 m和990 m的测线,探明了滑坡体内部结构特征。通过古堰塞湖相沉积露头和钻孔的调查,结合激光粒度测试,重建了古堰塞湖的范围、规模与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古湖相沉积坡面上多级阶地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古堰塞湖的消亡及其对下游史前古聚落变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叠溪古滑坡不仅完全堵塞岷江而且还堵塞了对岸支沟,堆积体方量达到(1 400~2 000)×106 m3。古堰塞湖在滑坡坝后向上游延伸26 km,所形成的最大湖面覆盖面积约21.4 km2,库容蓄水量约1 670×106 m3。叠溪古滑坡-堰塞湖在岷江上游形成了陡峭的河道裂点(Knickpoint),对山区河道与地貌演化具有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45.
模式内部变率是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然而它对于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多模式数据研究了模式内部变率对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以及对未来排放情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模式内部变率对升温阈值出现时间模拟的影响与外强迫的影响相当,单个模式内部不同成员达到全球平均1.5℃或2℃增温的年份相差2~12年;其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影响极大值出现在欧亚大陆以北洋面、白令海峡周围区域、北美东北部及其与格陵兰岛之间的海域、南半球高纬地区等;低排放情景下模式内部变率的影响大于高排放情景。  相似文献   
46.
南海季风爆发的年代际转折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9—2016年NCEP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的年代际转折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在1993/1994年出现年代际转变, 1979—1993年爆发时间相对偏晚, 夏季华南降水偏少, 长江中下游至日本南部降水偏多; 1994—2016年爆发时间偏早, 夏季华南降水偏多, 长江中下游到日本南部降水偏少。南海季风爆发时间年代际转折与夏季东亚副热带降水关系可能受到菲律宾越赤道气流强度的调控, 季风爆发时间与菲律宾越赤道气流有显著正相关, 且均在1993/1994年间存在年代际转变。在1994—2016(1979—1993)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晚), 菲律宾越赤道气流偏弱(强), 澳大利亚北部有偏北(南)风异常, 将暖池的热量往赤道输送, 使得赤道对流增强(减弱), 产生异常上升(下沉)运动汇入Hadley环流上升支, 增强(减弱)的Hadley环流导致下沉主体偏北(南), 促使副高脊线偏北(南), 从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往华南地区(江淮到日本南部)输送水汽增强, 所以华南(江淮到日本南部)夏季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47.
昆山,城山和大龙山岩体的锶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翟建平 《地球化学》1989,(3):202-209
昆山、城山和大龙山三个岩体的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和~(87)Sr/~(86)Sr初始值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完全相一致,分别为135Ma和0.707±0.001左右。结合氧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等资料分析,发现岩体的成岩物质来源于上地幔,母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与地壳物质发生了同化混染,而且这种作用达到了充分的均一化。据壳幔混合模式计算,其中地幔锶和地壳锶分别约占53.8%和46.2%。这些岩体与深大断裂和地幔隆起有成因上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8.
胆矾为一种含水硫酸盐矿物,晶体美丽,色泽鲜艳,但易风化,本文从分析影响胆矾稳定的环境、湿度等条件入手,通过实验确定常温下胆矾风化主要是受湿度影响,胆矾稳定定的相对湿度上限为65%.下限为45%。对胆矾矿物的保护,可选用液态湿度缓冲剂,采用湿源密封环境.控制胆矾矿物保存环境湿度。  相似文献   
49.
50.
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分布甚广,大部隐伏于地下(图1),在环太平洋火山岩带中占有重要位置;对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发展、演化和板块构造均起着重要作用。虽早在50年代就有专文对其进行探讨,但长期以来在这方面的工作进展不大;只近些年来,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及有关超镁岩包体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已积累了较多资料,现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