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0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1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小资料1     
据联合国世界金融统计资料等统计出的铁、铝、铜、锌全世界年消费量(以矿山开采为主),按照以发表的各矿种全世界储量及其消费的处增长率算出以上四个矿种的寿命如下表:  相似文献   
32.
陨石落下后被雪埋盖,就在冰冻的状态下被大陆冰川缓缓流动带往大陆周围的山脉,冰河的流动受阻于山脉就变得缓慢,冰逐渐从表面消失,成了纯白冰带,陨石就滞留在这里面.纯净冰带上冰的消耗程度,根据实测结果,发现与冰面下的地形和陨石富集带都有关系,可知陨石的集积机制并不单纯.关于这一点在第2届南极陨石研究会的报告上有过详细论述(Dreway,1986).重要的是在上述陨石集积机制下,10万年前的陨石现在都可落入人们手中,利用这种特征对于研究是有利的.过去南极陨石如与其它陨石相比,陨石种类虽相同而其化学组成却属于两种陨石的中间  相似文献   
33.
金伯利岩中所含捕虏岩的种类很多。其中有不少是金伯利岩出露地点周围地层的岩屑。金伯科岩岩浆贯入的地质时代没有一定。但非洲与南美洲的金伯利岩大部分都在7000万年前至一亿五千万年前之间,从地质时代来说是在白垩纪贯入的。这恰好相当于经过大陆漂移、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分离产生大西洋的时代。根据调查,恰恰在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分  相似文献   
34.
变质作用的物理条件中,特别重要的是温度与压力,它们之间虽然是独立而又是对等的,但它们所表现在地质学上的意义并不相同.以接触变质作用为例,温度条件可以是局部的,但压力条件则是区域的.举一个温度条件极端局部的例子,例如在火成岩捕虏体中可以看到变质作用.而在这样的局部中却不具有压力条件.因之低压高温型变质作用即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局部的,而高压低温变质作用却一定是区域的.极端来说,高压低温变质岩即使是小的岩块或蛇纹岩中的捕虏体,均表明它的存在必与区域变质带有关.  相似文献   
35.
曾于1970年左右听到有一种说法,认为“板块运动似乎并不直接反映地幔热对流”,亦即主张地幔上升产生海岭,而不是载于热对流之上的板块运动——古典的地幔对流论的说法,道理就是地幔物质在板块的间隙中自下而上被动上升成为中央海岭.但板块之间究竟为什么出现间隙呢?这乃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问题.研究这一问题,会起到两点重要的作用.弄清板块到底是什么?从目前说最合理的答案将是“板块乃是地幔制造出的热对流中热的边界层”.表面冷却固化的边界层(板块)的密度,应较部分熔融的下层(岩石圈)的密度大.因此板块本身重量很大.不是可浮起的物质.根据东京大学吉井敏尅等人研究得出的,随着  相似文献   
36.
国际物探学会第54届会议于1984年12月在美国亚特兰夫召开,笔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了解到地球物理探矿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7.
将霞石岩中的橄榄石(MgO=15.4%,FeO=8.5%)在约1个大气压的氮中完全熔融,在20~250℃过冷却条件下在2~10分钟内结晶。结晶的橄榄石的状态,当过冷却20℃时,为以玻璃为中心的包裹体自形晶,100℃左右时为链状细长骸晶,过冷却再加深时则成树枝状晶体。除树枝状晶体外,橄榄石b轴长度随结晶时间而增大,过冷却90℃在10分钟内结晶时长达70~80μm。在2分钟或4分钟内产生的自形晶与骸晶,呈Fo_(83)~Fo_(87)范围内的均质成分。产生均质的橄榄石时,在基质的玻璃上存在达100μm以上明显的浓度梯度。于是在  相似文献   
38.
什么叫作超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那就是“同时接收自同一电波源中放射出的两点较远的电波,正确地测定2点电波到达的时间差(迟滞时间),或求出两个接收波的相干性与位相差,从而推定各种物理量以及取得有关电波源及有关移动的情报。”  相似文献   
39.
绿盘岩化作用(Propylitization)自1868年V·李希霍芳为之命名以来,至1880年之间,Zirkel、Beeker诸人对之均曾论及.其所称绿盘岩即指安山岩遭受热水变质而产生出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等矿物之谓.其后日本的加藤武夫在上述变质之外又注意到斜长石的钠长水化以至碱性长石化,而以钠销长石化为绿盘岩化作用的根本条件.但在其他国家中赞成这一说法与不赞成这一说法的各有一部分人,以致定义出现紊乱.同时把沸石化作用也逐渐归入绿金岩化里面来了.关于绿盘岩化作用与矿化作用之间的关系,人们的认识也不一致,自美国认为二者系同一作用以后,欧亚学者之间认为绿盘岩属于安山岩的岩浆喷出后经自变质作用(autometamorphism)或岩浆期后蚀变作用(deutericalteration)形成的说法较占优势.  相似文献   
40.
将NaCrSi_2O_6(20)NaScSi_2O_6(80)—NaCrsi_2O_6(20)CaMgSi_2O_6(80)系列的单斜辉石,在1个大气压下合成为3种类,测定它们的结晶体场光谱.结晶体场的强度(γ_1)随CaMgsi_O_6成分的减少而趋向衰减,其原因在于Cr~(3+)所占6配位席的膨胀,与形成6配位席的氧的形式电荷增加.而另一方面NaCrSi_2O_6—CaMgsi_2O_6系列单斜辉石晶体场强度(γ_1)的变化,单用上述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