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184篇
测绘学   57篇
大气科学   191篇
地球物理   242篇
地质学   392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12篇
自然地理   10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露水作为下垫面水汽凝结的产物,对其水质的研究可揭示当地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露水的生态效应.为此,分别于2008年7月中旬至9月中旬和2009年5月中下旬至9月初,在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收集了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植株上的露水样品,使用ICP-MS测定了样品中K、Na、Ca和Mg等26种...  相似文献   
962.
为研究强震区跨断层桥梁桩基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特性,依托海文大桥实体工程,利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桩-土-断层相互作用模型,分析0.20~0.60g地震动强度下断层上下盘桩基加速度响应、桩顶水平位移、桩身弯矩以及桩身剪力响应情况。结果表明:覆盖层土体对桩身加速度放大作用明显,且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放大作用逐渐减弱;覆盖层对地震波的滤波作用显著,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滤波作用逐渐减弱;上盘桩基达到桩顶峰值加速度的时刻滞后于下盘;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上、下盘桩的桩顶产生的永久位移和水平位移峰值逐渐变大,上盘桩顶产生的永久位移和桩顶峰值位移均大于下盘,产生显著的"上盘效应";不同强度地震动作用下,断层上、下盘桩基弯矩均在上部土层界面处达到峰值,剪力均在基岩面处达到峰值,下盘桩基弯矩和剪力峰值大于上盘桩基,呈现出显著的"下盘效应"。在桥梁桩基抗震设计时,应着重考虑断层上、下盘桩基的差异和不同强度地震作用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3.
964.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边部出露的铜城超钾质岩,分布在甘肃省崇信县铜城镇以南的桃梢屲—庙滩一带,为浅成侵入岩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性为霓辉黑榴二长斑岩与假白榴石斑岩.斑晶矿物成分以含白榴石、黑榴石、霓辉石及两种长石为特征;地球化学显示:主量元素以富集K2O、Al2O3、CaO而贫SiO2、MgO、TiO2、P2O5为特征,微量元素以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Rb、Sr、Ba、Pb而贫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Hf为特征,地幔起源环境可能为EMI型富集地幔;两种岩性锆石U-Pb年龄显示其形成年龄(110.8±1.0)Ma和(107.6±0.9)Ma,为早白垩世.因此笔者认为: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发生岩石圈大幅减薄作用过程中,陆块西部岩石圈也有相应岩石圈减薄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965.
刘星  刘莹莹 《江苏地质》2012,36(3):274-279
带有断层的地质体建模难于层状地层,是当前研究的难点,模型完成后的三维空间分析功能目前也处于研究阶段,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以某石膏矿为例,介绍了利用存在地层倒转、地层缺失等复杂钻孔数据进行三维建模的流程以及模型建立后的三维空间分析方法和地学应用,尝试了三维GIS空间-属性查询、空间裁剪、纵剖面横切面的自动生成方法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地质体和构造的特征的三维建模和空间分析有利于地质演化的理解和开采设计的优化.  相似文献   
966.
拟研究的边坡工程为一废弃的采石矿山边坡,边坡高度约100m,边坡岩体内部岩溶断裂构造发育,岩体结构和完整性变化复杂。为利用现状边坡建造摩崖石刻工程,应采取有效的勘察技术手段详细、无损地查明边坡体内断裂构造、岩溶、岩体完整性等的分布特征并评价其对摩崖石刻工程建造的影响。本文详细分析了应用电磁波层析技术(EMT)探测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的有效性及其工程地质解释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可以有效地探测边坡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程度、断裂破碎带及溶洞的分布和发育特征,根据电磁波吸收衰减系数的变化有效评价边坡岩体完整性的分区分带的空间变化特征,为摩崖石刻工程建造和规划设计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67.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内蒙古开鲁盆地陆东凹陷九佛堂组-沙海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陆东凹陷九佛堂组-沙海组可以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界面;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九佛堂层序和沙海层序),分别对应九佛堂组和沙海组;识别出4种主要沉积相类型:扇三角洲相、近岸浊积扇相、远岸浊积扇相及湖泊相。在层序格架内,利用钻、测井资料和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对沉积体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研究了体系域内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最终建立了该时期沉积发育模式:在盆地陡坡带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近岸浊积扇,在盆地缓坡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滨浅湖滩坝沉积,在盆地深洼带主要发育远岸浊积扇和风暴岩。  相似文献   
968.
白成军  韩旭 《测绘学报》2013,42(3):447-452
西晋人裴秀的《制图六体》是研究中国古代测绘技术发展历程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本文基于以往研究成果,结合裴秀编制《禹贡地域图》的基本方法和缘由,充分考量当时的测量技术发展水平,对《制图六体》进行了整体析读,在此基础上指出:作为六体核心的“准望”是中国古代所有精确测量的泛称,《制图六体》是以裴秀为代表的地图编绘者对地图测绘提出的基本要求总结,也是裴秀时代采用“计里画方”的绘图方法、利用区域地图结合文字考证绘制全域性地图的最好诠释。这一研究,补正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69.
利用地震波走时联合反演算法(改进型最短路径算法)进行三维弯曲地震射线追踪正演,以及共轭梯度法求解带约束的阻尼最小二乘问题进行反演,同时更新速度模型和地震震中位置,结合地方震和区域地震走时资料得到了黄土高原(含汾渭断陷盆地)及邻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其横向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内的P波高速异常区与其内的地震活动构造带相一致,地震多发生在P波高速异常区的边缘或高、低速异常区的交汇处.秦岭山区和鄂尔多斯块体东南区为P波低速异常区.而垂向变化结果则表明研究区存在低速异常区.  相似文献   
970.
方炜  白超英  彭建兵 《地震学报》2013,35(3):315-327
利用地震波走时联合反演算法(改进型最短路径算法)进行三维弯曲地震射线追踪正演, 以及共轭梯度法求解带约束的阻尼最小二乘问题进行反演, 同时更新速度模型和地震震中位置, 结合地方震和区域地震走时资料得到了黄土高原(含汾渭断陷盆地)及邻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其横向变化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壳内的P波高速异常区与其内的地震活动构造带相一致, 地震多发生在P波高速异常区的边缘或高、 低速异常区的交汇处. 秦岭山区和鄂尔多斯块体东南区为P波低速异常区. 而垂向变化结果则表明研究区存在低速异常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